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趋避型抗虫水稻的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64527 阅读:3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趋避型抗虫水稻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收集水稻材料,浸种催芽,播于秧田,在移栽前,测定5-7叶龄叶片内的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选留叶绿素总含量低于3.5mg/g、叶绿素a/叶绿素b的比值大于3.3的水稻材料,按单株移栽入大田,在不喷药条件下分别在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观察稻纵卷叶螟、在抽穗期观察二化螟和三化螟、在开花期和成熟期观察稻飞虱的危害,选留不受虫害危害的水稻材料,评价验证叶绿素a/叶绿素b两种色素总含量与比值、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抗性的稳定性,对稳定的材料进行繁殖,获得趋避型抗虫的水稻新材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虫害的发生影响水稻高产稳产和品质优化,制约了水稻增产潜能的发挥。 近年来,螟虫和稻飞虱在全国爆发性发生,成为严重威胁我国水稻安全生产的 主要灾害。为控制水稻害虫的危害,由于生产上缺乏抗虫水稻新品种而一直只 能依赖农药的化学防治,其结果是导致日益严重环境污染等问题。抗虫水稻新品种因具有环境友好的特点而深受国内外高度重视。随着转基因技术的问世与发展,抗虫转基因水稻相继问世。Bt水稻先后在亚洲、欧洲和 北美洲越12个国家进行了研发,己有数十个Bt水稻材料相继培育成功。在我 国,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相继培育出 高抗稻纵巻叶螟、二化螟和三化螟等鳞翅目水稻害虫的转基因优良品系。虽然, Bt水稻能像已商业化的Bt棉花那样有效控制鳞翅目害虫,但因其是传统主食, 潜在的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倍受关注与争议。另一方面,Bt水稻还有一局 限性就是只抗鳞翅目害虫,对稻飞虱等缺乏抗性。因此,运用非转基因技术, 开展能实现驱避害虫的新途径显得十分必要。正是在该背景下,本专利技术提出,通过调控 主要色素含量及其组成以实现驱避虫害之目的,可望形成一种全新的生物防治 途径,从技术上保障我国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的持续稳步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 趋避型抗虫水稻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 收集水稻材料,浸种催芽,播于秧田;2) 在移栽之前,取样5 — 7叶龄的幼叶,测定叶片内的叶绿素a、叶绿素b 两种色素的含量,计算叶绿素总含量和叶绿素a/叶绿素b的比值;3) 选留叶绿素总含量低于3.5mg/g、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大于3.3的水稻 材料,按单株移栽入大田;4) 在不喷药条件下,分别在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观察叶片的稻纵巻叶 螟、在抽穗期观察水稻茎干的二化螟和三化螟、在开花期和成熟期观察植株的 稻飞虱的危害情况,选留均不受稻纵巻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危害的水稻材料,进行种子繁殖;5)继续种植步骤4)入选的水稻材料,评价验证叶绿素a/叶绿素b两种色 素总含量与比值、稻纵巻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抗性的稳定性,对稳 定的材料进行繁殖,获得趋避型抗虫的水稻新材料。上述的收集水稻材料,可以是收集我国各地的水稻品种、种质资源、诱变 产生的品系与植株、转基因植株和品系。上述的稳定性是指入选水稻叶片内的两种主要色素的含量与比值和抗虫性 可在不同年份间(2年及以上)、季节间(2季及以上)以及地点间(2个地点 及以上)表达一致,不受年份、季节以及地点的显著影响。上述的叶绿素a和b含量的测定采用冯双华的方法(福建农业科技,1997, (4) : 7-8);评价稻纵巻叶螟采用刘志诚和傅强的方法(中国水稻科学,2003, 17(2): 175-178) , 二化螟和三化螟采用舒庆尧和叶恭银的方法(作物学报,2000, 26(3): 310-314),稻飞虱采用谭红、叶恭银、沈君辉等的方法(植物保护学报,2006, 33(3): 251-25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趋避型抗虫水稻具有显著不同的叶绿素含量及其组分,即叶 绿素总含量低于3.5mg/g、叶绿素a/叶绿素b的比值大于3.3,可望形成一种全 新的生物防治途径,从技术上保障我国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的持续稳步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采取的是非转基因技术,不存在转基因水稻的生态与食品安全 风险性和公众担忧问题,易被接受和推广,符合政府、农民和企业对无公害稻 米生产的需求。