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爱萍专利>正文

导入式赛络纺立体紧密纺集束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4805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入式赛络纺立体紧密纺集束件,属于细纱机紧密纺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本体紧靠于细纱机下罗拉的一面为弧形面,在本体面向下罗拉的弧形面上开设有用于使纱线集束的槽,槽的上部、中部、下部依次为互相连通的集束区、加捻区、导向区,其中,集束区包括两条面向纱线到来方向并行设置呈双漏斗状的集束槽,两条集束槽的槽底汇聚并延伸形成加捻区,加捻区的下端与呈倒喇叭状的导向区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集束效果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细纱机,具体而言是涉及一种细纱机的导入式赛 络纺立体紧密纺集束件,属于细纱机紧密纺
,。
技术介绍
在传统的细纱机赛络纺纱工序中,两根经牵伸的纱条以一定宽度 并且在自由状态下离开前罗拉后,就立即被加工成纱线,此时在纱线 的加捻形成区域会形成一个纺纱三角区,由于纺纱三角区松散的纤维 不能被很好的控制,从而使纱条外围的许多纤维须头会提前失散而不 能集束,失散的纤维由于不能被抿入纱中而伸出纱外形成纺纱中出现 的"毛羽",严重影响了成纱质量,降低了纤维利用率。因此,须改 善加捻前纱条的输送形态,即使纱条平行、伸直、紧密排列。目前, 较常用的方法是在牵伸部件中加装赛络紧密纺纱结构。目前,用于细 纱机的赛络紧密纺纱结构主要有机械式和负压式两种,负压式紧密纺集束效果好,但结构复杂,生产成本较高;机械式采用带两条单独的 集束沟槽的集束件,被集束后的两根须条经过输出皮辊和罗拉接触的 钳口后,再被加捻成赛络纺纱,其缺点是结构复杂,加捻形成的反包 角过大,造成须条容易断头,从而影响纱线质量和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集束效果 好的导入式赛络纺立体紧密纺集束件本专利技术的主要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导入式赛络纺立体紧 密纺集束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本体紧靠于细纱机下罗拉的一 面为弧形面,在本体面向下罗拉的弧形面上开设有用于使纱线集束的 槽,槽的上部、中部、下部依次为互相连通的集束区、加捻区、导向 区,其中,集束区包括两条面向纱线到来方向并行设置呈双漏斗状的 集束槽,两条集束槽的槽底汇聚并延伸形成加捻区,加捻区的下端与 呈倒喇叭状的导向区相连通。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如下导向区采用比集束区、加捻区更深的开槽深度。 导向区为一通槽。在本体上还安装有用于使本体吸附于下罗拉上的磁钢,磁钢设置 有两组,呈左、右设置于本体上以与下罗拉相对应。在本体上设有一轴孔,通过轴孔可方便地将本体安装于细纱机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 独特的双喇叭集束槽设计,可有效的对两根纱线进行集束, 集束效果良好;2、 加捻区紧连于集束区,并由双喇叭集束槽汇聚成单槽延伸而 成,在完成纱线集聚的同时完成加捻;3、 独特的导向区设计,有效地防止了毛羽的产生;4、 磁钢与轴孔的设计,使集束件能方便、紧凑地安装于下罗拉 和下皮辊的输出端。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3为本专利技术安装于细纱机上的工作状态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l、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导入式赛络纺立体紧密纺集束件, 包括本体l,本体l可选择光滑的、有利于纱线运行的材料制成,在 本实施例中采用瓷件,本体l具有两个面,其中, 一面ll为弧形面, 紧靠于细纱机的下罗拉2上,另一面12为弧形面或平面设置于下皮 辊3下方,在本体1上设有一轴孔13,通过轴孔13可方便地安装于 细纱机上,如方便地安装于下皮辊3的轴上,在本体1面向下罗拉2 的弧形面11上开设有用于使纱线4集束的槽,槽的上部、中部、下 部依次为互相连通的集束区14、加捻区15、导向区16,其中,集束 区14包括两条面向纱线4到来方向并行设置呈双漏斗状的集束槽 141,集束槽141的槽顶(纱线进入部)宽,槽底窄,有利于纱线的 集束,两条集束槽141的槽底汇聚成单槽并延伸形成加捻区15,加 捻区15的下端与呈倒喇叭状的导向区16相连通,导向区16可以采 用比集束区14、加捻区15更深的开槽深度(以下简称槽深),当导 向区16的槽深足够深时,导向区16即为一通槽,亦即本集束件的下 部从一侧看来为一叉状体,在本体1上还安装有用于使本体1吸附于 下罗拉2上的磁钢17,磁钢17设置有两组,呈左、右设置于本体1上以于下罗拉2相对应。