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金属污染淤泥的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36099 阅读:4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重金属污染淤泥的处理方法,其特征是将江河、湖泊或水库中受重金属污染的底部淤泥通过疏浚船泥浆泵输送到岸上,并向疏浚管路中第1个管道混合器中投加重金属螯合稳定剂,再向第2个管道混合器中投加絮凝剂,最后将淤泥充填到土工布袋中进行减容脱水,充填停止后固结7~50天,按照含水率和重金属含量的不同,即可用于土地改良、园林绿化或填埋场填埋。本发明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环保疏浚、密闭管道输送和重金属稳定化,彻底解决了重金属的二次污染问题,将重金属稳定化与无动力消耗的布袋脱水工艺结合,无需机械脱水设备投入,适用于治理面积大、工期紧、脱水场地小、一次性投入少、运行成本低等场合下的重金属污染淤泥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处理江河、湖泊、水库等重金属污染淤泥的
,特别涉及重金属污染淤泥的疏浚、脱水减容以及重金属稳定化的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制造和矿产采炼能力的提高,由此产生的大量重金属废水 和废渣等未经处理被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使得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2009年重 金属污染事件频发,如陕西、湖南等多地发生大规模的血铅超标事件,湘江重金属污染使得 很多河段周边不适合人居等等。对于受到工业废水(如氯碱化工、电镀、印染、造纸等工业) 污染的江河、湖泊、水库等,废水中的重金属会不断沉积迁徙至水底的淤泥和岸边土壤中, 从而对底栖和岸边的生物造成严重的重金属毒害,通过食物链传递最后危害人体健康,例 如日本水俣病和痛痛病等公害事件。为此,江河、湖泊、水库等重金属污染淤泥的治理已成 为当前城市建设中最紧迫的任务。治理的主要措施包括重金属污染淤泥的疏浚,脱水以及 整个处理过程的重金属二次污染的防止。 目前,世界上已有某些专利技术可用于江河、湖泊、水库等重金属污染淤泥的 处理,如公开号为CN01132079. 6专利提出了治理城市及周边河流的污染淤泥的方法, 即先建坝,再排水,填平淤泥,最后就地用尼龙薄膜隔离填埋的方法,该方法尽管施工简 单,但治理过程中容易造成淤泥扰动,从而引起重金属二次污染,而且尼龙薄膜在施工 过程中容易破损,造成重金属污染淤泥的泄漏,起不到真正隔离防护的效果。公开号为 W02000040515的专利技术专利采用板式过滤器(压滤器)使絮凝后的淤泥脱水,该方法需要板 式过滤器(压滤器),设备一次性投资大,且没有处理淤泥中重金属污染的措施。公开号为 CN200710021488. 6专利提出一种淤泥中重金属的处理方法,包括前处理和后处理,其中后 处理又包含了热解、喷瀑、脱水、中和、固氮等工序,处理工艺复杂、耗能、存在二次污染。公 开号为CN200510095750. 2专利提出采用充泥管袋实现城市水域淤泥的就地脱水,即通过 疏浚设备将含水率约90%的淤泥直接泵送到管袋中,该方法设备一次性投资少,脱水主要 借助于自重作用,但该方法没有考虑到淤泥的絮凝调理以强化脱水效果,也未涉及重金属 污染治理的方法。申请号为200520044977. X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减少泥沙扩散的环 保疏浚绞刀头装置,通过密闭管路泵送泥浆也解决了二次污染问题,但未涉及疏浚泥浆脱 水以及重金属稳定化等处理方法。综上所述,这些专利技术仍存在诸多不足和缺点,如能耗 高、二次污染、工艺复杂等,目前急需一种用于江河、湖泊、水库等重金属污染淤泥的处理方 法,将淤泥疏浚、重金属稳定以及淤泥脱水减容相互结合在一起,不但保证淤泥疏浚和脱水 过程不产生重金属二次污染,而且设备一次性投资少,工艺简单,处理过程能耗低,处理后 的淤泥重金属浸出含量能够满足淤泥将来处置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处理重金属污染淤泥的方法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江河、湖泊、水库等重金属污染淤泥的处理方法,通过环保疏浚最大程度上防止淤泥在清淤过程中由于扰动而引起的次生污染;通过密闭管路输送确保疏浚淤泥在进入布袋前不会泄漏而引起重金属二次污染;通过重金属螯合稳定剂投加保证淤泥中的重金属在进入土工布袋脱水前已被螯合稳定,不会再对周围环境产生二次污染;通过土工布袋脱水替代机械脱水节省了设备投入和运行成本;通过污泥絮凝调理剂的投加强化土工布袋的脱水效果,因此,本法重点解决从疏浚到脱水减容整个处理过程重金属二次污染问题,机械脱水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高,土工布袋直接脱水效率低,疏浚到脱水减容的匹配等关键问题。 