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褐孔菌菌核及子实体的人工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42972 阅读:7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桦褐孔菌菌核及子实体的人工栽培方法,包括:将桦褐孔菌母种在加富PDA培养基上扩大培养后接种于原种培养基培养获得原种;将原种接种于栽培种培养基中培养直至长满菌丝;将长满菌丝的栽培袋转移至出菇室进行出菇培养;其中所述出菇培养包括在以下条件下进行培养:空气相对湿度为80%,培养温度为25℃,光照强度为1001x。本发明专利技术人工栽培方法可显著提高桦褐孔菌菌丝的生长速度,菌丝日均生长速度最高可达0.67mm/d,菌丝生长整齐致密。菌丝满袋后,菌袋现蕾时间早,出现菌核及子实体数量多,产量高、质量好;其中,菌核的生物学效率高达6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药用真菌的人工栽培方法,尤其涉及桦褐孔菌菌 核及子实体的人工栽培方法,属于药用真菌的人工栽培领域。
技术介绍
桦褐孑L菌(/扁"w^7/《廳(Pers. : Fr. )Pil "),也叫斜生 纤孔菌,俗称蔷甘(chaga)、桦树茶、茶可,隶属于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层菌纟冈Hymenomycetes、非裙菌目Aphyl lophorales、 錄革孑L菌^j" Hymenochaetaceae、纟千孑L菌属(Zocwc^ws), 是十分3步贵 的药用真菌。桦褐孔菌子实体担子果一年生,平伏,贴生,与基物 不易分离,通常生长在树皮下面,新鲜时木栓质至硬木栓质,无嗅无 味,干后硬木质。平伏面长可达20cm,宽可达7cm,厚可达5 mm; 不育边缘窄或宽,浅黄色,活跃生长时乳黄色,宽可达5mm。孔口表 面褐色至暗红褐色,有强烈折光反应;孔口圆形,每毫米6 7个; 管口边缘通常全缘,但老龄时稍撕裂状。菌肉浅黄褐色,木栓质,非 常薄,不超过1 mm。菌管黑褐色,新鲜时木栓质,干后硬木质至脆 质,长达3mm。桦褐孔菌菌核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俄罗斯传统的 民间治疗癌病的药用菌,广泛用于各种消化系统肿瘤(胃癌、肝癌等)、 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等的防治,效果较好。在我国民间也将它作为药用真菌使用。主要含有桦褐孔菌醇(Inooidiol) 56. 5mg/g,抗癌特效 成分betulinic酸,氧化三碎类化合物(Oxygenatedtr i terpenes ), P—D—多糖中的BRM物质之一的葡聚糖,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比 灵芝和姬松萆高数10倍达6200单位/g,并含有栓菌酸(trametenolic acid)、单宁化合物、类固醇、生物碱、羊毛甾醇(Lanosterol )(Shin Y.et al.2001; Kahlos Let a1.1986 )。桦褐孔菌菌核拔_耳又物对胃癌 MGC—803细胞株有抗增殖作用和诱导凋亡作用,有抑制传染性病毒, 抗衰老,抗氧化、降血糖、抗血小板凝集,清除体内自由基等作用, 其药用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桦褐孔菌在野生环境下主要以菌核形式存在,而且分布少,子实 体更是罕见,生长緩慢,生长条件要求苛刻。由于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使得野生资源日益枯竭,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为此需要对 野生桦褐孔菌进行菌种分离和人工驯化栽培研究。国内外对桦褐孔菌药用价值、有效成分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但 对桦褐孔菌人工驯化栽培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大。迄今为止,现有的桦 褐孔菌人工驯化栽培研究多停留在探讨影响桦褐孔菌菌核或子实体生 长的单一因子这一层面上,例如光照、培养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或培 养基的配方组成中的某一单因子对桦褐孔菌菌核或子实体生长的影 响;由于上述因子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桦褐孔菌菌 核或子实体的生长及其质量,仅仅考虑其中的某一单因子对桦褐孔菌 菌核或子实体生长,导致现有的桦褐孔菌人工驯化栽培方法多存在着 菌丝生长速度较慢,菌核生物学效率低,菌核及子实体的产量低等缺5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 的,该方法具有菌丝生长速度 快,菌核生物学效率高等优点。