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支架左支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1388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前支架左支撑,包括材质为锰钢的圆筒状外壳体,套接在圆筒状外壳体内的、材质为碳纤维的圆筒状内壳体,在圆筒状内壳体内设置有圆柱状弹性材料体,在圆筒状外壳体的前端设置有前翻边和前加强筋板,在圆筒状外壳体的尾端设置有后翻边和后加强筋板,圆筒状外壳体与圆筒状内壳体的接触面通过胶水连接固定。通过圆筒状外壳体、圆筒状内壳体和圆柱状弹性材料体相互协调,本是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吸收碰撞发生时产生的能量,减轻碰撞给副驾驶座乘员造成的伤害,并且重量小于申请人此前生产的全锰钢制作的汽车前支架。请人此前生产的全锰钢制作的汽车前支架。请人此前生产的全锰钢制作的汽车前支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前支架左支撑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配件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前支架左支撑。

技术介绍

[0002]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指的汽车应作广义的理解,包括四轮或四轮以上的燃油车、电动车。作为本技术名称的汽车前支架左支撑,是指将汽车的汽车前支架与前保险杠支撑横梁连接的两条纵梁之一,亦即两条纵梁中位于左侧(驾驶员座位前方)的纵梁。相应地,两条纵梁中位于右侧(副驾驶座位前方)的纵梁,则谓之汽车前支架右支撑。
[0003]此前,申请人为客户提供的汽车前支架右支撑和汽车前支架左支撑,均采用锰钢制作,并且无论是汽车前支架右支撑,还是汽车前支架左支撑,除了安装位置不同外,两者在形状、结构方面没有任何区别。在相同尺寸条件下,全锰钢制作的汽车前支架(左或右)支撑具有较高的强度,在前保险杠支撑横梁等防护件的配合下,能够较为有效地提高汽车的防撞能力。然而,全锰钢制作汽车前支架(左或右)支撑也存在重量较大的缺陷。
[0004]另需说明的是,一般说来,在车辆前端即将发生正面碰撞的情况下,驾驶员基于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的本能,会采取规避措施,故驾驶员座位的正前方车体直接与其他车辆或外物发生正面碰撞的概率相对较低(这意味着汽车前支架左支撑更多地会受到侧向或斜向的剪切力,当然也会有正面的撞击力,但通常以侧向或斜向的剪切力),而副驾驶座位的正前方车体直接与其他车辆或外物发生正面碰撞的概率相对较高(这意味着汽车前支架右支撑更多地会受到正面的撞击力,当然也会有侧向或斜向的剪切力,但通常以正面的撞击力为主),因此,在设计汽车前支架支撑时,有必要区分汽车前支架右支撑和汽车前支架左支撑。本技术专利申请所针对的是汽车前支架左支撑,至于汽车前支架右支撑,申请人将另行提出技术专利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申请人此前提供的全锰钢制作的汽车前支架右支撑重量过重,不利于汽车的轻型化,且其结构设计未充分考虑左支撑受力特点的技术缺陷,该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汽车前支架左支撑,包括材质为锰钢的圆筒状外壳体,套接在圆筒状外壳体内的、材质为碳纤维的圆筒状内壳体,在圆筒状内壳体内设置有圆柱状弹性材料体,在圆筒状外壳体的前端设置有前翻边和前加强筋板,在圆筒状外壳体的尾端设置有后翻边和后加强筋板,圆筒状外壳体与圆筒状内壳体的接触面通过胶水连接固定。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可附加下述技术手段:
[0008]所述前加强筋板的数量为3条,相邻的两条前加强筋板之间的圆弧面所对应的圆心角的角度为120度。
[0009]进一步地,所述后加强筋板的数量为3条,相邻的两条后加强筋板之间的圆弧面所对应的圆心角的角度为120度。
[0010]进一步地,所述前加强筋板、后加强筋板的侧面形状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0011]进一步地,在所述前翻边和后翻边上均设置有螺孔。
[0012]本技术的主要有益效果如下:
[0013]通过圆筒状外壳体、圆筒状内壳体和圆柱状弹性材料体相互协调,本是技术能够有效吸收碰撞发生时产生的能量,减轻碰撞给副驾驶座乘员造成的伤害,并且重量小于申请人此前生产的全锰钢制作的汽车前支架。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前端的垂直切面(由左到右的垂直切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该实施例尾端的垂直切面(由左到右的垂直切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该实施例的垂直切面(由前到后的垂直切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的附图标记所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0018]1——圆筒状外壳体;2——圆筒状内壳体;
[0019]3——圆柱状弹性材料体;1a——前翻边;
[0020]1b——后翻边;1c——前加强筋板;
[0021]1d——后加强筋板;1a

