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缓冲型钢质护舷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5946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非缓冲型钢质护舷材结构,属于船舶设计制造技术领域,其包括设于外板外侧的截面为三角形的钢质护舷材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碰撞过程中并不以传统护舷材的吸能作为主要碰撞指标,而是在护舷材头部产生较大集中作用力,对被碰撞船只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对船本体的反作用力通过加强支撑结构分散开,同时避免了船体本体直接参与碰撞,不会影响船本体的安全性。响船本体的安全性。响船本体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缓冲型钢质护舷材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非缓冲型钢质护舷材,属于船舶设计制造
,可应用于某些公务执法舰船。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的设计中,船舶舷侧设置护舷材主要是承受各种可能的碰撞情况下的冲击力,并将其传递给较大区域的船体结构,避免船体外板等主体结构受到损伤。钢质护舷材和橡胶护舷材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两种型式。海船上主要使用的是钢质护舷材,其结构型式通常有A、B、C、D四种型式(如图1所示)。通常情况下,护舷材选型的基本思想是,在碰撞冲击时通过弹性或塑性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同时使挤压变形产生的反力应尽可能小,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
[0003]但是,在对抗执法过程中,与违法船只(通常是小型船只)时常发生碰撞,采用传统缓冲型护舷材,不仅不能形成冲击威慑,而且容易导致自身护舷材损坏,不利于执法行动的有效开展。因此,直接将传统缓冲型护舷材设置于船体首部已不能适应执法任务需求,需要新型的结构形式替代。
[0004]此外,现有设计中护舷材的截面外侧端部通常做成圆弧状,形成拱形结构以增强护舷材的吸能能力,在碰撞中使护舷材本身产生弹性或塑性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以避免外板等主船体构件直接参与碰撞,通过“牺牲”护舷材保护双方的碰撞船只主体,是一种缓冲设计,一般多设置在中尾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传统护舷材结构特点的局限性,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公务执法舰船执法新形势的需求,提供一种新型非缓冲型钢质护舷材结构形式。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非缓冲型钢质护舷材结构,包括设于外板外侧的截面为三角形的钢质护舷材结构。
[0007]优选的,所述钢质护舷材结构包括端部连接所述外板的第一腹板、端部连接所述外板的第二腹板、以及同时连接所述第一腹板和所述第二腹板远离所述外板的端部的圆钢。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腹板和所述第二腹板之间夹角小于或等于60
°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腹板与所述外板线性夹角范围为75
°
~90
°
,且与主甲板或平台甲板或舷侧纵桁理论线对齐设置;三角形截面所述第二腹板与所述外板成倾斜设置。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腹板与所述外板线型垂直设置。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腹板、所述第二腹板和所述圆钢之间设有多个用于形成稳定结构的隔板,所述隔板设置的间距小于或等于两档肋位设置,所述隔板不与所述外板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外板上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腹板的第一垫板、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二腹板的第二垫板。
[0013]优选的,所述外板内侧对应所述第一腹板和所述第二腹板位置设有支撑结构。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腹板和所述第二腹板的外侧均设有弧形柔性高分子结构。
[0015]优选的,还包括分别布置在顶层甲板和中间甲板处的第一护舷材和第二护舷材,所述第一护舷材和所述第二护舷材连接有第三护舷材,所述第三护舷材与所述第一护舷材和所述第二护舷材均呈45
°
夹角。
[0016]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则将护舷材的截面外侧端部采用圆钢,将其与两块成一定角度的支撑腹板焊接,腹板对齐甲板等支撑结构与外板焊接,形成三角形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具备较高的刚度,是一种刚性设计,适宜于设置在首部区域。
[0018]本技术的非缓冲设计,使在碰撞场景中主动碰撞的船只产生的巨大动量,由于护舷材的端部圆钢接触面小,在圆钢端部形成较大的集中冲击载荷,对被碰撞船只的船体结构或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应用在执法场景中,能起到较好的威慑作用。
