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域救援无人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8204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8 09:3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水域救援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和摄像头,所述摄像头安装于无人机本体的顶部,所述无人机本体的顶部对称构造有弧形槽。本申请,溺水者将双手穿过两个塑性带的底部,放置弧形槽内,随后通过若干个抓槽进行攀爬,当溺水者握住一个握把上的压力传感器时,压力传感器将会对控制器发出信号,随后控制器控制一个电机进行转动,对塑性带进行收卷,当压力传感器与溺水者的手臂接触的力到达预设的值内,电机停止工作,以此对溺水者的手臂进行固定,避免了溺水者在返航时出现脱力或体力不足时,无法长时间握持把手,与无人机分离的情况,有利于无人机救援。有利于无人机救援。有利于无人机救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域救援无人机


[0001]本申请涉及无人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域救援无人机。

技术介绍

[0002]在生活中,各种形式的溺亡事故时有报道,落水者长时间淹没于水中,水进入落水者的喉部或肺部,导致落水者缺氧窒息而亡,传统的救援方式是救援人员驾驶船只靠近落水者进行救援,或是抛射救生圈等,当落水者距离陆地较近时,能够达到最佳的救援时间,但是落水者距离陆地较远时,所需时间较长,可能会错过了最佳的救援时间,为了能够缩短对溺水者的救援时间,人们专利技术了水域救援无人机。
[0003]水域救援无人机具有在水面上的行驶速度快、行驶航线可调等优点,对于距离陆地较远的溺水者也可以快速的进行救援,当有溺水者时,救援人员可通过控制手柄让无人机行驶到溺水者的身边,这时溺水者可以趴扶在无人机的表面,并提供把手进行抓持,随后无人机通过救援人员进行控制可进行返航,回到陆地旁。
[0004]但是,现有的水域救援无人机只提供让溺水者进行趴扶和抓持的作用,当溺水者溺水时间较长或距离陆地时间较远时,溺水者可能会出现脱力或体力不足的情况,这时无人机进行返航,溺水者可能会因为脱力或体力不足而无法长时间抓持把手,可能会出现溺水者手部与把手之间发生脱离的现象,影响救援。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的目的在于:为解决溺水者可能会因为脱力或体力不足而无法长时间抓持把手,可能会出现溺水者手部与把手之间发生脱离的现象,影响救援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水域救援无人机。
[0006]本申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水域救援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和摄像头,所述摄像头安装于无人机本体的顶部,所述无人机本体的顶部对称构造有弧形槽,所述无人机本体位于弧形槽构造有若干个抓槽,且若干个抓槽均匀排布,所述无人机本体位于弧形槽内固定有握把,所述无人机本体顶部对称构造有安装仓,所述无人机本体位于安装仓的顶部铰接有仓门,且仓门与安装仓适配,所述无人机本体位于安装仓内固定有电机,所述无人机本体位于安装仓内固定有固定板,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有输出杆,所述输出杆的一端与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无人机本体的顶部对称设置有塑性带,且塑性带的两端皆构造有圆孔,所述两个塑性带分别位于两个弧形槽的顶部,且塑性带可在仓门内滑动,所述安装仓内设置有用于将塑性带固定在输出杆表面的固定机构,所述无人机本体顶部设置有用于夹持塑性带的夹持机构,所述无人机本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感应溺水者的感应机构。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该水域救援无人机前,通过固定机构和夹持机构对塑性带进行固定,当使用时,通过救援人员使用控制手柄对无人机进行控制,使得无人机快速到达溺水者的身边,随后溺水者可扶持无人机使其消除溺水的危险,随后溺水者将双
手穿过两个塑性带的底部,放置弧形槽内,随后通过若干个抓槽进行攀爬,直到双手握住握把,这时通过感应机构启动电机,对塑性带进行收紧,对溺水者的手臂进行固定,当溺水人员的手臂固定完成,电机停止工作,救援人员控制无人机返航。
[0009]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构造在输出杆上的插槽,所述输出杆位于插槽内对称构造有半圆槽,所述输出杆位于插槽内可拆卸连接有固定杆,且固定杆与塑性带上的圆孔适配,所述固定杆的两侧对称构造有第一移动槽,所述固定杆位于第一移动槽内固定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有半圆块,且半圆块与半圆槽适配。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塑性带的一端固定在输出杆的表面时,先将固定杆插入插槽内,当半圆块与输出杆抵触时,半圆块将会移动至第一移动槽内,同时第一弹簧进行收缩,当固定杆完全插入时,半圆块与半圆槽处于同一位置,第一弹簧进行回弹,带动半圆块移动至半圆槽内,对塑性带进行固定,当塑性带发生损坏时,通过拉动固定杆,使得半圆块与输出杆进行抵触移动至第一移动槽内,第一弹簧进行收缩。
[0011]进一步地,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对称固定在无人机本体顶部的第二夹板,所述无人机本体顶部对称构造有滑槽,所述无人机本体位于滑槽内固定有滑杆,所述滑杆的表面套设有第一夹板,所述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塑性带的另一端进行固定时,先将塑性带的另一端放置在第二夹板和第一夹板之间,随后移动第一夹板,再通过螺栓对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之间进行固,从而对塑性带的另一端进行固定。
