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后视镜折叠限位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9789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1 16: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外后视镜折叠限位结构及车辆,其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用于安装于车身,所述基座上设置有安装件,所述安装件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延伸呈圆弧状;支架,所述支架用于安装外后视镜,所述支架安装于所述安装件,并可沿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延伸方向转动,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弹性伸缩件,所述弹性伸缩件固定有第二限位部;当所述支架受力自转时,所述支架带动所述第二限位部在所述第一限位部上移动,并使所述弹性伸缩件往复伸缩。当外后视镜转动到指定位置后,第二限位部在弹性伸缩件的弹力下,紧紧限位于第一限位部上,保证外后视镜静止状态,实现了外后视镜能在任意位置限位,且不影响外后视镜正常折叠功能的实现。实现。实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外后视镜折叠限位结构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外后视镜折叠限位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后视镜是驾驶员坐在驾驶室座位上直接获取汽车后方、侧方和下方等外部信息的工具。为了驾驶员操作方便,防止行车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各国均规定了汽车上必须安装后视镜,且所有后视镜都必须能调整方向。
[0003]内后视镜:内后视镜是固定在车辆内部,用于观察车辆正后方视野或者乘客舱内部信息的装置,一般装配在前风挡玻璃内侧或者顶棚上。外后视镜:外后视镜是固定在车辆两侧,用于观察车辆侧后方视野的装置,一般装配在车门上,也有装配在翼子板或者机舱盖上的。
[0004]相关技术中,第一种情况,有的外后视镜在折叠过程中无限位结构,处于完全松动状态,感知不好;第二情况,有的外后视镜折叠方向与镜片左右调节方向基本相同,都是采用电机来实现驱动,存在成本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外后视镜折叠限位结构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一是有的外后视镜在折叠过程中无限位结构,处于完全松动状态;二是有的外后视镜采用电机驱动,存在成本浪费的问题。
[0006]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外后视镜折叠限位结构,其包括:
[0007]基座,所述基座用于安装于车身,所述基座上设置有安装件,所述安装件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延伸呈圆弧状;
[0008]支架,所述支架用于安装外后视镜,所述支架安装于所述安装件,并可沿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延伸方向转动,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弹性伸缩件,所述弹性伸缩件固定有第二限位部;
[0009]当所述支架受力自转时,所述支架带动所述第二限位部在所述第一限位部上移动,并使所述弹性伸缩件往复伸缩;当作用于所述支架上的力撤销时,所述弹性伸缩件的弹力推动所述第二限位部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以限制所述支架转动。
[00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第一波浪段,所述第一波浪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延伸方向一致;
[0011]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上设置有第二波浪段,所述第二波浪段的波峰与所述第一波浪段的波谷相适配,所述第二波浪段的波谷与所述第一波浪段的波峰相适配;
[0012]所述弹性伸缩件固定于所述限位块和所述支架之间。
[00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相对两内侧壁均开设有滑槽;
[0014]所述限位块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根限位条,两个所述限位条与两个所述滑槽一一对应,并滑动安装于对应的滑槽内;
[0015]所述弹性伸缩件设置于所述凹槽的内底壁与所述限位块之间。
[00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
[0017]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叠合设置,且两者之间可拆卸固定,所述第二板体开设有通孔,沿所述连接板的厚度方向投影,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通孔重叠的部分形成所述凹槽的内底壁;
[0018]两个所述滑槽间隔分布在所述通孔的相对内侧壁,每个所述滑槽靠近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均贯穿至所述通孔外,且其另一端为封堵端;
[0019]所述弹性伸缩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板体。
[002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弹性伸缩件为一组限位组件;
[0021]沿所述支架的转动方向,所述支架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组限位组件,且两组所述限位组件的第二限位部均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限位配合。
[002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沿所述支架转动方向间隔分布,且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与两组限位组件一一对应,并与对应的所述限位组件限位配合。
[0023]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支架转动方向,所述支架间隔固定有两个连接板,两组所述限位组件与两个所述连接板一一对应,并固定于对应的所述连接板;
