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古代沉船鱼鳞式多层外板的支护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古船研究
,特别涉及一种古代沉船鱼鳞式多层外板的支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海洋文化是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陆地和水下考古的进步,古代内河及海洋的沉船陆续被打捞上来,为研究古代木船的建造技术、分析当时的社会技术发展水平提供了最直观的实物资料。其中,对古代沉船木结构的保护性展示肩负着文物保存与信息传播的双重责任,而如何在尽可能保持文物原貌的同时向公众传达更多的文化与技术细节,为古代沉船在博物馆内的展示提出了挑战。
[0003]鱼鳞式多层外板作为古代木船的重要技术特征之一,是由多层长条形外板通过垂向错位搭接的方式所形成的台阶状或者鱼鳞状的结构,而古代沉船出土或出水后,由于年代久远,其外板已较为脆弱,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冗余支撑的支护方式对上述的外板进行保护,即针对古代沉船的外板设置脚手架式的支护结构,但是,该支护结构的通用性较差,无法适用于不同规格的古代沉船,而且该支护结构较为复杂,不仅会遮挡参观者的视线,使得大部分的外板的技术细节无法被直接观测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古代沉船鱼鳞式多层外板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杆(100),所述基杆(100)用于固定在古代沉船的舱壁上;多组支架组件,每组所述支架组件上均设置有用于放置古代沉船的外板的承托槽(200),多组所述支架组件依次相连并呈阶梯状布置,以使多个所述承托槽(200)呈阶梯状分布,位于其中一端的所述支架组件连接于所述基杆(100),相邻的两组所述支架组件之间可拆卸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代沉船鱼鳞式多层外板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包括呈U型的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包括第一竖向连接杆(300)、第二竖向连接杆(400)和横向连接结构,所述第一竖向连接杆(300)的下部通过所述横向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竖向连接杆(400)的下部相连,以围合形成所述承托槽(200),所述第二竖向连接杆(400)的顶部低于所述第一竖向连接杆(300)的顶部,所述第一竖向连接杆(300)和所述第二竖向连接杆(400)二者其一的顶部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竖向插接部(310),另一为顶部设置开口并能够供所述第一竖向插接部(310)插入的管状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古代沉船鱼鳞式多层外板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竖向连接杆(400)为顶部设置开口的管状结构,所述第一竖向插接部(310)设置于所述第一竖向连接杆(300)的顶部,所述基杆(100)上对应所述第一竖向插接部(310)设置有第三竖向连接杆(110),所述第三竖向连接杆(110)为顶部设置开口并能够供所述第一竖向插接部(310)插入的管状结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古代沉船鱼鳞式多层外板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竖向连接杆(400)上设置有连通于所述第二竖向连接杆(400)内部的第一螺纹孔(410),所述第三竖向连接杆(110)上设置有连通于所述第三竖向连接杆(110)内部的第二螺纹孔(111),所述第一螺纹孔(410)处和所述第二螺纹孔(111)处均螺纹连接有第一螺钉(500),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螺纹孔(410)处的所述第一螺钉(500)能够抵接于插入所述第二竖向连接杆(400)内的所述第一竖向插接部(310)上并限制该第一竖向插接部(310)相对所述第二竖向连接杆(400)上下移动,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二螺纹孔(111)处的所述第一螺钉(500)能够抵接于插入所述第三竖向连接杆(110)内的所述第一竖向插接部(310)上并限制该第一竖向插接部(310)相对所述第三竖向连接杆(110)上下移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古代沉船鱼鳞式多层外板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钉(500)具有头部和杆部,所述第一螺钉(500)的杆部远离所述第一螺钉(500)的头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橡胶抵接部。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古代沉船鱼鳞式多层外板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竖向连接杆(400)的底部设置有连通于所述第二竖向连接杆(400)内部的第三螺纹孔(420),所述基杆(100)的底部设置有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青松,蔡薇,戴静雅,李乃胜,杜靖,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