[0013]进一步地,所述感应机构包括安装在无人机本体顶部的控制器,两个所述握把的表面皆安装有压力传感器,两个所述塑性带的底部皆安装有压力传感器。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溺水者握住一个握把上的压力传感器时,压力传感器将会对控制器发出信号,随后控制器控制一个电机进行转动,对塑性带进行收卷,当压力传感器与溺水者的手臂接触的力到达预设的值内,电机停止工作。
[0015]进一步地,所述无人机本体位于安装仓内构造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贯穿无人机本体,且由安装仓内的排水槽比无人机本体表面的排水槽位置高。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排水槽,可以将安装仓内的积水排出,减少安装仓内部的积水。
[0017]进一步地,所述无人机本体位于弧形槽的两侧对称安装有小气囊,所述无人机本体位于弧形槽的底部安装有大气囊,且两个小气囊与大气囊的内部相互连通。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溺水者手臂的底部与大气囊进行抵触,大气囊内的气体将会被挤压到两个小气囊内,对溺水者的手臂进行一个夹持。
[0019]进一步地,所述无人机本体的两侧对称构造有方槽,所述无人机本体位于方槽内铰接有栓绳柱,所述方槽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栓绳柱的固定组件。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绳子将救生圈与栓绳柱之间进行连接,使得无人机可以搭载救生圈。
[0021]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对称构造在方槽内的第一限位槽,所述无人机本体位于第一限位槽内固定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有第二梯形块,所述栓绳柱的两侧对称构造有第二限位槽,所述栓绳柱内构造有第二移动槽,且第二移动槽与第二限位槽相互连通,所述栓绳柱的一端滑动连接有抵触杆,且抵触杆的一端延伸至第二移动槽
内,所述抵触杆延伸至第二移动槽内的一端固定有第一梯形块,所述抵触杆的表面固定有圆块,所述圆块的一端固定有第三弹簧,且第三弹簧与栓绳柱固定连接,所述栓绳柱位于第二移动槽内对称滑动连接有异性块,两个所述异性块相互靠近一侧的斜面与第一梯形块两侧的斜面适配。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在栓绳柱的表面套绳的时候,通过按压抵触杆,带动第二梯形块移动至第一限位槽内,同时第三弹簧进行拉伸,第二弹簧进行收缩,随后就可以将栓绳柱的顶部拉出,当不抵触抵触杆时,第三弹簧回弹,带动抵触杆回到原位,当栓绳柱需要固定时,直接将栓绳柱的顶部推到方槽内,第二弹簧进行回弹,带动第二梯形块移动至第二限位槽内,对栓绳柱进行固定。
[0023]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域救援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1)和摄像头(2),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2)安装于无人机本体(1)的顶部,所述无人机本体(1)的顶部对称构造有弧形槽(3),所述无人机本体(1)位于弧形槽(3)构造有若干个抓槽(4),且若干个抓槽(4)均匀排布,所述无人机本体(1)位于弧形槽(3)内固定有握把(5),所述无人机本体(1)顶部对称构造有安装仓(13),所述无人机本体(1)位于安装仓(13)的顶部铰接有仓门(10),且仓门(10)与安装仓(13)适配,所述无人机本体(1)位于安装仓(13)内固定有电机(14),所述无人机本体(1)位于安装仓(13)内固定有固定板(16),所述电机(14)的输出端固定有输出杆(15),所述输出杆(15)的一端与固定板(16)转动连接,所述无人机本体(1)的顶部对称设置有塑性带(9),且塑性带(9)的两端皆构造有圆孔,所述两个塑性带(9)分别位于两个弧形槽(3)的顶部,且塑性带(9)可在仓门(10)内滑动,所述安装仓(13)内设置有用于将塑性带(9)固定在输出杆(15)表面的固定机构,所述无人机本体(1)顶部设置有用于夹持塑性带(9)的夹持机构,所述无人机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感应溺水者的感应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域救援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构造在输出杆(15)上的插槽(23),所述输出杆(15)位于插槽(23)内对称构造有半圆槽(22),所述输出杆(15)位于插槽(23)内可拆卸连接有固定杆(17),且固定杆(17)与塑性带(9)上的圆孔适配,所述固定杆(17)的两侧对称构造有第一移动槽(19),所述固定杆(17)位于第一移动槽(19)内固定有第一弹簧(20),所述第一弹簧(20)的一端固定有半圆块(21),且半圆块(21)与半圆槽(22)适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域救援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对称固定在无人机本体(1)顶部的第二夹板(27),所述无人机本体(1)顶部对称构造有滑槽(24),所述无人机本体(1)位于滑槽(24)内固定有滑杆(25),所述滑杆(25)的表面套设有第一夹板(26),所述第一夹板(2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博华姚瑞贾智敏马晶白睿擎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