[0024]所述安装件上固定有抵挡块,沿所述支架的转动方向,所述抵挡块位于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
[0025]当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抵挡块相抵时,所述外后视镜处于最小收缩状态,当另一个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抵挡块相抵时,所述外后视镜处于最大展开状态。
[0026]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支架的转动方向,所述抵挡块的两侧均开设有限位凸起;两个所述连接板的一侧均开设有限位凹陷槽,两个所述限位凹陷槽均与所述限位凸起相适配。
[002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伸缩件包括弹簧或弹性片。
[0028]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以上所述的外后视镜折叠限位结构。
[002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在弹性伸缩件的弹力下,第二限位部限位配合于第一限位部,使外后视镜在外界的影响下,不轻易发生转动偏移,保证外后视镜静止状态;当需对外后视镜进行角度调节时,可以手动转动外后视镜,带动支架在基座的安装件上进行转动,使第二限位部在第一限位部的表面进行滑动,当外后视镜转动到指定位置后,第二限位部在弹性伸缩件的弹力下,紧紧限位于第一限位部上,保证外后视镜的静止状态,实现了外后视镜在折叠过程中能在任意位置限位,且不影响外后视镜正常折叠功能的实现,同时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
的附图。
[0031]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外后视镜折叠限位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0032]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限位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
[0033]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4]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外后视镜折叠限位结构的爆炸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5]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6]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限位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7]图中:1、基座;2、安装件;21、抵挡块;3、第一限位部;4、支架;41、连接板;411、第一板体;412、第二板体;42、凹槽;43、滑槽;5、弹性伸缩件;6、第二限位部;61、限位块;62、限位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9]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外后视镜折叠限位结构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一是有的外后视镜在折叠过程中无限位结构,处于完全松动状态;二是有的外后视镜采用电机驱动,存在成本浪费的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后视镜折叠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基座(1),所述基座(1)用于安装于车身,所述基座(1)上设置有安装件(2),所述安装件(2)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3),所述第一限位部(3)延伸呈圆弧状;支架(4),所述支架(4)用于安装外后视镜,所述支架(4)安装于所述安装件(2),并可沿所述第一限位部(3)的延伸方向转动,所述支架(4)上设置有弹性伸缩件(5),所述弹性伸缩件(5)固定有第二限位部(6);当所述支架(4)受力自转时,所述支架(4)带动所述第二限位部(6)在所述第一限位部(3)上移动,并使所述弹性伸缩件(5)往复伸缩;当作用于所述支架(4)上的力撤销时,所述弹性伸缩件(5)的弹力推动所述第二限位部(6)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3),以限制所述支架(4)转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后视镜折叠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3)包括第一波浪段,所述第一波浪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限位部(3)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二限位部(6)包括限位块(61),所述限位块(61)上设置有第二波浪段,所述第二波浪段的波峰与所述第一波浪段的波谷相适配,所述第二波浪段的波谷与所述第一波浪段的波峰相适配;所述弹性伸缩件(5)固定于所述限位块(61)和所述支架(4)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后视镜折叠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4)固定有连接板(41),所述连接板(41)开设有凹槽(42),所述凹槽(42)的相对两内侧壁均开设有滑槽(43);所述限位块(61)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根限位条(62),两个所述限位条(62)与两个所述滑槽(43)一一对应,并滑动安装于对应的滑槽(43)内;所述弹性伸缩件(5)设置于所述凹槽(42)的内底壁与所述限位块(61)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后视镜折叠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41)包括:第一板体(411)和第二板体(412);所述第一板体(411)和第二板体(412)叠合设置,且两者之间可拆卸固定,所述第二板体(412)开设有通孔,沿所述连接板(41)的厚度方向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文同晏文灿徐梦飞范云峰张智胜
申请(专利权)人: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