新型保护板充电触发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2512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20: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保护板充电触发电路,能够判断充电器在接入时触发充电器的充电模式,同时又不会持续消耗锂电池电量以及具有极低的功耗。极低的功耗。极低的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保护板充电触发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保护板充电触发电路,以判断锂电池充电器在接入时触发充电器的充电模式,同时又不会持续消耗锂电池电量以及具有极低的功耗。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电动车因充电而引发的起火、爆炸事件中,超过90%的案例都和电池、充电器有关。随着电动车社会保有量突破3亿台,电动自行车电池标准不断出台,而和充电器有关的标准却一直没有得到完善。所以近年出台的充电器新国标中,要求充电器适配GB17761

2018(电动自行车新国标),该国标中关于充电器的条款要求,在阻燃、热失控、EMC、接口、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五个方面进行标准制订。充电器厂商为了符合新的国标标准,做了不同的改进,主要分为A、B两种:A.空载时充电器输出电压为脉冲输出,当检测到充电电流时,充电器改为直流输出。接着我们把保护板和电池组成PACK后,发现PACK在过放或未过放状态下,均能开启充电器充电模式。
[0003].空载时充电器输出电压为0V。当PACK电压调整为过放状态时,发现充电器无法开启充电模式。而在未过放状态下,充电器能够开启充电模式,即判断B型充电器开启充电模式是需要在充电口上加载一个4.5V的触发电压。
[0004]对比其他充电器时,B型充电器在输出端的负极是由可控硅控制的。该充电器输出端的负极对应原理图如图1:图1为现有充电器充电电压输出保护的原理图输出端的负极对应原理图,该电路工作原理为:AC上电后,其AC

DC 54.6V DC正常输出,U1的控制端电压一直处于低电平,从而使Output

对地处于高阻状态,因而使得Output

电位被R2和R3抬高致Output+电位,即输出充电器输出电压为0V,当充电器接入电池包后,电池包的输出电压会对R2和R3放电,从而在Q1的B极产生分压:当Vbe达到Q1的开启电压,则Q1导通并驱动U1导通,U1导通后Outpt

的电位被拉低,Output+/Output

产生充电电压对电池充电。
[0005]一般PNP Vbe导通阈值Vbe

on=

0.5V,此时外部电池电压Vpack需要≥9V才能使充电电路U1导通进行充电;当电池进入过放保护时,Pack的输出电压为0V,不满足充电器Q1导通要求的电压,从而不能使U1导通使充电器进行充电。
[0006]导通后,充电器会对外接PACK充电,如果流过Uak的电流小于晶闸管的保持电流(20mA),Ua的电压会抬高致使Q1和U1再次关闭。
[0007]即为满足新国标要求,锂电池充电器的输出口需要在一定电压的触发情况下,才能输出充电电压。但是锂电池保护板在过放的情况下,是不允许输出电压,以防锂电池在过放的情况下输出电压引起锂电池损坏。为了解决这两者的矛盾,就需要设计一种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保护板充电触发电路,在满足新国标要求的同时
达到低功耗。
[0009]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保护板充电触发电路,包括检测电路、控制电路和延时电路,其中,所述的检测电路至少由NMOS管Q1,电阻R3、R6,电容C2及二极管D1构成;所述的控制电路至少由NMOS管Q2,稳压二极管D2、电阻R4、R5构成;所述的延时电路至少由电容C1、电阻R7组成,由检测电路检测充电器的插拔,并由控制电路要在充电口上加载触发电压,通过调整C1和C2的电容容值,来改变触发的时长,通过改变R7的阻值来改变恢复的时长;其中,所述的检测电路的NMOS管Q1的栅极经电位器PR7连接电阻R5,漏极与充电器插口SI连接,源级分别连接电阻R3的一端、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以及经电阻R6与控制电路NMOS管Q2的栅极、延时电路连接;所述的控制电路所述NMOS管Q2的栅极经电位器PR2分别连接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延时电路电阻R7的一端和电容C1的一端,NMOS管Q2的漏极经电位器PR4、电阻R4与直流电源正极连接,经电阻R5连接NMOS管Q1的栅极;NMOS管Q2的源极和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并接地;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电容C1、C2的另一端均接地。
[0010]优选地,电容C1的电容是电容C2的10倍。
[0011]优选地,所述延时电路的电容C1电容为1

