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58702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检测装置,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降低乱反射的现象所导致的识别错误的状况。车辆用检测装置适用于安装在车辆的保险杠梁的内侧。车辆用检测装置包括:检测部件,安装在车体上,且位于所述保险杠梁的内侧;冲击吸收部件,设置在所述保险杠梁与所述车体之间,来吸收施加到所述保险杠梁上的冲击;以及盖部件,覆盖在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侧端上,其中所述冲击吸收部件构成为所述侧端具有开口的管状结构,所述盖部件形成有弯折部,所述盖部件的以所述弯折部为边界而位于其中一侧的第一侧面覆盖所述开口,且所述盖部件的以所述弯折部为边界而位于另一侧的第二侧面固定于所述冲击吸收部件。固定于所述冲击吸收部件。固定于所述冲击吸收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检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提供对于也考虑了交通参与人中老年人、残障者或儿童等处于弱势立场的人的可持续输送系统的存取的努力正在活跃化。为了实现所述目的,通过与提高安全性有关的开发而致力于更进一步改善交通的安全性或便利性的研究开发。可是,在与提高安全性有关的开发中,针对车辆的自动驾驶技术所使用的车辆用检测装置是课题。
[0003]在现有技术中,车辆用检测装置可以设置在车辆的前方或后方的保险杠(bumper)内侧,其利用如雷达(radar)等检测部件向车辆外侧发出电波,由此检测出车辆的周边环境等参数来作为自动驾驶的依据。然而,保险杠的内侧设有保险杠梁(bumper beam)、作为冲击吸收部件的背板(back plate)等强反射部件。因此,检测部件所发射的电波在经由保险杠梁的反射后可能进入这些强反射部件的孔洞结构中,在孔洞结构中产生乱反射后回到检测部件中,由此产生识别错误的状况。在此情况下,即使期望在这些强反射部件的周围不要设置检测部件,受限于车辆的布局空间狭窄,难以在抑制成本的情况下改变检测部件的配置位置。
[0004]本技术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以达成提高安全性为目的。而且,进而更进一步改善交通的安全性而有助于发展可持续输送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检测装置,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降低乱反射的现象所导致的识别错误的状况来提高安全性。
[0006]本技术的车辆用检测装置适用于安装在车辆的保险杠梁的内侧。车辆用检测装置包括:检测部件,安装在车体上,且位于所述保险杠梁的内侧;冲击吸收部件,设置在所述保险杠梁与所述车体之间,来吸收施加到所述保险杠梁上的冲击;以及盖部件,覆盖在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侧端上,其中所述冲击吸收部件构成为所述侧端具有开口的管状结构,所述盖部件形成有弯折部,所述盖部件的以所述弯折部为边界而位于其中一侧的第一侧面覆盖所述开口,且所述盖部件的以所述弯折部为边界而位于另一侧的第二侧面固定于所述冲击吸收部件。
[0007]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盖部件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板件,且所述弯折部为沿着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的弯折线。
[000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彼此垂直而构成为L字状。
[000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面固定于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前表面。
[001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面的角部形成有倒角。
[0011]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面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固定
孔。
[001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两个固定孔的其中一个为正圆孔,且所述两个固定孔的另一个为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长孔。
[0013]基于上述,在本技术的车辆用检测装置中,盖部件以第一侧面覆盖冲击吸收部件的侧端开口,且以第二侧面稳定地固定于冲击吸收部件。如此,相较于改变检测部件的配置位置的作法,采用将盖部件覆盖在冲击吸收部件的具有开口的侧端上的作法,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阻断电波来降低乱反射的现象,由此提高安全性。据此,本技术的车辆用检测装置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降低乱反射的现象所导致的识别错误的状况来提高安全性。
[0014]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应用在车辆的车体结构中的示意图;
[0016]图2是图1所示出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安装在保险杠梁上的立体示意图;
[0017]图3是图2所示出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在盖部件附近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8]图4是图3所示出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在移除盖部件后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9]图5是图3所示出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在盖部件周边的局部前视示意图;
[0020]图6是图5所示出的盖部件的前视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50:车辆;
[0023]52:保险杠梁;
[0024]54:车体;
[0025]56:保险杠;
[0026]100:车辆用检测装置;
[0027]110:检测部件;
[0028]112:检测面;
[0029]120:冲击吸收部件;
[0030]122:侧端;
[0031]124:开口;
[0032]126:前表面;
[0033]130:盖部件;
[0034]132:弯折部;
[0035]134:第一侧面;
[0036]136:第二侧面;
[0037]138a、138b:固定孔;
[0038]140:保持部件;
[0039]150、160:固定件;
[0040]A:中心轴线;
[0041]C:角部;
[0042]D:下方向;
[0043]Fr:前方向;
[0044]L:左方向;
[0045]Rr:后方向;
[0046]R:右方向;
[0047]U:上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48]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应用在车辆的车体结构中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出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安装在保险杠梁上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出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在盖部件附近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出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在移除盖部件后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出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在盖部件周边的局部前视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出的盖部件的前视示意图。以下将搭配图1至图6说明本实施例的车辆用检测装置100的具体组成与应用,其中前后方向例如是附图中的前方向Fr与后方向Rr,左右方向例如是附图中的左方向L与右方向R,且上下方向例如是附图中的上方向U与下方向D,但此仅为本技术的其中一个示例,本技术不以此为限制,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0049]请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车辆用检测装置100适用于安装在车辆50的保险杠梁52的内侧。其中,保险杠梁52例如是安装在车辆50的车体54的前方或后方(例如图1与图2中设置在对应于前方向Fr的一侧),且构成为在左右方向(即,图2中的左方向L与右方向R)上延伸的梁结构,由此支撑位在车辆50的前侧或后侧(例如附图中设置在对应于前方向Fr的一侧)来作为碰撞结构的保险杠56。即,保险杠梁52设置在保险杠56的内侧,以将保险杠56连接至车体54。进而,车辆用检测装置100安装在保险杠梁52的内侧,较佳地是设置在对应于车辆50的四个角落的位置(图1与图2示出在保险杠梁52的对应于左方向L的一侧作为示例)。由此,车辆用检测装置100可用于向车辆50外侧发出电波来检测出车辆50的周边环境等参数,以作为自动驾驶的依据。然而,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制,其可据需求调整。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用检测装置,适用于安装在车辆的保险杠梁的内侧,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部件,安装在车体上,且位于所述保险杠梁的内侧;冲击吸收部件,设置在所述保险杠梁与所述车体之间,来吸收施加到所述保险杠梁上的冲击;以及盖部件,覆盖在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侧端上,其中所述冲击吸收部件构成为所述侧端具有开口的管状结构,所述盖部件形成有弯折部,所述盖部件的以所述弯折部为边界而位于其中一侧的第一侧面覆盖所述开口,且所述盖部件的以所述弯折部为边界而位于另一侧的第二侧面固定于所述冲击吸收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部件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板件,且所述弯折部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井杏香会泽秀章二阶堂诚也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