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无人机抛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37398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无人机抛投装置,涉及飞行器高空抛物技术领域,包括无人机本体和吊装架,所述吊装架固定设置在无人机本体的底部,所述吊装架内部固定设置有用于装载救生圈的装载筒,所述装载筒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救生圈放置口和救生圈抛投口,该应用于无人机抛投装置,通过在第一传动轴上设置四个第一齿轮,并且每个第一齿轮外壁四分之一面积上设置有齿牙,且四个第一齿轮依次顺时针递增式旋转九十度设置,伺服电机每转动九十度即利用一组相对的第一齿轮带动其中一组两个相对的第二齿轮转动,从而使得其中两个相对的挡板向两侧转动打开,救生圈受重力作用被抛下,从而实现快速抛投救生圈的目的。而实现快速抛投救生圈的目的。而实现快速抛投救生圈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无人机抛投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飞行器高空抛物
,具体为一种应用于无人机抛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无人机在进行水上救援工作时通常会配有救生圈,现有的救生圈抛投无人机在使用时,不能够对救生圈进行快速的抛投;另外,无人机在一个位置抛投救生圈后需返回重新安装救生圈才能到其他位置进行抛投救生圈的任务,返回安装过程耽误了宝贵救援时间,无法适用于针对多人的水上救援任务。因此,被技术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无人机抛投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无人机抛投装置,解决了现有救生圈抛投无人机在一个位置抛投救生圈后需返回重新安装救生圈才能到其他位置进行抛投救生圈的任务,返回安装过程耽误了宝贵救援时间,无法适用于针对多人水上救援任务以及不能对救生圈进行快速抛投的问题。
[000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应用于无人机抛投装置,包括无人机本体和吊装架,所述吊装架固定设置在无人机本体的底部,所述吊装架内部固定设置有用于装载救生圈的装载筒,所述装载筒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救生圈放置口和救生圈抛投口,所述救生圈抛投口内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控制救生圈抛投的第一调控组件和第二调控组件,所述装载筒一端固定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调控组件转动的伺服电机,所述装载筒另一端设置有用于第一调控组件和第二调控组件之间传输动力的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包括第二传动轴和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传动轴通过支架转动设置在装载筒的一端,两个所述第二锥齿轮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二传动轴的两端。
[000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调控组件和第二调控组件为两个结构完全相同的构件,所述第一调控组件包括第一传动轴固定设置在第一传动轴一端的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传动轴外壁上均匀设置有第一齿轮,每个所述第一齿轮的下方均啮合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侧壁上固定设置有挡板。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动轴两端均转动贯穿装载筒并延伸至外部,所述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啮合连接,所述伺服电机输出轴和第一传动轴一端固定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挡板和第二齿轮转动设置在救生圈抛投口内部,所述第二齿轮和救生圈抛投口侧壁之间设置有扭簧。
[0008]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第一齿轮外壁四分之一面积上设置有齿牙,且四个第一齿轮依次顺时针递增式旋转九十度设置。
[0009]进一步的,所述装载筒外壁上固定设置有信号接收装置,用于接收地面终端指令,所述伺服电机和信号接收装置之间电性连接,用于将终端指令向伺服电机传输。
[0010]有益效果
[001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无人机抛投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2]1、一种应用于无人机抛投装置,通过设置装载筒并且在其内部的每个救生圈投抛口位置均能够放置一个救生圈,因此无人机本体一次救援过程中可携带多个救生圈,对多个救生圈进行抛投,实现对多人的救援工作,此外,通过控制第一调控组件和第二调控组件的开启和关闭,利用救生圈的重力实现快速抛投,使得抛投过程更加快速简单。
