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重车的牵引杆的自动收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12743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8 09:32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配重车的牵引杆的自动收放装置,属于牵引技术领域。所述自动收放装置包括壳体、电磁结构、下压杆和复位弹性结构;所述下压杆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下压杆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容置腔外,且用于抵压所述配重车的牵引杆;所述电磁结构位于所述容置腔内,用于在通电时驱动所述下压杆沿自身轴线移动;所述复位弹性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牵引杆的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位置连接,所述复位弹性结构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配重车连接,所述复位弹性结构用于向所述牵引杆施加驱动所述牵引杆的第二端向所述配重车移动的作用力,本公开通过控制复位件可以使得牵引杆能够自动抬起与放下。制复位件可以使得牵引杆能够自动抬起与放下。制复位件可以使得牵引杆能够自动抬起与放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配重车的牵引杆的自动收放装置


[0001]本公开属于牵引
,特别涉及一种配重车的牵引杆的自动收放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配重车是很多机械设备中的常用结构,可以对驱动装置的性能进行试验验证等等。
[0003]相关技术中,为了实现配重车与驱动装置的连接,配重车的顶部设有牵引杆,牵引杆的一端与配重车的顶部活动连接,牵引杆的另一端通过挂钩与驱动装置连接。这样,配重车便可在挂钩和牵引杆的牵引下进行往复运动。根据试验需求,在每次试验时,为了防止配重车的牵引杆撞击驱动装置,一般在配重车靠近驱动装置时预先截停配重车,并手动抬起牵引杆,然后再推动配重车移动直至牵引杆位于驱动装置的上方,再手动下拉牵引杆后与驱动装置的挂钩再次啮合。
[0004]然而,采用以上方式对牵引杆进行收放,大大降低试验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配重车的牵引杆的自动收放装置,可以使得配重车的牵引杆能够自动抬起与放下,以此提高配重车试验效率。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000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配重车的牵引杆的自动收放装置,所述牵引杆的第一端与所述配重车的底部活动连接,所述牵引杆的第二端与待试验的驱动装置配合;所述自动收放装置包括壳体、电磁结构、下压杆和复位弹性结构;所述壳体用于与所述配重车的底部连接,且具有容置腔,所述下压杆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下压杆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容置腔外,且用于抵压所述配重车的牵引杆;所述电磁结构位于所述容置腔内,用于在通电时驱动所述下压杆沿自身轴线移动;所述复位弹性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牵引杆的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位置连接,所述复位弹性结构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配重车连接,所述复位弹性结构用于向所述牵引杆施加驱动所述牵引杆的第二端向所述配重车移动的作用力。
[0007]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电磁结构包括第一电磁铁和永磁体,所述第一电磁铁和所述永磁体沿所述下压杆的轴线方向顺次布置,所述永磁体与所述下压杆的位于所述容置腔内的一端连接,且所述下压杆位于所述永磁体的远离所述第一电磁铁的一侧;所述第一电磁铁被配置为在通电时,与所述永磁体之间产生排斥力,以带动所述下压杆沿自身轴线朝向所述牵引杆移动。
[0008]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配重车具有多个牵引杆,所述多个牵引杆平行排列;所述第一电磁铁为长条形结构,所述第一电磁铁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下压杆的轴线方向垂直且与所述多个牵引杆的排列方向相同;所述永磁体被配置为能够沿所述第一电磁铁的长度方向移动。
[0009]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电磁结构还包括第二电磁铁,所述第二电磁铁与所述第一电磁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铁与所述第一电磁铁之间形成限位腔,所
述永磁体位于所述限位腔内,所述第二电磁铁被配置为在通电时,能够吸附所述永磁体。
[0010]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电磁铁为长条形结构,且所述第二电磁铁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下压杆的轴线方向相同。
[0011]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电磁结构还包括第三电磁铁,所述第三电磁铁与所述第一电磁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铁、所述第二电磁铁和所述第一电磁铁之间形成U型结构,所述永磁体位于所述第三电磁铁和所述第二电磁铁之间,所述第三电磁铁被配置为在通电时,能够吸附所述永磁体。
[0012]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电磁铁为长条形结构,且所述第三电磁铁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下压杆的轴线方向相同。
[0013]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自动收放装置还包括下压头,所述下压头与所述下压杆远离所述永磁体的一端连接,所述下压头的外径大于所述下压杆的外径。
