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转子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2203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内转子马达,包含一壳座、一定子、一转子及一轴承座。该定子容设于该壳座的一组装空间内,且该转子利用轴承可转动的结合于该壳座,且穿设于该定子的一穿孔内。该轴承座对位设置于该组装空间底部的一组装口,该轴承座至少包含有一座体,该座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容槽及一第二容槽,且该座体在该第一容槽与该第二容槽之间形成一止挡部。借此,使该轴承及电路板等马达构件可经由该座体的相对两端置入第一容槽及第二容槽内,进而提升组装便利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内转子马达,尤其是一种组设有轴承座的内转子马达。背景技本现有内转子式马达8的底部基本上组设有一轴承座9,请参照图1所示,其中该内转子马达8大致包含一壳座81、一定子82及一转子83。该壳座81具有一容置空间810、 一顶部开口 811及一底部开口 812,该顶部开口 811及底部开口 812分别连通该容置空间 810的顶部及底部;该定子82设置于该容置空间810内,该定子82具有一穿孔821,该穿孔 821的两端开口对位连通该顶部开口 811及底部开口 812 ;该转子83的轴心位置设有一转 动轴831,该转子83利用轴承84可转动的结合于该壳座81,且该转动轴831通过该顶部开 口 811容置于该定子82的穿孔821内。请参照图2所示,该轴承座9对应组装于该壳座81的底部开口 812,该轴承座9包 含有一座体91及一底板92,该座体91对位组装于该壳座81的底部开口 812,且该座体91 设有一第一容槽911、一第二容槽912及数个通孔913,该第一容槽911形成于该第二容槽 912的一侧,且该第一容槽911与该第二容槽912相互连通,其中该第一容槽911的内径小 于该第二容槽912的内径,该第一容槽911用以容置该轴承84,而该第二容槽912则用以容 置一电路板85 ;另外,该第一容槽911与该第二容槽912分别在该座体91的顶部及底部形 成一开口 914、915 ;该转动轴831的一端穿过该开口 914伸入该第一容槽911内,并与容置 于该第一容槽911内的轴承84相结合;各该通孔913形成于该座体91的顶部,并连通该第 二容槽912,以供该定子82的线路穿过该通孔913进入该第二容槽912内,与该电路板85 电连接;该底板92对位盖合于该座体91底部的开口 915。一般而言,该轴承座9为了防止该第一容槽911内的轴承84落入该定子82的穿 孔821内,在该座体91顶部的开口 914内缩形成一肩部916,并配合一扣片86进一步限制 该轴承84定位于该第一容槽911内;然而,由于该肩部916的设置缩小了该开口 914的孔 径,迫使该轴承84及电路板85在进行前述组装程序时,仅能经由该座体91底部的开口 915 依序进入该第一容槽911及第二容槽912。另外,各该通孔913设置于该座体91的顶部,以 致该线路需利用其末端穿过该通孔913才能进入该第二容槽912,造成了组装上的不便利。随着马达尺寸微小化的趋势,该现有内转子马达8及轴承座9的尺寸势必也随之 缩小,加上该第一容槽911的尺寸为恰可容置该轴承84的狭小空间,以致在实际组装上不 容易在该第一容槽911内将该扣片86对应装设于该转动轴831的一端,导致增加马达组装 上的困难度。基于上述原因,现有内转子式马达确实有加以改善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转子马达,主要是以提升马达整体的组装便利性,为主要的发 明目的。为达到前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及借助该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功 效包含有一种内转子马达,包含一壳座、一定子、一转子及一轴承座。该壳座具有一组装空 间,该定子容设于该壳座的组装空间内,且该转子利用轴承可转动的结合于该壳座,并穿设 于该定子的一穿孔内。该轴承座对位设置于该组装空间底部的一组装口,该轴承座至少包 含有一座体,该座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容槽及一第二容槽,且该座体在该第一容槽与 该第二容槽之间形成一个止挡部,该第一容槽及第二容槽于该座体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一个开口。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座体借助在该第一容槽与该第二容槽之间形成一止挡 部,使该轴承及电路板等马达构件可经由该座体的相对两端置入第一容槽及第二容槽内, 并完成定位组装程序,进而简化组装程序及提升组装便利性。