1——前翻边上的螺孔;
[0022]1b

1——后翻边上的螺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更加充分地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介绍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
[0024]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汽车前支架左支撑,包括圆筒状外壳体1,套接在圆筒状外壳体1内的圆筒状内壳体2,在圆筒状内壳体2内设置有圆柱状弹性材料体3,在圆筒状外壳体1的前端设置有前翻边1a和前加强筋板1c,在圆筒状外壳体1的尾端设置有后翻边1b和后加强筋板1d,圆筒状外壳体1与圆筒状内壳体2的接触面通过胶水(例如AB胶或焊接剂等强力胶水)连接固定。
[0025]设置前翻边1a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圆筒状外壳体1与保险杠支撑横梁之间的接触面积,圆筒状外壳体1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保险杠支撑横梁固定连接,也可通过设置在前翻边1a上的螺孔1a

1,用螺栓与保险杠支撑横梁固定连接。设置后翻边1b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圆筒状外壳体1与汽车前支架之间的接触面积,圆筒状外壳体1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汽车前支架固定连接,也可通过设置在后翻边1b上的螺孔1b

1,用螺栓与汽车前支架固定连接。
[0026]设置前加强筋板1c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圆筒状外壳体1前端的结构强度,前加强筋板1c可以焊接或胶接的方式与保险杠支撑横梁连接固定。设置后加强筋板1d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圆筒状外壳体1尾端的结构强度,后加强筋板1d可以焊接或胶接的方式与汽车前支架连接固定。
[0027]在本实施例中,前加强筋板1c的数量为3条(根据实际需要,可增加前加强筋板1c的数量),相邻的两条前加强筋板1之间的圆弧面(以前加强筋板1c在圆弧面上的中心线为分界线)所对应的圆心角的角度为120度;后加强筋板1d的数量也为3条(根据实际需要,可
增加后加强筋板1d的数量),相邻的两条后加强筋板1d之间的圆弧面(以后加强筋板1d在圆弧面上的中心线为分界线)所对应的圆心角的角度也为120度。另外,前加强筋板1c、后加强筋板1d的侧面形状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0028]在本实施例中,圆筒状外壳体1的厚度为4mm,制备圆筒状外壳体1的材料为锰钢;圆筒状内壳体2的厚度为12mm,制备圆筒状内壳体2的材料为碳纤维;圆柱状弹性材料体3的半径为24mm,制备所述圆柱状弹性材料体的材料为橡胶或者聚氨酯弹性材料。前翻边1a(共计两条)和后翻边1b(共计两条)的长度均为50mm,前翻边1a与后翻边1b的宽度均为40mm。前加强筋板1c、后加强筋板1d的侧面形状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均为48mm,前加强筋板1c、后加强筋板1d的厚度均为4mm。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支架左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材质为锰钢的圆筒状外壳体,套接在圆筒状外壳体内的、材质为碳纤维的圆筒状内壳体,在圆筒状内壳体内设置有圆柱状弹性材料体,在圆筒状外壳体的前端设置有前翻边和前加强筋板,在圆筒状外壳体的尾端设置有后翻边和后加强筋板,圆筒状外壳体与圆筒状内壳体的接触面通过胶水连接固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支架左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加强筋板的数量为3条,相邻的两条前加强筋板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春宝李文彬
申请(专利权)人:权利要求书一页说明书三页附图二页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