[0014]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平行布置,所述底板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底板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下压杆的轴线平行布置;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与所述底板相对的一侧与配重车连接。
[0015]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还包括通电模块,所述通电模块与所述壳体连接且与所述配重车连接,所述通电模块与所述电磁结构电连接,且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001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0017]通过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配重车的牵引杆的自动收放装置在对配重车的牵引杆进行收放时,可以通过壳体将该收放装置固定在配重车的底部,以实现该配重车的牵引杆的自动收放装置与配重车的连接。
[0018]由于电磁结构能够在通电时驱动所述下压杆沿自身轴线移动。这样,当需要将配重车的牵引杆在与驱动装置连接时,便可使得电磁结构通电,随之下压杆向下移动而下压牵引杆,从而使得牵引杆能够与驱动装置配合在一起,再对电磁结构进行断电以进行试验。而当需要抬起牵引杆时,驱动装置停止工作,牵引杆在惯性作用下与驱动装置实现脱离,然后牵引杆在复位弹性结构的作用下便可自动抬起。
[0019]也就是说,本申请公开的自动收放装置,可以使得配重车的牵引杆实现自动抬起与放下,避免手动操作,大大提高的操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配重车的牵引杆的自动收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牵引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回收装置的回收状态示意图;
[0024]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回收装置的下压状态示意图;
[0025]图5为图1的侧视图;
[0026]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电磁铁与第一电磁铁之间吸合状态图;
[0027]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牵引杆与驱动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0028]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配重车的试验开始状态示意图;
[0029]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电磁铁与第一电磁铁之间吸合状态图。
[0030]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0031]1、壳体;10、容置腔;111、第一侧板;112、第二侧板;113、底板;12、通电模块;
[0032]2、电磁结构;21、第一电磁铁;22、永磁体;23、第二电磁铁;24、第三电磁铁;20、限位腔;
[0033]3、下压杆;
[0034]4、复位弹性结构;41、复位弹簧;42、连接头;
[0035]5、下压头;
[0036]101、滚轮;102、支撑腿;103、顶棚结构;104、牵引杆;105、球头;
[0037]200、挂钩;201、限位槽。
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重车的牵引杆的自动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杆的第一端与所述配重车的底部活动连接,所述牵引杆的第二端与待试验的驱动装置配合;所述自动收放装置包括壳体(1)、电磁结构(2)、下压杆(3)和复位弹性结构(4);所述壳体(1)用于与所述配重车的底部连接,且具有容置腔(10),所述下压杆(3)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置腔(10)内,所述下压杆(3)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容置腔(10)外,且用于抵压所述配重车的牵引杆;所述电磁结构(2)位于所述容置腔(10)内,用于在通电时驱动所述下压杆(3)沿自身轴线移动;所述复位弹性结构(4)的一端与所述牵引杆的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位置连接,所述复位弹性结构(4)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配重车连接,所述复位弹性结构(4)用于向所述牵引杆施加驱动所述牵引杆的第二端向所述配重车移动的作用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结构(2)包括第一电磁铁(21)和永磁体(22),所述第一电磁铁(21)和所述永磁体(22)沿所述下压杆(3)的轴线方向顺次布置,所述永磁体(22)与所述下压杆(3)的位于所述容置腔(10)内的一端连接,且所述下压杆(3)位于所述永磁体(22)的远离所述第一电磁铁(21)的一侧;所述第一电磁铁(21)被配置为在通电时,与所述永磁体(22)之间产生排斥力,以带动所述下压杆(3)沿自身轴线朝向所述牵引杆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自动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车具有多个牵引杆,所述多个牵引杆平行排列;所述第一电磁铁(21)为长条形结构,所述第一电磁铁(2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下压杆(3)的轴线方向垂直且与所述多个牵引杆的排列方向相同;所述永磁体(22)被配置为能够沿所述第一电磁铁(21)的长度方向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结构(2)还包括第二电磁铁(23),所述第二电磁铁(23)与所述第一电磁铁(2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铁(23)与所述第一电磁铁(21)之间形成限位腔(20),所述永磁体(22)位于所述限位腔(20)内,所述第二电磁铁(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驰黄浩程旎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