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轭凸轮式的插秧机强制推秧方法的栽植臂技术

技术编号:3859152 阅读:3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共轭凸轮式的插秧机强制推秧方法及栽植臂。栽植臂驱动轴上活套有主动圆柱齿轮,从动圆柱齿轮和共轭凸轮都装在从动轴上,主动圆柱齿轮伸出栽植臂壳体外与分插机构行星架相牙嵌,与行星架没有相对转动,栽植臂壳体固结在栽植臂驱动轴上做取秧动作。共轭凸轮、叉形摆杆和固定在叉形摆杆上的两个滚子组成共轭凸轮机构。叉形摆杆为共轭凸轮机构从动件,固定在栽植臂壳体上的一铰链点,一端通过两个滚子与共轭凸轮的主凸轮和副凸轮相接触,另一端通过长槽与推秧杆接触。采用圆柱齿轮机构和共轭凸轮机构,将栽植臂驱动轴和主动圆柱齿轮的相对旋转运动转变成推秧杆的直线往复运动,完成推秧动作。该机构能适应插秧机在任何转速下的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稻插秧机,具体涉及一种水稻插秧机行星轮系式分插机构的推秧方法及栽植臂。
技术介绍
栽植臂和推秧装置的作用是将插秧机秧箱上的毯状秧苗撕开并将其推入田中的装置。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上出售的插秧机机行星轮系式分插机构栽植臂结构形式及其推秧装置传动原理一致,栽植臂与行星轮做取秧动作,栽植臂内的推秧装置做相对于栽植臂的直线往复运动由平面凸轮、拨叉、推秧杆和弹簧共同完成推秧动作,其结构形式简单,但不能适应不同的转速,特别是作业速度变化较大时,往往出现推秧结束时间提前或滞后,这是由于推秧的开始时间决定于凸轮的廓线,而推秧时间的长短则决定于弹簧的刚度。当插秧速度太慢时,推秧提前,反之推秧滞后,这都造成秧苗的直立度差,影响秧苗的返青。而一般情况不会更换弹簧,因此插秧机只能在一定的速度范围内作业,对速度的适应能力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共轭凸轮式的插秧机强制推秧方法及栽植臂,该机构能满足插秧机的插秧要求,并能适应插秧机在任何转速下的作业。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 共轭凸轮式的插秧机强制推秧方法采用齿轮机构和共轭凸轮机构,将栽植臂驱动轴和主动圆柱齿轮的相对旋转运动转变成推秧杆的规律性直线往复运动。二. 共轭凸轮式的插秧机强制推秧方法的栽植臂本专利技术的栽植臂驱动轴即为分插机构行星轮轴,其上活套有主动圆柱齿轮,从动圆柱齿轮和共轭凸轮都装在从动轴上,主动圆柱齿轮伸出栽植臂壳体外与分插机构行星架相牙嵌,与分插机构行星架没有相对转动,栽植臂壳体固结在栽植臂驱动轴上;共轭凸轮、叉形摆杆和固定在叉形摆杆上的两个滚子组成共轭凸轮机构;叉形摆杆为共轭凸轮机构从动件,固定在栽植臂壳体上的一铰链点, 一端通过两个滚子与共轭凸轮的主凸轮和副凸轮相接触,另一端通过一长槽与推秧杆接触,推秧杆做直线往复运动,将秧针上秧苗推入田中。所述的共轭凸轮由主凸轮和副凸轮组成,分别通过与各自的滚子接触,控制推秧杆的推秧、縮回和停止动作。所述的叉形摆杆的放大系数为1.5 2.5倍,即铰链点中心到叉形摆杆和推秧杆的接触点距离与铰链点中心到两个滚子中心的距离之比。所述的主动圆柱齿轮和从动圆柱齿轮的传动比为1:1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该机构能满足插秧机的插秧要求,并能适应插秧机在任何转速下的作业。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是图1在A-A处的剖视图。附图中1、栽植臂驱动轴,2、主动圆柱齿轮,3、栽植臂壳体,4、从动轴,5、共轭凸轮,6、从动圆柱齿轮,7、分插机构行星架,8、副凸轮,9、主凸轮,10、滚子,11、铰链点,12、叉形摆杆,13、推秧杆,14、秧针。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栽植臂驱动轴1即为分插机构行星轮轴,其上活套有主动圆柱齿轮2,从动圆柱齿轮6和共轭凸轮5都装在从动轴4上,主动圆柱齿轮2伸出栽植臂壳体3外与分插机构行星架7相牙嵌,与行星架没有相对转动,栽植臂壳体3固结在栽植臂驱动轴1上。共轭凸轮5、叉形摆杆12和固定在叉形摆杆上的两个滚子10组成共轭凸轮机构。叉形摆杆12为共轭凸轮机构从动件,固定在栽植臂壳体3上的一铰链点11, 一端通过两个滚子10与共轭凸轮5的主凸轮9和副凸轮8相接触,另一端通过一长槽与推秧杆13接触。共轭凸轮5由主凸轮9和副凸轮8组成,分别通过与两个滚子10接触,控制推秧杆13的推秧、縮回和停止动作。叉形摆杆12的放大系数为1.5 2.5倍,即铰链点11中心到叉形摆杆12和推秧杆13的接触点距离与铰链点11中心到两个滚子10中心的距离之比。主动圆柱齿轮2和从动圆柱齿轮6的传动比为1:1。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工作时,栽植臂壳体3与栽植臂驱动轴1一起做取秧动作。