[0013]2、一种应用于无人机抛投装置,通过在第一传动轴上设置四个第一齿轮,并且每个第一齿轮外壁四分之一面积上设置有齿牙,且四个第一齿轮依次顺时针递增式旋转九十度设置,伺服电机每转动九十度即利用一组相对的第一齿轮带动其中一组两个相对的第二齿轮转动,从而使得其中两个相对的挡板向两侧转动打开,位于其中一个救生圈抛投口位置的救生圈失去挡板的阻挡,受重力作用被抛下,从而实现快速抛投救生圈的目的,伺服电机继续转动九十度时能够驱动另一相对的挡板转动打开,实现对下一个救生圈进行抛投,从而实现对多个救生圈逐个抛投的目的,无人机本体无需返回安装救生圈即可实现连续不同位置的救援工作,使得救援时间大大缩短,提高救援效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装载筒和第一、第二调控组件第一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装载筒和第一、第二调控组件第二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A部分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第一调控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无人机本体;2、吊装架;3、装载筒;4、救生圈放置口;5、救生圈抛投口;6、第一调控组件;61、第一传动轴;62、第一锥齿轮;63、第一齿轮;64、第二齿轮;65、挡板;7、第二调控组件;8、伺服电机;9、第二传动轴;10、第二锥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本技术提供两种技术方案:
[0022]如图1

4示出了第一种实施方式:一种应用于无人机抛投装置,包括无人机本体1和吊装架2,吊装架2固定设置在无人机本体1的底部,吊装架2内部固定设置有用于装载救生圈的装载筒3,装载筒3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救生圈放置口4和救生圈抛投口5,救生圈抛投口5内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控制救生圈抛投的第一调控组件6和第二调控组件7,装载筒3一端固定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调控组件6转动的伺服电机8,装载筒3另一端设置有用于第一调控组件6和第二调控组件7之间传输动力的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包括第二传动轴9和第二锥齿轮10,第二传动轴9通过支架转动设置在装载筒3的一端,两个第二锥齿轮10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二传动轴9的两端。
[0023]如图5示出了第二种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一种应用于无人机抛投装置,第一调控组件6和第二调控组件7为两个结构完全相同的构件,第一调控组件6包括第一传动轴61固定设置在第一传动轴61一端的第一锥齿轮62,第一传动轴61外壁上均匀设置有第一齿轮63,每个第一齿轮63的下方均啮合有第二齿轮64,第二齿轮64侧壁上固定设置有挡板65,第一传动轴61两端均转动贯穿装载筒3并延伸至外部,第一锥齿轮62和第二锥齿轮10啮合连接,伺服电机8输出轴和第一传动轴61一端固定连接,挡板65和第二齿轮64转动设置在救生圈抛投口5内部,第二齿轮64和救生圈抛投口5侧壁之间设置有扭簧,用于挡板65转动一定角度后能够受扭簧弹力恢复至原始位置,救生圈设置在挡板65的顶部,且救生圈厚度小于救生圈抛投口5,保证无挡板65的遮挡时能够受重力作用自由下落,每个第一齿轮63外壁四分之一面积上设置有齿牙,且四个第一齿轮63依次顺时针递增式旋转九十度设置,装载筒3外壁上固定设置有信号接收装置,用于接收地面终端指令,伺服电机8和信号接收装置之间电性连接,用于将终端指令向伺服电机8传输。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无人机抛投装置,包括无人机本体(1)和吊装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架(2)固定设置在无人机本体(1)的底部,所述吊装架(2)内部固定设置有用于装载救生圈的装载筒(3),所述装载筒(3)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救生圈放置口(4)和救生圈抛投口(5),所述救生圈抛投口(5)内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控制救生圈抛投的第一调控组件(6)和第二调控组件(7),所述装载筒(3)一端固定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调控组件(6)转动的伺服电机(8),所述装载筒(3)另一端设置有用于第一调控组件(6)和第二调控组件(7)之间传输动力的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包括第二传动轴(9)和第二锥齿轮(10),所述第二传动轴(9)通过支架转动设置在装载筒(3)的一端,两个所述第二锥齿轮(10)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二传动轴(9)的两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无人机抛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控组件(6)和第二调控组件(7)为两个结构完全相同的构件,所述第一调控组件(6)包括第一传动轴(61)固定设置在第一传动轴(61)一端的第一锥齿轮(62),所述第一传动轴(6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强夏祖爱王启权闫涵陈龙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爱上飞通用航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