[0019]本技术在碰撞中亦能保护自身外板结构不直接参与到碰撞发生点,对护舷材的支撑结构予以加强能够避免本体发生因碰擦反力造成的损伤。
[0020]本技术采用柔性材料附着在腹板上的设计,具有多种效果,可以灵活地应用在新造舰船、旧船改造等工程实践中。
[0021]本技术创新地改变了传统护舷材的用途,将其变成辅助公务舰船维权执法的有力助手。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现有技术中缓冲型护舷材的截面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护舷材截面形状图;
[0024]图3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护舷材敷设其他材料截面形状图;
[0025]图4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0026]图5为本技术其他实施例的护舷材截面形状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1、第一腹板;2、第二腹板;3、圆钢;4、隔板;5、第一垫板;6、第二垫板;7、加强材;8、第一柔性高分子结构;9、第二柔性高分子结构;10、第一护舷材;11、第二护舷材;12、第三护舷材。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2至附图5对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
[0029]实施例1:
[0030]本技术涉及的一种非缓冲型钢质护舷材结构,是一种提高公务执法舰船首冲击和抗冲击能力的钢质护舷结构。其包括一种新型的护舷材结构形式,其结构设计成三角形,外端设置圆钢3提升其耐磨性能,内部设置隔板4,使整个护舷结构具备较高的刚度。
[0031]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非缓冲型钢质护舷材结构在最上层甲板实施例的剖面形状,包括:第一腹板1、第二腹板2、圆钢3、隔板4、第一垫板5、第二垫板6、以及加强材7。
[0032]具体说来,将圆钢3分别与第一腹板1、第二腹板2焊接,然后在三者之间增设横向
隔板4分别与其焊接形成一个稳定结构。第一腹板1、第二腹板2的夹角宜不大于60
°
,隔板4设置的间距优选不超过两档肋位设置。
[0033]同时,在外板上先设置第一垫板5、第二垫板6与外板焊接,然后将第一腹板1、第二腹板2、圆钢3、隔板4焊接好的结构整体与外板上的第一垫板5、第二垫板6焊接,具体是第一腹板1与第一垫板5单面开坡口焊接,第二腹板2与第二垫板6单面开坡口焊接。
[0034]最后,将与第一腹板1对齐的甲板边板加厚以支撑第一腹板1,将对齐第二腹板2对应的外板内部设置加强材7以支撑第二腹板2,从而形成了刚度较好的稳定的三角形护舷结构。
[0035]本技术在碰撞过程中并不以传统护舷材的吸能作为主要碰撞指标,而是在护舷材头部产生较大集中作用力,对被碰撞船只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对船本体的反作用力通过加强支撑结构分散开,同时避免了船体本体直接参与碰撞,不会影响船本体的安全性。
[0036]本技术应用于尖瘦线型公务执法船首部,在与吨位相对小的违法船只碰撞中能发挥较好威慑作用。该非缓冲型钢质护舷材适用于在海域执法的公务舰船,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0037]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缓冲型钢质护舷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外板外侧的截面为三角形的钢质护舷材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缓冲型钢质护舷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质护舷材结构包括端部连接所述外板的第一腹板(1)、端部连接所述外板的第二腹板(2)、以及同时连接所述第一腹板(1)和所述第二腹板(2)远离所述外板的端部的圆钢(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非缓冲型钢质护舷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腹板(1)和所述第二腹板(2)之间夹角小于或等于60
°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非缓冲型钢质护舷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腹板(1)与所述外板线性夹角范围为75
°
~90
°
,且与主甲板或平台甲板或舷侧纵桁理论线对齐设置;三角形截面所述第二腹板(2)与所述外板成倾斜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非缓冲型钢质护舷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腹板(1)与所述外板线型垂直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2

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非缓冲型钢质护舷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腹板(1)、所述第二腹板(2)和所述圆钢(3)之间设有多个用于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蓉刘寅华宋扬高处吴兆年罗仁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