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下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5257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9 1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抑制隔音材料脱落的车辆下部构造。车辆下部构造(S)设有:底罩(1),其设置为从下方覆盖车身下表面;隔音材料(50),其铺设在底罩(1)的上表面;以及卡定部件(80),其重叠在隔音材料(50)之上且固定于底罩(1)。重叠在隔音材料(50)之上且固定于底罩(1)。重叠在隔音材料(50)之上且固定于底罩(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下部构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构成车身下表面的底罩的车辆下部构造。

技术介绍

[0002]以往,为了调整车辆行驶时的车身下表面的空气流动并改善车辆的空气动力性能,在车身的下表面设有底罩。
[0003]另外,在底罩设有隔音材料,减小车辆行驶中的车内噪音。
[0004]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在设有多个突起的底罩上使树脂材料发泡、固化以与突起卡合、固定来形成隔音材料的构成。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

08718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9]在这样的构成中,例如,在车辆在水洼中行驶而水浸入车身下表面与底罩之间等情况下,由于浸入水的势头而存在隔音材料从底罩脱落的可能。
[0010]特别是,在隔音材料由于经年变化而变脆的情况下,这样的倾向表现显著。
[0011]本专利技术是鉴于前述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隔音材料脱落的车辆下部构造。
[0012]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3]为了达成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底罩,其设置为从下方覆盖车身下表面;隔音材料,其铺设在所述底罩的上表面;以及卡定部件,其重叠在所述隔音材料之上且固定于所述底罩。
[0014]专利技术效果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能够抑制隔音材料脱落的车辆下部构造。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示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的底罩的立体图。
[0017]图2是示出横罩的俯视图。
[0018]图3是沿着图2的III

III线的剖视图。
[0019]图4是沿着图2的IV

IV线的剖视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S 车辆下部构造
[0022]1 底罩
[0023]45a第1固定部
[0024]46a第2固定部
[0025]47第3固定部
[0026]48第4固定部
[0027]50隔音材料
[0028]53第4固定孔
[0029]60 安装托架
[0030]70 加强板
[0031]80 卡定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2]参照图1~图4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S。
[0033]需要说明的是,在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034]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前”“后”、”上”“下”、”内”“外”是指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下”、车内侧和车外侧中的“内”“外”。
[0035]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S在车身的下表面具备底罩1(参照图1)。
[0036]设置底罩1的目的在于,通过将车身下表面的整体设为一个平坦面,从而调整在车辆行驶中在地板下流动的空气的紊流,提高车辆的空气动力特性。
[0037]底罩1由板状的树脂材构成,以板面面向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
[0038]在车身下表面存在多种形状的凹凸,因此,底罩1与车身下表面的间隔非恒定,而是根据部位而不同。
[0039]底罩1包括前罩10、后罩20、中央罩30及横罩40(参照图1)。
[0040]并且,底罩1在其上表面设有隔音材料50。
[0041]另外,底罩1借助安装托架60固定于车身的下表面。
[0042]前罩10设置在车室(未图示)的前方,构成收容发动机(未图示)等设备的所谓发动机室的底面。
[0043]后罩20在车室的后部设有左右一对,构成座席的第2列以后的底面。
[0044]中央罩30与前罩10的后端部连续且配置在左右的后罩20之间,构成车室底面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分。
[0045]另外,中央罩30具备仿照底板的中央通道形状的通道槽31。
[0046]横罩40设有左右一对,在前罩10的后方与中央罩30的车宽方向外侧连续且与后罩20的前端部连续(参照图1~图4)。
[0047]并且,横罩40设置在车室的前部,构成座席的第1列的底面。
[0048]也就是说,在左右的横罩40、中央罩30及后罩20、形成有构成车室底面的底板下的平坦面。
[0049]横罩40包括前侧固定部41、横罩主体42、前部倾斜壁43、侧部封闭壁44、第1凸缘部45及第2凸缘部46。
[0050]需要说明的是,左右的横罩40夹着中央罩30构成为对称形状。
[0051]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右侧的横罩40,对左侧的横罩40标注与右侧的横罩40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0052]前侧固定部41是用于将横罩40的前部固定于车身的构成。
[0053]前侧固定部41与位于轮罩后方的车身下表面抵接并固定。
[0054]横罩主体42由板状部件构成,与车身下表面隔开间隔配置。
[0055]横罩主体42在其上表面F40a设有隔音材料50。
[0056]横罩主体42在下表面F40b形成有与前罩10、中央罩30及后罩20连续的大致水平的平坦面。
[0057]另外,横罩主体42设有第3固定部47及第4固定部48。
[0058]第3固定部47设置在横罩主体42中的与前部倾斜壁43连续的部位且在外侧周缘部(参照图1~图3)。
[0059]第3固定部47由从横罩主体42向上方突出的具有截面大致圆台形状的突起构成。
[0060]第3固定部47的高度H47设置为隔音材料50的厚度H50的一半左右的尺寸。
[0061]第4固定部48设置在横罩主体42中的第3固定部47的后方且在内侧周缘部(参照图1、图2、图4)。
[0062]第4固定部48由从横罩主体42向上方突出的具有截面大致圆台形状的突起构成。
[0063]第4固定部48的高度H48设为与隔音材料50的厚度H50相同程度的尺寸。
[0064]前部倾斜壁43以倾斜壁封堵由前侧固定部41与横罩主体42的高低差形成的间隙。
[0065]前部倾斜壁43以随着趋向后方而向下方下降的方式倾斜。
[0066]侧部封闭壁44从横罩主体42的车宽方向外侧侧缘向上方立起,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0067]并且,侧部封闭壁44封堵横罩主体42与车身下表面之间的间隙。
[0068]也就是说,侧部封闭壁44与横罩主体42的车宽方向外侧侧缘连续,面向车宽方向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0069]第1凸缘部45设为将横罩40与中央罩30连结的部位。
[0070]第1凸缘部45在横罩主体42的车宽方向内侧侧缘由面向上下方向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条板状的切片构成。
[0071]另外,第1凸缘部45从横罩主体42的上表面向上方偏置与隔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罩,其设置为从下方覆盖车身下表面;隔音材料,其铺设在所述底罩的上表面;以及卡定部件,其重叠在所述隔音材料之上且固定于所述底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罩在与所述隔音材料的车宽方向内侧侧缘对应的部位具备第1固定部,在与所述隔音材料的车宽方向外侧侧缘对应的部位具备第2固定部,在与所述隔音材料重叠的部位具备第3固定部,所述卡定部件固定于所述第1固定部和所述第2固定部中的至少一方,且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二瓶秀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