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撞梁总成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5098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撞梁总成和车辆,所述防撞梁用于车辆,其中,所述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和吸能结构,所述防撞梁包括防撞梁主体和连接到其两端的防撞梁端部,所述防撞梁主体在其端部处连接到车辆纵梁的立柱上,所述吸能结构安装在所述防撞梁端部上,并且在所述防撞梁端部受到碰撞时撞击到车辆纵梁的立柱上。撞梁端部受到碰撞时撞击到车辆纵梁的立柱上。撞梁端部受到碰撞时撞击到车辆纵梁的立柱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撞梁总成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碰撞安全
,具体地,涉及一种防撞梁总成和包括所述防撞梁总成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由于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国家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在购车时也更加关注车辆的安全性能。2018年中保研引入了小偏置碰工况(Small Overlap Barrier,SOB),该工况规定测试车以64km/h速度正面撞击重叠量只有25%的刚性壁障,模拟了现实事故常发生的一类碰撞,更加贴近现实。
[0003]由于小偏置碰工况壁障重叠量只有25%,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前碰主要传力路径的吸能盒、纵梁等不参与碰撞吸能,这对被动安全结构的设计提出了很大挑战。在常规的相关技术中,小偏置碰工况下前防撞梁结构参与吸能较小,而由位于防撞梁后方的shotgun、副车架以及A柱铰链板传力吸能。这样,碰撞能量在碰撞初始阶段被吸收较少,也很难在初始阶段就形成Y向的分力,从而将壁障推出以减少车辆在整个碰撞过程中的受力。同时,现代汽车追求外观时尚,造型不断推陈出新,大灯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而大灯包络则很大概率会干涉防撞梁,迫使在安装大灯时对防撞梁进行切割,这样也导致了用于小偏置碰的防撞梁有效结构面积更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一个方面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在小偏置碰的情况下提高防撞梁的碰撞吸能。
[0005]此外,本技术的其它方面还旨在解决或者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其它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撞梁总成和车辆,具体而言,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
[0007]一种防撞梁总成,用于车辆,其中,所述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和吸能结构,所述防撞梁包括防撞梁主体和连接到其两端的防撞梁端部,所述防撞梁主体在其端部处连接到车辆纵梁的立柱上,所述吸能结构安装在所述防撞梁端部上,并且在所述防撞梁端部受到碰撞时撞击到车辆纵梁的立柱上。
[0008]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吸能结构包括彼此连接的安装部和碰撞部,所述安装部安装到所述防撞梁端部上,所述碰撞部构造成朝向所述立柱延伸的蜂窝状结构。
[0009]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碰撞部沿平行于防撞梁延伸方向的长度在从所述防撞梁端部到所述立柱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0010]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防撞梁主体在其端部处通过吸能盒连接到所述立柱上。
[0011]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吸能盒包括连接部和吸能部,所述吸能部构造成沿车辆纵向方向延伸、且横截面为田字形的纵梁结构,所述连接部构造在所述纵梁结构靠近所述防撞梁主体的端部上。
[0012]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安装部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安装到所述防撞梁端部上,所述第二安装部安装在所述吸能盒的连接部与所述防撞梁主体之间。
[0013]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安装部具有卡接到所述防撞梁端部上的卡接部,在所述卡接部上构造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部通过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连接到所述防撞梁端部上。
[0014]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防撞梁主体、所述吸能盒的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上构造有相匹配的第二安装孔,所述防撞梁主体、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通过螺栓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进行连接。
[0015]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碰撞部由6系铝合金经T7热处理制成。
[0016]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其中,所述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防撞梁总成。
[0017]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包括:
[0018]1.本技术在防撞梁两端的小偏置碰撞重叠区增加吸能结构,与防撞梁端部连接,提升防撞梁总成在小偏置碰工况中的承载效果,吸能结构设计成蜂窝状,在碰撞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压溃吸能作用;
[0019]2.吸能结构设计成朝向车辆纵梁的立柱延伸,这样在提升吸能功能的同时,能在碰撞初始阶段就形成Y向的分力,将壁障推出以减少车辆在整个碰撞过程中的受力;
[0020]3.将防撞梁、吸能盒和吸能结构三者在同一位置处固定,并将吸能结构的一部分嵌入到防撞梁与吸能盒之间,增加了吸能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增加防撞梁本体的抗弯性能。
附图说明
[0021]参考附图,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的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0022]图1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防撞梁总成安装到车辆纵梁的立柱上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防撞梁总成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容易理解,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技术实质精神的条件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技术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0025]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
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或类似表述仅用于描述与区分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应的构件的相对重要性。
[0026]参考图1,其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防撞梁总成100安装到车辆纵梁200的立柱300上的结构示意图。为了方便表述,将车辆纵梁200的立柱300的方向定义为竖直方向,即将车辆坐标系的z方向定义为从下往上的方向。该防撞梁总成100用于车辆,并连接到车辆纵梁200。其包括防撞梁1、吸能盒2和吸能结构3。吸能结构3安装在防撞梁1上,防撞梁1通过吸能盒2和车辆纵梁200的立柱300进行连接。在防撞梁1在小偏置碰工况中受到碰撞时,吸能结构3能够撞击到车辆纵梁200的立柱300上并发生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能量,减少碰撞产生的影响,并且同时由于撞击的反作用产生Y方向的分力,将壁障推出以减少车辆在整个碰撞过程中的受力。
[0027]参考图2,其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防撞梁总成100的分解示意图。防撞梁1包括一体构造的防撞梁主体10和两个防撞梁端部11。防撞梁主体10在其端部处通过吸能盒2连接到车辆纵梁200的立柱300上。由图2可以看出,防撞梁1在其端部11处由于结构要求在上部被部分切除,所以两个防撞梁端部11的厚度小于防撞梁主体10的厚度,因此在防撞梁端部11处的碰撞强度也低于防撞梁主体10处的碰撞强度。吸能结构3安装在防撞梁端部11上以用于加强防撞梁端部11的碰撞强度,因此在图1的实施方式中,吸能结构3的数量为2个并且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撞梁总成(100),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总成(100)包括防撞梁(1)和吸能结构(3),所述防撞梁(1)包括防撞梁主体(10)和连接到其两端的防撞梁端部(11),所述防撞梁主体(10)在其端部处连接到车辆纵梁(200)的立柱(300)上,所述吸能结构(3)安装在所述防撞梁端部(11)上,并且在所述防撞梁端部(11)受到碰撞时撞击到车辆纵梁(200)的立柱(300)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3)包括彼此连接的安装部(30)和碰撞部(31),所述安装部(30)安装到所述防撞梁端部(11)上,所述碰撞部(31)构造成朝向所述立柱(300)延伸的蜂窝状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部(31)沿平行于防撞梁(1)延伸方向的长度在从所述防撞梁端部(11)到所述立柱(300)的方向上逐渐减小。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主体(10)在其端部处通过吸能盒(2)连接到所述立柱(300)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2)包括连接部(20)和吸能部(21),所述吸能部(21)构造成沿车辆纵向方向延伸、且横截面为田字形的纵梁结构,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明
申请(专利权)人: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