、电阻R7的电阻值为1

组成。
[0012]优选地,为防止Q1管的损坏,可以考虑在S1和Q1管之间增加二级管用于保护Q1管。
[0013]优选地,在电阻R3两端增加稳压二极管,用于确保Q1的GS两端电压小于20V。
[0014]本专利技术的触发电压控制流程依序为:检测电路检测到充电器接入,检测电路为延时电路充电,延时电路达到预设值后触发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关闭检测电路并让检测电路处于锁定转态,所有电路处于低功耗转态。
[0015]本专利技术的解除脉冲电压流程:检测电路检测到充电器拔出,检测电路为延时电路放电,延时电路达到预设值后触发控制电路,控制电路打开检测电路并让检测电路处于锁定转态,所有电路处于低功耗转态。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现有充电器充电电压输出保护的原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路原理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电路原理图;图4触发脉冲电压流程原理图;图5解除脉冲电压流程原理图;图6对图3电路的保护板进行电路测试;图7示波器显示充电器输出的两端电压。
具体实施方式
[001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保护板充电触发电路,图2和图3所示,包括检测电路、控制电
路和延时电路,如图3所示,由R1、R2和C3组成充电器的内部电路,用于模拟充电器的真实的触发情况,S1处为充电器的负极输出;由电阻R3、R4、R5、R6、R7,电容C1、C2、二极管D1、D3,NMOS管Q1,Q2组成保护板的充电触发电路,接10V直流电,其中,作为检测电路,NMOS管Q1的栅极经电位器PR7、电阻R5连接NMOS管Q2的漏极,漏极与充电器的插口SI连接,源级分别连接电阻R3的一端、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经电阻R6连接NMOS管Q2的栅极;作为控制电路,NMOS管Q2的栅极经电位器PR2分别连接延时电路电阻R7和电容C1的一端,NMOS管Q2的漏极经电位器PR4、电阻R4与直流电源正极连接,NMOS管Q2的源极接地,且在源级和栅极间连接稳压二极管D2;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2接在电阻R3的两端。
[0018]工作原理是;当S1闭合时,代表充电器接入保护板;S1未闭合时,检测电路的电阻R3处电压为0V,延时电路的电阻R7处电压同样为0V,Q2管的栅极电压为0V,Q2不导通,导致Q1的栅极电压为10V,Q1处于导通状态;S1闭合时,充电器接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保护板充电触发电路,包括检测电路、控制电路和延时电路,其特征是,所述的检测电路至少由NMOS管Q1,电阻R3、R6,电容C2及二极管D1构成;所述的控制电路至少由NMOS管Q2,稳压二极管D2、电阻R4、R5构成;所述的延时电路至少由电容C1、电阻R7组成,由检测电路检测充电器的插拔,并由控制电路要在充电口上加载触发电压,通过调整C1和C2的电容容值,来改变触发的时长,通过改变R7的阻值来改变恢复的时长;其中,述的检测电路的NMOS管Q1的栅极经电位器PR7连接电阻R5,漏极与充电器插口SI连接,源级分别连接电阻R3的一端、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以及经电阻R6与控制电路NMOS管Q2的栅极、延时电路连接;所述的控制电路所述NMOS管Q2的栅极经电位器PR2分别连接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延时电路电阻R7的一端和电容C1的一端,NMOS管Q2的漏极经电位器PR4、电阻R4与直流电源正极连接,经电阻R5连接NMOS管Q1的栅极;NMOS管Q2的源极和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并接地;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电容C1、C2的另一端均接地。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君张世东李小伟刘欣毛卫清沈海波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维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