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机舱结构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5703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和车辆。车辆前机舱结构包括加强结构和前机舱;前机舱包括前围横梁、前纵梁和A柱,A柱连接前纵梁的后端和前围横梁,加强结构分别连接前围横梁、A柱和前纵梁的后端。上述车辆前机舱结构,通过设置加强结构,可以增加前机舱的整体刚度和强度,在车辆受到偏置碰撞时,车轮会受到撞击而冲击加强结构,加强结构能够吸收来自车轮的部分碰撞能量,并将受到的部分碰撞能量传导给前围横梁、前纵梁的后端和A柱等刚度较大区域,从而可以降低车轮对乘员舱的侵入量,有利于改善车辆的偏置碰撞性能。有利于改善车辆的偏置碰撞性能。有利于改善车辆的偏置碰撞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前机舱结构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汽车道路交通事故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据统计,汽车正面碰撞是最为频繁发生的交通事故,其中重叠30%~40%的偏置碰撞事故中乘员受伤率最高,尤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遍应用,整车重量大幅增加,碰撞能量也随之升高,故对偏置碰撞性能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车型开发研究中,提高新能源汽车偏置碰撞性能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和车辆。
[0004]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所述车辆前机舱结构包括加强结构和前机舱;
[0005]所述前机舱包括前围横梁、前纵梁和A柱,所述A柱连接所述前纵梁的后端和所述前围横梁,所述加强结构分别连接所述前围横梁、所述A柱和所述前纵梁的后端。
[0006]上述车辆前机舱结构,通过设置加强结构,可以增加前机舱的整体刚度和强度,在车辆受到偏置碰撞时,车轮会受到撞击而冲击加强结构,加强结构能够吸收来自车轮的部分碰撞能量,并将受到的部分碰撞能量传导给前围横梁、前纵梁的后端和A柱等刚度较大区域,从而可以降低车轮对乘员舱的侵入量,有利于改善车辆的偏置碰撞性能。
[000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纵梁的后端包括外封板,所述外封板连接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前围横梁,所述加强结构连接所述外封板。
[000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结构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前围横梁、所述外封板和所述A柱的中的至少一个。
[000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结构沿车辆高度方向呈弯曲状且分别与所述前围横梁和所述A柱贴合连接。
[00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结构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包括相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A柱和所述前围横梁连接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一板体连接所述第二面;
[0011]所述第一面上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A柱和所述前围横梁覆盖所述第一凹槽以形成有第一腔体结构;和/或
[0012]所述第二面上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板体覆盖所述第二凹槽以形成有第二腔体结构。
[001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板体包括弯折端,所述弯折端位于所述第一板体靠近所述前机舱的一侧,所述弯折端在所述第一板体上沿远离所述第二板体的方向延伸并呈弯折状,所述弯折端的至少部分贴合所述第二面。
[001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槽从所述第二板体的顶部延伸至所述第二板体的底部,和/或;
[0015]所述第二凹槽从所述第二板体的顶部延伸至所述第二板体的底部。
[001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板体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开设在所述第二凹槽和/或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
[001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板体形成有第一穿设孔,所述第二板体形成有第二穿设孔,所述加强结构通过依次穿设所述第一穿设孔和所述第二穿设孔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A柱。
[0018]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车辆前机舱结构。
[0019]上述车辆,通过设置加强结构,可以增加前机舱的整体刚度和强度,在车辆受到偏置碰撞时,车轮会受到撞击而冲击加强结构,加强结构能够吸收来自车轮的部分碰撞能量,并将受到的部分碰撞能量传导给前围横梁、前纵梁的后端和A柱等刚度较大区域,从而可以降低车轮对乘员舱的侵入量,有利于改善车辆的偏置碰撞性能。
[0020]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1]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辆前机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加强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加强结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26]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7]车辆

100;车辆前机舱结构

10;加强结构

11;第一板体

111;弯折端

1111;第一穿设孔

1112;第二板体

112;第一面

1121;第一凹槽

1122;第一腔体结构

1123;第二面

1124;第二凹槽

1125;第二腔体结构

1126;通孔

1127;第二穿设孔

1128;前机舱

12;前纵梁

120;后端

121;外封板

1211;前围横梁

122;A柱

123。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9]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
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00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强结构和前机舱;所述前机舱包括前围横梁、前纵梁和A柱,所述A柱连接所述前纵梁的后端和所述前围横梁,所述加强结构分别连接所述前围横梁、所述A柱和所述前纵梁的后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的后端包括外封板,所述外封板连接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前围横梁,所述加强结构连接所述外封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前围横梁、所述外封板和所述A柱的中的至少一个。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沿车辆高度方向呈弯曲状且分别与所述前围横梁和所述A柱贴合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包括相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A柱和所述前围横梁连接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一板体连接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上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A柱和所述前围横梁覆盖所述第一凹槽以形成有第一腔体结构;和/或所述第二面上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晓峰陈辉周静郭海明王海旭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