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申半净曷孑匕菌(//20/20/^s o6//《〃ZAy(Pers. : Fr. )Pil 4 t )菌才亥及 子实体的人工栽培方法,包括将桦褐孔菌母种在加富PDA培养基上扩大培养后接种于原种培养 基培养获得桦褐孔菌原种;将桦褐孔菌原种接种于栽培袋内的栽培种 培养基中培养直至栽培袋内长满菌丝;将长满菌丝的栽培袋转移至出 菇室进行出菇培养;其中,所述的出菇培养是在以下条件下进行出菇 培养空气相对湿度为80%,培养温度为25 °C,光照强度为100 lx。为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桦褐孔菌的生长速度和生长质量,本专利技术 人对桦褐孔菌的栽培种培养基的组成成分的种类和含量进行了优化 和筛选,最终确定以下组成的栽培种培养基最有利于桦褐孔菌的生 长培养基的干物质组成为(按w/w计)桦木屑50%、玉米芯28%、 麦麸18%、豆饼粉2%、白糖1%、石膏1%;该培养基的含水量为60%。 本专利技术人通过试验发现,在进行出菇培养时,桦褐孔菌的出菇 方式最好采取不开袋不划口的这一 出菇方式,既省工又省时维持了培 养料的相对湿度,并满足了桦褐孔菌对高二氧化碳浓度胁迫的需求,有利于菌核及子实体的生长发育;此外,当菌核开始顶破栽培袋壁时, 此时,采取任何一种增加栽培袋内C02浓度的措施都可显著提高菌核 的生长速度和生长质量。相比于不采取增加袋内的C02浓度的措施, 通过增加袋内的0)2浓度,菌核的生物学效率要高出l倍左右;其中, 所述的增加栽培袋内的C02浓度的措施可以是在栽培袋的外围再套 一个密封的栽培袋子或密封上胀破的位置等。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加富PDA培养基的组成可以是葡萄糖20 g、琼脂20 g、黄豆粉10 g、 KH2P041 g、 MgSO40. 5 g、水1000 ml, pH自然;所述的原种培养基的组成可以是培养基的干物质组成为(按w/w计)玉米粒98%,碳酸4丐2°/。;该培养基的含水量为65%; 本专利技术整体考察了栽培培养基的组成、出菇时的各种环境因子(例如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等)以及出菇方式等诸因素对 桦褐孔菌菌核或子实体生长的影响程度以及各因素彼此之间的相互 关联,在此基础上,优化和筛选出了最适宜于桦褐孔菌生长的各因子, 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桦褐孔菌菌核或子实体的人工栽培方法。本 专利技术方法可有效提高桦褐孔菌菌丝的生长速度,日均生长速度可达 0.67 mm/d,菌丝整齐致密;菌丝满袋后,菌袋现蕾时间最早,出现 菌核及子实体数量多,产量高、质量好;其中,菌核生物学效率可高 达67%。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但这些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发 明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 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下可以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 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实验材料野生桦褐孔菌(//^/2Wm oW/《〃^(Pers. : Fr. )Pil & t )子实体 野生桦褐孔菌菌核从吉林省长白山采集;桦褐孔菌菌核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如下菌核呈现瘤状,黑褐色或 黑色,内部黄褐色,高10~20 cm,宽8~10 cm。管孔近角状,菌管 长达1 mm,老后全体龟裂。质硬,干时脆。孢子浅褐色,光滑,椭圓 形,(8~10)pmx (6~8)|im。担子具4小梗。生于桦树等立木上。桦褐孔菌菌种的分离采用组织分离方法分离桦褐孔菌菌种,具体方法如下用无菌解 剖刀将桦褐孔菌菌核中部纵切成两半,用刀切耳又黄豆粒大小组织块。 用镊子将菌肉组织移接于试管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 琼脂20 g、 KH2P042 g、 VB!IO mg、水1000 ml, pH自然)的中央,整 个过程都应遵循无菌操作,接种后置于25 。C恒温暗室中培养3~5天 后可见由组织块长出黄褐色绒毛状菌丝,此时需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Pers.:Fr.)Pilát)菌核及子实体的人工栽培方法,包括:将桦褐孔菌母种在加富PDA培养基上扩大培养后接种于原种培养基培养获得桦褐孔菌原种;将桦褐孔菌原种接种于栽培袋内的栽培种培养基中培养直至栽培袋内长满菌丝;将长满菌丝的栽培袋转移至出菇室进行出菇培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菇培养包括在以下条件下进行出菇培养:空气相对湿度为80%,培养温度为25℃,光照强度为100 lx。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艳秋戴玉成崔宝凯杜萍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林业大学延边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