主动圆柱齿轮2相对攀植臂驱动轴1转动,通过主动圆柱齿轮2和从动圆柱齿轮6相啮合,使得与从动圆柱齿轮6共轴的共轭凸轮5转动,通过两个滚子10与共轭凸轮5的主凸轮9和副凸轮8相接触的从动件叉形摆杆12摆动,叉形摆杆12的另一端上有一长槽,该长槽与推秧杆13上的销子接触,随着叉形摆杆12的摆动,推秧杆13做直线往复运动,将秧针14上秧苗推入田中。共轭凸轮5的主凸轮9和副凸轮8的廓线根据推秧的工艺要求(包括推秧杆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和叉形摆杆12的放大系数(即铰链点11中心到叉形摆杆12和推秧杆13的接触点距离与铰链点11中心到两个滚子10中心的距离之比)来设计,使之实现推秧运动规律和满足压力角的要求。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是对本专利技术进行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专利技术作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 一种共轭凸轮式的插秧机强制推秧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齿轮机构和共轭凸轮机构,将栽植臂驱动轴和主动圆柱齿轮的相对旋转运动转变成推秧杆的规律性直线往复运动。2. —种实施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轭凸轮式的插秧机强制推秧方法的栽 植臂,其特征在于栽植臂驱动轴(l)即为分插机构行星轮轴,其上活套有主动 圆柱齿轮(2),从动圆柱齿轮(6)和共轭凸轮(5)都装在从动轴(4)上,主动圆柱齿轮 (2)伸出栽植臂壳体(3)外与分插机构行星架(7)相牙嵌,与分插机构行星架(7)没有 相对转动,栽植臂壳体(3)固结在栽植臂驱动轴(1)上;共轭凸轮(5)、叉形摆杆(12) 和固定在叉形摆杆上的两个滚子(10)组成共轭凸轮机构;叉形摆杆(12)为共轭凸 轮机构从动件,固定在栽植臂壳体(3)上的一铰链点(11), 一端通过两个滚子(IO) 与共轭凸轮(5)的主凸轮(9)和副凸轮(8)相接触,另一端通过一长槽与推秧杆(13) 接触,推秧杆(13)做直线往复运动,将秧针(14)上秧苗推入田中。。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共轭凸轮式的插秧机强制推秧方法的栽植 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共轭凸轮(5)由主凸轮(9)和副凸轮(8)组成,分别通过与 各自的滚子(10)接触,控制推秧杆(13)的推秧、縮回和停止动作。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共轭凸轮式的插秧机强制推秧方法的栽植 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叉形摆杆(12)的放大系数为1.5 2.5倍,即铰链点(ll) 中心到叉形摆杆(12)和推秧杆(13)的接触点距离与铰链点(11)中心到两个滚子(10) 中心的距离之比。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共轭凸轮式的插秧机强制推秧方法的栽植 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圆柱齿轮(2)和从动圆柱齿轮(6)的传动比为1:1。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共轭凸轮式的插秧机强制推秧方法及栽植臂。栽植臂驱动轴上活套有主动圆柱齿轮,从动圆柱齿轮和共轭凸轮都装在从动轴上,主动圆柱齿轮伸出栽植臂壳体外与分插机构行星架相牙嵌,与行星架没有相对转动,栽植臂壳体固结在栽植臂驱动轴上做取秧动作。共轭凸轮、叉形摆杆和固定在叉形摆杆上的两个滚子组成共轭凸轮机构。叉形摆杆为共轭凸轮机构从动件,固定在栽植臂壳体上的一铰链点,一端通过两个滚子与共轭凸轮的主凸轮和副凸轮相接触,另一端通过长槽与推秧杆接触。采用圆柱齿轮机构和共轭凸轮机构,将栽植臂驱动轴和主动圆柱齿轮的相对旋转运动转变成推秧杆的直线往复运动,完成推秧动作。该机构能适应插秧机在任何转速下的作业。文档编号A01C1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共轭凸轮式的插秧机强制推秧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齿轮机构和共轭凸轮机构,将栽植臂驱动轴和主动圆柱齿轮的相对旋转运动转变成推秧杆的规律性直线往复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能胡连军赵雄赵匀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