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l:从诱变植株培育趋避型抗虫水稻IRRice-l对我国目前应用面积最大的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广占63进行300Gy的钴 -60射线诱变,2004年构建的30000多个诱变二代突变体为材料,浸种催芽,播 于秧田,在移栽之前,取样5—7叶龄的幼叶,测定叶片内的叶绿素a、叶绿素 b两种色素的含量,计算叶绿素总含量和叶绿素a/叶绿素b的比值,选留叶绿素 总含量低于3.5mg/g、叶绿素a/叶绿素b的比值大于3.3的水稻材料12份,按单 株移栽入大田;在不喷药条件下,在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观察叶片的稻纵 巻叶螟的危害情况,选留不受稻纵巻叶螟的水稻材料15份,在抽穗期观察水稻 茎干的二化螟和三化螟的的危害情况,选留不受二化螟和三化螟危害的水稻材料6份,在开花期和成熟期观察植株的稻飞虱的危害情况,选留不受稻飞虱危害的水稻材料3份,进行种子繁殖;2006—2008连续3年在浙江杭州、富阳、 建德和海南陵水三年、四点、三季(早季、夏季和冬季)评价验证叶绿素a/叶 绿素b两种色素总含量与比值的稳定性,观察稻纵巻叶螟、二化螟、三化螟、 稻飞虱抗性的稳定性,获得趋避型抗虫的水稻新材料1份,编号为IRRice-l。 实施例2:从我国种质资源培育趋避型抗虫水稻IRRice-2 以从我国云南、海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和浙江等省市收集的水稻 种质资源2147份为材料,浸种催芽,播于秧田,在移栽之前,取样5—7叶龄 的幼叶,测定叶片内的叶绿素a、叶绿素b两种色素的含量,计算叶绿素总含量 和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选留叶绿素总含量低于3.5mg/g、叶绿素a/叶绿素b 比值大于3.3的水稻材料13份,按单株移栽入大田;在不喷药条件下,在分蘖 期、拔节期、抽穗期观察叶片的稻纵巻叶螟的危害情况,选留不受稻纵巻叶螟 的水稻材料9份,在抽穗期观察水稻茎干的二化螟和三化螟的的危害情况,选 留不受二化螟和三化螟危害的水稻材料5份,在开花期和成熟期观察植株的稻 飞虱的危害情况,选留不受稻飞虱危害的水稻材料3份,进行种子繁殖;2006 一2008连续3年在浙江杭州、建德和海南陵水三年、三点、三季(早季、夏季 和冬季)评价验证叶绿素a/叶绿素b两种色素总含量与比值的稳定性、观察稻 纵巻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抗性的稳定性,获得趋避型抗虫的水稻新 材料1份,编号为IRRice-2。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水稻材料,浸种催芽,播于秧田;2)在移栽之前,取样5-7叶龄的幼叶,测定叶片内的叶绿素a、叶绿素b两种色素的含量,计算叶绿素总含量和叶绿素a/叶绿素b的比值;3)选留叶绿素总含量低于3.5mg/g、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大于3.3的水稻材料,按单株移栽入大田;4)在不喷药条件下,分别在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观察叶片的稻纵卷叶螟、在抽穗期观察水稻茎干的二化螟和三化螟、在开花期和成熟期观察植株的稻飞虱的危害情况,选留均不受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危害的水稻材料,进行种子繁殖;5)继续种植步骤4)入选的水稻材料,评价验证叶绿素a/叶绿素b两种色素总含量与比值、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抗性的稳定性,对稳定的材料进行繁殖,获得趋避型抗虫的水稻新材料。2. 根椐权利要求1所述的趋避型抗虫水稻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收 集水稻材料是我国各地的水稻品种、种质资源、诱变产生的品系与植株、转基 因植株和品系。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包括以下步骤收集水稻材料,浸种催芽,播于秧田,在移栽前,测定5-7叶龄叶片内的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选留叶绿素总含量低于3.5mg/g、叶绿素a/叶绿素b的比值大于3.3的水稻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趋避型抗虫水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收集水稻材料,浸种催芽,播于秧田; 2)在移栽之前,取样5-7叶龄的幼叶,测定叶片内的叶绿素a、叶绿素b两种色素的含量,计算叶绿素总含量和叶绿素a/叶绿素b的比值;   3)选留叶绿素总含量低于3.5mg/g、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大于3.3的水稻材料,按单株移栽入大田; 4)在不喷药条件下,分别在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观察叶片的稻纵卷叶螟、在抽穗期观察水稻茎干的二化螟和三化螟、在开花期和成熟期观 察植株的稻飞虱的危害情况,选留均不受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危害的水稻材料,进行种子繁殖; 5)继续种植步骤4)入选的水稻材料,评价验证叶绿素a/叶绿素b两种色素总含量与比值、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抗性的稳定性, 对稳定的材料进行繁殖,获得趋避型抗虫的水稻新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殿星舒小丽刘贵付叶恭银夏英武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