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接头、用电车辆、移动供电设备和充电接头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4143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34
本申请提供一种充电接头、用电车辆、移动供电设备和充电接头组。充电接头应用于用电车辆和移动供电设备中的一者,移动供电设备用于给用电车辆供电,用电车辆和移动供电设备中的另一者设有充电配合接头。充电接头包括对接部和电能传输部。对接部用于与充电配合接头对接,且对接后相对于用电车辆或移动供电设备固定。电能传输部用于与充电配合接头配合传输电能,包括本体和设于本体的电元器件,电能传输部相对于对接部可移动。对接部在对接后相对于用电车辆或移动供电设备固定,当用电车辆与移动供电设备发生相对位移,电能传输部可相对于对接部移动,充电接头与充电配合接头不易断开,提高了充电稳定性。提高了充电稳定性。提高了充电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接头、用电车辆、移动供电设备和充电接头组


[0001]本申请涉及车辆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接头、用电车辆、移动供电设备和充电接头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充电需求越来越多。目前已出现了一些移动供电设备,在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移动供电设备可以同步移动,为电动汽车充电。然而,当电动汽车的行驶状态改变时,移动供电设备难以同步改变行驶状态,导致供电不稳定,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提供一种更稳定的充电接头、用电车辆、移动供电设备和充电接头组。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充电接头,应用于用电车辆和移动供电设备中的一者,所述移动供电设备用于给所述用电车辆供电,所述用电车辆和所述移动供电设备中的另一者设有充电配合接头;所述充电接头包括:
[0005]对接部,用于与所述充电配合接头对接,且对接后相对于所述用电车辆或所述移动供电设备固定;及
[0006]电能传输部,用于与所述充电配合接头配合传输电能,包括本体和设于所述本体的电元器件,所述电能传输部相对于所述对接部可移动。
[0007]可选的,所述对接部包括槽体,位于所述电能传输部的外围,所述电能传输部相对于所述槽体可移动。
[0008]可选的,所述槽体呈环形,环绕所述电能传输部,所述电能传输部在所述槽体围成的空间内可转动。
[0009]可选的,所述对接部包括对接凸起,位于所述电能传输部的外围,所述电能传输部相对于所述对接凸起可移动。
>[0010]可选的,所述对接部包括多个所述对接凸起,多个所述对接凸起环绕所述电能传输部分布。
[0011]可选的,所述对接部包括磁性材料,所述对接部与所述充电配合接头磁性吸附对接。
[0012]可选的,所述充电接头包括与所述电能传输部电连接的充电接头控制电路;
[0013]所述充电接头所应用的所述用电车辆和所述移动供电设备中的一者包括传感器,所述充电接头控制电路与所述传感器电连接,用于根据所述传感器的电信号,控制所述电能传输部通电或断电。
[0014]可选的,所述充电接头包括与所述电能传输部电连接的线束;所述充电接头控制电路与所述线束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线束运动,带动所述充电接头移动。
[0015]可选的,所述充电接头包括与所述电能传输部电连接的充电接头控制电路;
[0016]所述充电接头所应用的所述用电车辆和所述移动供电设备中的一者包括控制器,所述充电接头控制电路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充电接头包括盖设于所述电能传输部的盖体,所述充电接头控制电路与所述盖体电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器的电信号,控制所述盖体打开或关闭所述电能传输部。
[0017]可选的,所述盖体包括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充电接头的位置,以使所述充电配合接头根据所述位置传感器的电信号向所述充电接头运动并对接。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接头应用于用电车辆和移动供电设备中的一者,另一者设有充电配合接头,充电接头和充电配合接头对接,使得移动供电设备可以给用电车辆供电。充电接头包括对接部和电能传输部,对接部在对接后相对于用电车辆或移动供电设备固定,当用电车辆与移动供电设备发生相对位移,电能传输部可相对于对接部移动,以保持充电接头与充电配合接头不容易断开对接,提高了充电稳定性。
[0019]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接头。
[0020]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移动供电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接头。
[0021]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充电接头组,包括第一充电接头和第二充电接头,所述第一充电接头用于与所述第二充电接头对接充电,所述第一充电接头应用于用电车辆和移动供电设备中的一者,所述第二充电接头应用于所述用电车辆和所述移动供电设备中的另一者,所述移动供电设备用于给所述用电车辆供电;
[0022]所述第一充电接头包括第一对接部和第一电能传输部,所述第一电能传输部包括第一本体和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电元器件,所述第一电能传输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可移动;
[0023]所述第二充电接头包括第二对接部和第二电能传输部,所述第二电能传输部包括第二本体和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电元器件,所述第二电能传输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对接部可移动,所述第一充电接头和所述第二充电接头对接时,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相对,所述第二电元器件和所述第一电元器件电耦合,用于传输电能。
[0024]可选的,所述第一对接部包括槽体,位于所述第一电能传输部的外围,所述第一电能传输部相对于所述槽体可移动;
[0025]所述第二对接部包括对接凸起,位于所述第二电能传输部的外围,所述第二电能传输部相对于所述对接凸起可移动;
[0026]所述第一充电接头和所述第二充电接头对接时,所述对接凸起伸入所述槽体,与所述槽体对接。
[0027]可选的,所述槽体和所述对接凸起包括磁性材料,所述第一充电接头和所述第二充电接头对接时,所述槽体与所述对接凸起磁性吸附对接。
[002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充电接头应用于用电车辆和移动供电设备中的一者,第二充电接头应用于另一者,第一充电接头和第二充电接头对接,使得移动供电设备可以给用电车辆供电。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在对接后相对于用电车辆或移动供电设备固定,当用电车辆与移动供电设备发生相对位移,第一电能传输部和第二电能传输部可相对于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移动,以保持第一充电接头与第二充电接头不容易断开对接,提高了充电稳定性。
[0029]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
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0030]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0031]图1所示为本申请的充电接头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2所示为本申请的充电接头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3所示为本申请的充电接头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4所示为本申请的充电接头所应用的用电车辆和移动供电设备中的一者的电路图。
[0035]图5所示为本申请的充电接头组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0037]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接头,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用电车辆和移动供电设备中的一者,所述移动供电设备用于给所述用电车辆供电,所述用电车辆和所述移动供电设备中的另一者设有充电配合接头;所述充电接头包括:对接部,用于与所述充电配合接头对接,且对接后相对于所述用电车辆或所述移动供电设备固定;及电能传输部,用于与所述充电配合接头配合传输电能,包括本体和设于所述本体的电元器件,所述电能传输部相对于所述对接部可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包括槽体,位于所述电能传输部的外围,所述电能传输部相对于所述槽体可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呈环形,环绕所述电能传输部,所述电能传输部在所述槽体围成的空间内可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包括对接凸起,位于所述电能传输部的外围,所述电能传输部相对于所述对接凸起可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包括多个所述对接凸起,多个所述对接凸起环绕所述电能传输部分布。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包括磁性材料,所述对接部与所述充电配合接头磁性吸附对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接头包括与所述电能传输部电连接的充电接头控制电路;所述充电接头所应用的所述用电车辆和所述移动供电设备中的一者包括传感器,所述充电接头控制电路与所述传感器电连接,用于根据所述传感器的电信号,控制所述电能传输部通电或断电;和/或所述充电接头包括与所述电能传输部电连接的线束;所述充电接头控制电路与所述线束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线束运动,带动所述充电接头移动。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接头包括与所述电能传输部电连接的充电接头控制电路;所述充电接头所应用的所述用电车辆和所述移动供电设备中的一者包括控制器,所述充电接头控制电路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充电接头包括盖设于所述电能传输部的盖体,所述充电接头控制电路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俊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