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46091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控制方法,该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发动机与行星轮系组件的第一传动端传动连接,发动机能带动第一传动端绕自身中心轴线单向转动,第一电机与行星轮系组件的第二传动端固定连接,行星轮系组件的输出端能与车体的第一车轮组连接或分离,且行星轮系组件的输出端能与车体的车架连接或分离;第二电机能与车体的第二车轮组连接或分离,第一车轮组和第二车轮组沿车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动力电池能选择性的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电连接,第一电机能选择性的与第二电机电连接。能在全速域内对发动机既调速又调扭,驱动效率高,能避免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由于空转造成的磁损耗,结构简单,且降低了能耗。低了能耗。低了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近年来不可再生燃料的持续消耗、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加剧,混合动力汽车作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产品形态之一,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随着混合动力汽车的日益推广,以及人们对车辆动力性、经济性、通过性和舒适性等综合性能的需求不断提高,使得四驱混合动力车辆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其中,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是四驱混合动力车辆的重要组成之一。
[0003]现有技术中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通过电机和发动机配合工作,能够实现纯电驱动、发动机驱动,以及电机和发动机混合驱动等多种驱动方式。但现有技术中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结构复杂,零部件数量多,成本高,且驱动效率低,能耗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结构复杂,零部件数量多,成本高,且驱动效率低,能耗高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驱动机构(1)、动力电池(2)和第二驱动机构(3);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包括发动机(11)、第一电机(12)和行星轮系组件(13),所述发动机(11)与所述行星轮系组件(13)的第一传动端传动连接,所述发动机(11)能带动所述第一传动端绕自身中心轴线单向转动,所述第一电机(12)与所述行星轮系组件(13)的第二传动端固定连接,所述行星轮系组件(13)的输出端能与车体的第一车轮组(100)连接或分离,且所述行星轮系组件(13)的输出端能与所述车体的车架(300)连接或分离;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包括第二电机(31),所述第二电机(31)能与所述车体的第二车轮组(200)连接或分离,所述第一车轮组(100)和所述第二车轮组(200)沿所述车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动力电池(2)能选择性的与所述第一电机(12)和所述第二电机(31)电连接,且所述第一电机(12)能选择性的与所述第二电机(31)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轮系组件(13)包括行星架(131)、固定设置于所述行星架(131)的行星轮(132)、与所述行星轮(132)啮合的太阳轮(133),以及与所述行星轮(132)啮合的齿圈(134),所述发动机(11)与所述行星架(131)传动连接且能带动所述行星架(131)绕自身中心轴线单向转动,所述第一电机(12)与所述太阳轮(13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还包括与所述齿圈(134)啮合的传动轮系(14),所述传动轮系(14)的输出端能与所述第一车轮组(100)连接或分离,且所述传动轮系(14)的输出端能与所述车架(300)连接或分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还包括单向离合器(15),所述单向离合器(15)的输入端与所述发动机(1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单向离合器(15)的输出端与所述行星架(131)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还包括第一连接分离结构(16)和第二连接分离结构(17),所述第一连接分离结构(16)用于连接所述传动轮系(14)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车轮组(100),所述第二连接分离结构(17)用于连接所述传动轮系(14)的输出端与所述车架(30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分离结构(16)为离合器;所述第二连接分离结构(17)为离合器。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还包括第三连接分离结构(32),所述第三连接分离结构(32)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电机(31)和所述第二车轮组(200)。7.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所述动力电池(2)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沿车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8.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实施于权利要求1

7任一项所述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所述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停车发电:控制所述行星轮系组件(13)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车轮组(100)分离;控制所述行星轮系组件(13)的输出端与所述车架(300)连接;所述发动机(11)驱动所述行星轮系组件(13),使得所述第一电机(12)发电并存储于所述动力电池(2);
纯电前驱:控制所述行星轮系组件(13)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车轮组(100)连接;控制所述行星轮系组件(13)的输出端与所述车架(300)分离;控制所述第二电机(31)与所述第二车轮组(200)分离;所述动力电池(2)向所述第一电机(12)提供电能驱动所述行星轮系组件(13);纯电后驱;控制所述行星轮系组件(13)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若衡迟达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