请再结合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工作时,只需要将 本集束件安装于下罗拉2和下皮辊3的输出端,其通过轴孔13方便 地安装于下皮辊3的轴上,由于磁钢17的作用,集束件会被紧靠于 下罗拉2上,工作时,由于细纱机的下罗拉2旋转,会带动压紧在下 罗拉2上的下皮辊3同步旋转,在下罗拉2与下皮辊3的作用下,两 根纱线4被牵伸,并由牵伸区的输出端进入到集束件的集束区14内, 两根纱线4分别在双漏斗状的集束槽141作用下分别被集束,最后通 向集束槽141的输出端进入到加捻区15内,通向加捻区15的输出端 18处的握持点,被细纱机锭子加捻,变成细纱,再经过导纱钩后绕 入锭子中的纡子上,完成立体紧密纺纱的工艺过程。在加捻区15的 下部呈倒喇叭状的导向区16,由于具有比集束区14、加捻区15更深 的开槽深度(以下简称槽深),这样,当有部分纱线从集束槽141中 跳出的时候,由于导向区16的作用,纱线4会在导向区16的导向下, 沿导向区16进入到集束槽141中被集束,从而有效地防止毛羽的产 生,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集束效果好的优点。权利要求1、一种导入式赛络纺立体紧密纺集束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本体紧靠于细纱机下罗拉的一面为弧形面,在本体面向下罗拉的弧形面上开设有用于使纱线集束的槽,槽的上部、中部、下部依次为互相连通的集束区、加捻区、导向区,其中,集束区包括两条面向纱线到来方向并行设置呈双漏斗状的集束槽,两条集束槽的槽底汇聚并延伸形成加捻区,加捻区的下端与呈倒喇叭状的导向区相连通。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入式赛络纺立体紧密纺集束件, 其特征在于导向区采用比集束区、加捻区更深的开槽深度。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导入式赛络纺立体紧密纺集束件, 其特征在于导向区为一通槽。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导入式赛络纺立体紧密纺集 束件,其特征在于在本体上还安装有用于使本体吸附于下罗拉上的 磁钢,磁钢设置有两组,呈左、右设置于本体上以与下罗拉相对应。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导入式赛络纺立体紧密纺集束件, 其特征在于在本体上设有一轴 L,通过轴孔可方便地将本体安装于 细纱机上。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入式赛络纺立体紧密纺集束件,属于细纱机紧密纺
,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本体紧靠于细纱机下罗拉的一面为弧形面,在本体面向下罗拉的弧形面上开设有用于使纱线集束的槽,槽的上部、中部、下部依次为互相连通的集束区、加捻区、导向区,其中,集束区包括两条面向纱线到来方向并行设置呈双漏斗状的集束槽,两条集束槽的槽底汇聚并延伸形成加捻区,加捻区的下端与呈倒喇叭状的导向区相连通。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集束效果好的优点。文档编号D01H5/00GK101638818SQ20091010161公开日2010年2月3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0日专利技术者刘光容 申请人:朱爱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入式赛络纺立体紧密纺集束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本体紧靠于细纱机下罗拉的一面为弧形面,在本体面向下罗拉的弧形面上开设有用于使纱线集束的槽,槽的上部、中部、下部依次为互相连通的集束区、加捻区、导向区,其中,集束区包括两条面向纱线到来方向并行设置呈双漏斗状的集束槽,两条集束槽的槽底汇聚并延伸形成加捻区,加捻区的下端与呈倒喇叭状的导向区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光容
申请(专利权)人:朱爱萍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