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重金属污染淤泥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江河、湖泊或水库中受重金属污染的底部淤泥,通过疏浚船泥浆泵将其连续输送到连接2个管道混合器的管路中,疏浚后淤泥含水率约为90±5% ;然后按照一定量的重金属螯合剂投加比例,通过计量泵向第1个管道混合器中连续投加重金属螯合稳定剂溶液;再按照一定量的絮凝剂投加比例,通过计量泵向第2个管道混合器中连续投加污泥调理絮凝剂溶液;最后将经过重金属稳定化和污泥调理处理后的污泥输送到1个或多个土工布袋中进行脱水减容,土工布袋充填满后固结7 50天,处理后污泥含水率低于80%后,凡重金属含量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泥质》(CJ/T 291)或《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CJ248)要求的污泥,即可用于土地改良或园林绿化进行污泥处置;处理后污泥含水率低于60%后,凡重金属含量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混合填埋用泥质》(GB/T 23485-2009)要求的污泥,即可进入填埋场填埋处置。 所述的,其特征还在于①重金属污染包含汞、镉、铬、铜、铅、锌、铁、镍等中的1种或多种污染;②疏浚船包含绞吸式、耙吸式、直吸式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绞吸式环保疏浚方式,疏浚淤泥流量为100 5000mVh ;③重金属螯合剂具有螯合和稳定重金属的功能,其投加量为0%。 50%。(以干基污泥计,重量比); 絮凝剂具有污泥絮凝调理的功能,包含阳离子聚丙烯酰胺、阴离子聚丙烯酰胺、聚合铝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其投加量为0. 5%。 4%。(以干基污泥计,重量比);⑤土工布袋由聚丙烯或聚乙烯类树脂为原料的单丝或裂膜丝或单丝-裂膜丝组合进行编织缝合而成,宽度不小于2m,长度不小于6m ;⑥土工布袋充满后固结7 50天,土工布袋中污泥平均含水率低于60%。 本专利技术可广泛用于处理重金属污染淤泥,特别适用于处理江河、湖泊或水库中受 重金属污染的底部淤泥。采用本法处理后的淤泥,视重金属含量的多少,采取灵活的处置方 式,可以用于土地改良或园林绿化或混合填埋处置等。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处理过程不会 造成重金属二次污染,可以避免对施工人员健康的危害,工艺简单,设备投入和运行费用较 低,处理场地位置不受限制,处理后的淤泥含水率较低,同时实现了淤泥疏浚、重金属稳定 以及淤泥脱水减容三个目标。附图说明 图1重金属污染淤泥的处理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利用绞刀式环保疏浚船(荷兰IHC海狸环保型)对江河、湖泊或水库中重金属污染的底部淤泥进行环保清淤,淤泥疏浚深度的确定可以参考专利(申请号 CN200810023224. 9)。疏浚后淤泥(含水率90±5% )通过与疏浚船相连接的管道输送到脱 水场区,疏浚流量为100 5000mVh。在脱水区第1个蛇形管式管道混合器中,按照0%。50%。(以干基污泥计,重量比)投加量利用计量泵投加重金属螯合稳定剂(如专利申请号 CN200810153671. 6),使得重金属螯合稳定剂与疏浚淤泥中的重金属充分混合、反应。为了 保证疏浚淤泥在达到第2个蛇形管式管道混合器前完成重金属的稳定化,应使得疏浚淤泥 在两个管道混合器之间停留时间大于重金属稳定化反应时间。在脱水区第2个蛇形管式管 道混合器中,按照0. 5%。 4%。(以干基污泥计,重量比)投加量利用计量泵投加污泥絮凝 调理剂(如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SG-A20),使得污泥絮凝调理剂与疏浚淤泥充分混合,形成 絮团。为了保证疏浚淤泥在达到土工布袋充填口前完成淤泥絮凝反应,应使得疏浚淤泥在 第2个管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重金属污染淤泥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  (1)针对江河、湖泊或水库中受重金属污染的底部淤泥,通过疏浚船泥浆泵将其连续输送到连接2个管道混合器的管路中,疏浚后淤泥含水率约为90±5%;  (2)按照一定量的重金属螯合剂投加比例,通过计量泵向第1个管道混合器中连续投加重金属螯合稳定剂溶液;  (3)按照一定量的絮凝剂投加比例,通过计量泵向第2个管道混合器中连续投加污泥调理絮凝剂溶液;  (4)将经过重金属稳定化和污泥调理处理后的污泥输送到1个或多个土工布袋中进行脱水减容,土工布袋充填满后固结7~50天,处理后污泥含水率低于80%后,凡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泥质》(CJ/T 291)或《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CJ248)要求的污泥,即可用于土地改良或园林绿化进行污泥处置;处理后污泥含水率低于60%后,凡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混合填埋用泥质》(GB/T 23485-2009)要求的污泥,即可进入填埋场填埋处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景辉刘朝辉西伟力王旭东张曙光高建东王文茜董晶毕涛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生态城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