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大电流的自动保护元件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大电流的自动保护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23883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短路保护元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电流的自动保护元件,包括:底座;一对主回路电极,分别设置于底座上,通过电极间导体导通;电极间导体分别通过可熔结合件连接每个主回路电极;弹簧,被电极间导体压缩;当达到目标温度时,可熔结合件于弹簧的推动下断裂,以使得电极间导体和主回路电极分离。有益效果在于:将熔丝替换为焊接在主回路电极和电极间导体之间的可熔结合件,其在电流通路上相较于片状材料具有更大的截面积,从而在不改变合金电阻率的基础上显著减小了其电阻,进而使得器件整体满足了大电流应用场景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为避免可熔结合件熔化时电极间金属未完全分离的问题,还进一步设置了弹簧来使得二者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短路保护元件,具体涉及一种大电流的自动保护元件


技术介绍

1、大电流自动保护元件是一种用于保护电路免受过载和短路等故障的电子元件。它能够在电路中检测到异常的大电流,并迅速切断电路,以防止电路损坏或发生火灾等危险。一般来说,大电流自动保护元件具有快速响应的特点,能够在几毫秒内切断电路。它还具有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安装方便等优点。在电力系统、工业设备、家用电器等领域广泛应用。

2、现有技术中,已存在有较多的适用于对大电流进行保护的方案。比如,中国专利201480044945.1公开了一种保护元件及电池组,包括第一绝缘底座;和可熔导体,搭载在所述第一绝缘底座的表面;在所述第一绝缘底座的表面开有吸引熔融的所述可熔导体的吸引孔,所述吸引孔为在内表面形成导电层,并且沿所述第一绝缘底座的厚度方向设置的贯通孔或非贯通孔,所述可熔导体含有低熔点金属和高熔点金属,且所述可熔导体为内层是所述低熔点金属,外层是所述高熔点金属的被覆结构。能够在确保过电流保护时的电流容量的同时根据发热体的发热而可靠地熔断。

3、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随着市场上大电流应用场景的普及,上述装置中的长方形可熔导体材料,其电阻难以降低,且严重受到合金电阻率的限制,进而使得器件本身的阻值难以满足大电流应用场景的需求,制约了其应用场景。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大电流的自动保护元件。

2、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大电流的自动保护元件,包括:

4、底座;

5、一对主回路电极,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分别连接外部电路,一对所述主回路电极之间通过电极间导体导通;

6、可熔结合件,所述可熔结合件分别设置在所述主回路电极上,所述电极间导体分别通过可熔结合件连接每个所述主回路电极;

7、弹簧,所述弹簧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极间导体连接,所述弹簧被所述电极间导体压缩;

8、当达到目标温度时,所述可熔结合件于所述弹簧的推动下断裂,以使得所述电极间导体和所述主回路电极分离。

9、另一方面,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

10、辅助电极,所述辅助电极连接所述外部电路;

11、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布设于所述底座上且位于所述主回路电极和所述辅助电极的下方;

12、所述发热体连接所述辅助电极,所述发热体于所述外部电路的供电电流驱动下发热,并在所述供电电流超过电流限值时,将所述可熔结合件加热至所述目标温度。

13、另一方面,所述发热体包括:

14、电极线,所述电极线位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电极线连接所述辅助电极;

15、电阻层,所述电阻层跨接于所述电极线上;

16、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形成于所述电阻层上;

17、内电极,所述内电极分别连接所述电极线和所述电极间导体。

18、另一方面,所述发热体还包括:底釉层,所述底釉层形成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电极线形成于所述底釉层上,所述电阻层形成于所述底釉层上并覆盖所述电极线;

19、所述电极线包括:

20、第三端焊盘,所述第三端焊盘形成于所述底釉层上,所述第三端焊盘与所述辅助电极连接;

21、内电极线,所述内电极线分别设置于对应于所述主回路电极的第一预定区域和第二预定区域上,并分别与所述第三端焊盘连接;

22、外电极线,所述外电极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预定区域和所述第二预定区域中,并连接所述内电极;

23、所述电阻层包括:

24、左发热体,所述左发热体形成于所述第一预定区域;

25、右发热体,所述右发热体形成于所述第二预定区域。

26、另一方面,所述电极间导体于侧视方向上呈几字形片状物,所述电极间导体下方形成有容置腔;

27、当所述弹簧压缩时,所述弹簧被收纳于所述容置腔中;

28、于俯视方向上,所述电极间导体的四角分别设置有一对第一焊盘和一对第二焊盘;

29、所述第一焊盘分别与所述主回路电极连接;

30、所述第二焊盘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31、另一方面,于俯视方向上,所述电极间导体的中心区域开设有固定通孔;

32、所述自动保护元件还包括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固定于所述底座上并包裹所述电极间导体;

33、所述上壳体的内腔对应于所述固定通孔的位置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导柱;

34、所述导柱穿过所述固定通孔;

35、当所述可熔结合件断裂后,所述电极间导体沿所述导柱移动。

36、另一方面,所述固定通孔与所述主回路电极、所述辅助电极连线的垂直方向上设置有预定宽度的狭部,通过调节所述预定宽度来调整所述自动保护元件的阻值。

37、另一方面,所述上壳体的下缘部的四角分别设置有上盖固定柱;

38、所述底座上对应于所述上盖固定柱的区域设置有多个上盖固定孔;

39、所述上盖固定柱与上盖固定孔配合以固定所述上壳体。

40、另一方面,所述主回路电极和所述辅助电极在贴近所述底座的第一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电极固定耳;

41、所述底座上预定要安装所述主回路电极、所述辅助电极的部位开设有对应的耳状凹槽;

42、所述电极固定耳和所述耳状凹槽配合以约束所述主回路电极、所述辅助电极和所述辅助电极在水平面上的移动。

43、另一方面,所述主回路电极、所述辅助电极上分别开设有元件固定孔,所述主回路电极、所述辅助电极通过所述元件固定孔连接所述外部电路。

44、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45、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长条状合金熔丝阻值过高应用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方案中,针对长条状的可熔导体进行了改进,将其替换为焊接在主回路电极和电极间导体之间的可熔结合件,其在电流通路上相较于片状材料具有更大的截面积,从而在不改变合金电阻率的基础上显著减小了其电阻,进而使得器件整体满足了大电流应用场景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为避免可熔结合件熔化时电极间金属未完全分离的问题,还进一步设置了弹簧来使得二者分离。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电流的自动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辅助电极,所述辅助电极连接所述外部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还包括:底釉层,所述底釉层形成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电极线形成于所述底釉层上,所述电阻层形成于所述底釉层上并覆盖所述电极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间导体于侧视方向上呈几字形片状物,所述电极间导体下方形成有容置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于俯视方向上,所述电极间导体的中心区域开设有固定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通孔与所述主回路电极、所述辅助电极连线的垂直方向上设置有预定宽度的狭部,通过调节所述预定宽度来调整所述自动保护元件的阻值。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的下缘部的四角分别设置有上盖固定柱;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回路电极和所述辅助电极在贴近所述底座的第一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电极固定耳;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回路电极、所述辅助电极上分别开设有元件固定孔,所述主回路电极、所述辅助电极通过所述元件固定孔连接所述外部电路。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电流的自动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辅助电极,所述辅助电极连接所述外部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还包括:底釉层,所述底釉层形成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电极线形成于所述底釉层上,所述电阻层形成于所述底釉层上并覆盖所述电极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间导体于侧视方向上呈几字形片状物,所述电极间导体下方形成有容置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于俯视方向上,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亚飞王军蔡晓松王开成夏心俊沈十林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维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