所述该座体设有数个线槽,各 该线槽排列设置于该座体的侧壁,且各该线槽的端部分别设有一卡掣部,各该线槽与各该 卡掣部均连通该第二容槽,借此该定子的线路可选择经由该座体的侧墙更容易的进入该第 二容槽,进而提升组装便利性。附图说明图1 现有轴承座与内转子马达的立体分解图。图2 现有轴承座结合于内转子马达的组合剖视图。图3 本专利技术内转子马达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4 本专利技术内转子马达的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图5a 本专利技术内转子马达的轴承座组装前的局部剖视及示意图。图5b 本专利技术内转子马达的轴承座组装后的局部剖视及示意图。图6 本专利技术内转子马达的轴承座的局部放大及俯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 壳座11外壳件 110容置空间 12内壳件120组装空间 121轴孔 122组装口 2 定子21 穿孔3 转子 31 转动轴 4 轴承座41 座体411第一容槽412第二容槽 413止挡部414线槽415卡掣部 416第一定位部417第二定位部42底板421肩部 422压掣部 5 轴承6 电路板 a 抵撑环 b 耐磨片 8 内转子马达81 壳座810容置空间 811顶部开口 812底部开口82 定子821穿孔83 转子831转动轴84 轴承85 电路板 86 扣片9 轴承座91 座体911第一容槽 912第二容槽 913通孔914 开口915 开口916 肩部92 底板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专利技术的较 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请参照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内转子马达,其包含一壳座1、一定子2、一转子3及一轴承座4,该定子2及转子3容置于该壳座1内,该轴承座4则对位设置于该壳 座1底部。更详言之,该壳座1由一外壳件11及一内壳件12所构成,该外壳件11具有一容 置空间110,该内壳件12设置于该容置空间110中;该内壳件12为一中空壳件,其具有一 组装空间120、一轴孔121及一组装口 122,该轴孔121及组装口 122分别连通该组装空间 120的顶部及底部;该定子2设置于该组装空间120内,该定子2具有一穿孔21,且该穿孔 21的两端开口对位连通该内壳件12的轴孔121及组装口 122 ;该转子3的轴心位置设有一 转动轴31,且该转动轴31利用轴承5可转动的穿设定位于该穿孔21内。请参照图3及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轴承座4包含一座体41及一底板42 ; 该座体41具有一第一容槽411、一第二容槽412、一止挡部413、数个线槽414、数个卡掣部 415、一第一定位部416及一第二定位部417 ;该第一容槽411凹设于该座体41的一端(本 实施例该端为该座体41的顶端),且相对于该座体41顶端形成一开口,该开口的孔径大于 或等于该轴承5的外径;该第二容槽412形成于该座体41的另一端(本实施例该另一端为 该座体41的底端),且位于该座体41顶部及侧壁之间,该第二容槽412相对于该座体41底 端形成一开口 ;该第一容槽411内较佳设有一抵撑环a,该抵撑环a由高机械强度的金属材 质(例如铁、铜或钢等)制成,该抵撑环a贴设于该第一容槽411的内壁面,以提升该第一 容槽411的结构强度;该止挡部413设置于该第一容槽411与该第二容槽412之间,以将该 第一容槽411及第二容槽412区隔开。再者,各该线槽414分别排列设置于该座体41的侧壁,且各该卡掣部415分别形 成于各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个壳座,内部形成一个组装空间,该组装空间底部具有一个组装口;一个定子,容设于该壳座的组装空间内;一个转子,利用轴承枢设于该壳座;一个轴承座,该轴承座包含有一个座体,对位设置于该组装空间的组装口,该座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容槽及一个第二容槽,且该座体在该第一容槽与该第二容槽之间形成一个止挡部,该第一容槽及第二容槽于该座体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一个开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银树刘正德单多年
申请(专利权)人: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