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耐划伤性能的聚丙烯组合物及其作为汽车内饰件的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聚丙烯组合物,由如下组分组成:25-99.1%重量份聚丙烯;0.1-8%的重量份聚硅氧烷;0.5-5%重量份的的马来酸酐共聚或接枝α-烯烃共聚物或者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或接枝α-烯烃共聚物;0.1-1%重量份的脂肪族伯酰胺;0-40%重量份矿物填料;0-20%重量份增韧剂;0.1-1%重量份抗氧剂;0.1-1%重量份耐候剂。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聚丙烯组合物具有良好的耐划伤性能,可以满足不同汽车材料耐划伤标准的要求,符合汽车内饰件材料的使用要求,弥补汽车材料国产化的技术缺陷,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聚丙烯改性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耐划伤性能的 聚丙烯组合物。
技术介绍
聚丙烯因其具有质量轻、耐溶剂、易加工、优异的机械性能、易 回收等优点,获得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汽车工业、家电及机械领域的应用不断提高。汽车工业未来向节能、环保、安全等方向发展。这 就要求所用的材料质量轻、加工简单、易回收等,聚丙烯满足了这些 要求。但是聚丙烯材料由于表面硬度相对于其它材料低,耐划伤性能 差,特别不能满足于汽车内饰件的要求,如仪表板、副仪表板、门板、 立柱、手套箱、手拉盖板等。这些部件在生产、运输及使用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受到硬物的碰擦,如乘客手指甲划伤,鞋子等划伤,改变 了内饰件的颜色,影响内饰件的耐用性和美观。所以汽车制造厂家纷 纷出台耐划伤相关标准,用于满足汽车的内饰件需要。由于聚丙烯其特性难以满足汽车应用材料的要求,用于汽车内饰 件材料一般要求具有良好的刚性、冲击性能和流动性。这往往要对其 进行改性。 一般通过添加填料如滑石粉等提高刚性,通过添加增韧剂 提高其冲击性能。为了满足汽车内饰件的要求对聚丙烯进行改性,同 时改性后的聚丙烯材料耐划伤性能变差。所以要改善改性聚丙烯的耐划伤性能。于是许多专利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聚丙烯材料的耐划伤问题。CN1236375A通过提高聚丙烯材料的结晶度提高耐划伤性能。 CN1294614A通过接枝共聚物提高耐划伤性能。CN1647247A提高提 高结晶度和部分交联的方法提高耐划伤性能。CN1479766A采用硅接 枝聚乙烯的方法提高耐划伤性能。CN1580115A采用有机硅弹性体解 决耐划伤问题。CN1631959A采用提高聚丙烯结晶度提高耐划伤性 能。CN1631960A采用有机硅弹性体和制备母粒的方法提高耐划伤性 能。CN1827676A采用铝硅氧烷提高改性聚丙烯的耐划伤性能。这些方法在特定组成与体系中有限的解决了耐划伤问题。由于是 在特定的体系中改善了改性聚丙烯的耐划伤性能,所以不具有通用性 能。同时也存在成本高和加工复杂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同时克服了上述问 题,大大的提高了改性聚丙烯的耐划伤性能,拓展了聚丙烯的应用领 域,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并提供一种具有耐划伤性能 的聚丙烯组合物。本专利技术的聚丙烯组合物,由如下组分组成25—99.1%重量份聚丙烯;0.1 _8 %的重量份聚硅氧烷;0.5_5%重量份的的马来酸酐共聚或接枝a—烯烃共聚物或者是0.1 — 1 %重量份的脂肪族伯酰胺;0—40%重量份矿物填料;0—20%重量份增韧剂;0.1 — 1%重量份抗氧剂;0.1 — 1%重量份耐候剂。上述聚丙烯优选为均聚聚丙烯或共聚聚丙烯。均聚聚丙烯包括等规聚丙烯、间规聚丙烯和无规聚丙烯。共聚聚丙烯为嵌段共聚物。采用a—烯烃作为共聚物。a—烯烃为丙烯、l一丁烯、l一己烯、l一辛烯,或者任何具有3 — 12个碳原子的a—烯烃的混合物。优先选择乙烯含量为5 — 15%(重量份)的共聚物。上述聚硅氧烷的重均分子量为60—190万,优先选择80 — 150万。其重量为0.1-8%,优先选择重量为1一6%。其结构式如式(I):R——Si——O-Si-O——Si——O-CH^ 匕CH^ R-Si—O--Si—RChh 巧n CH:C I )其中R为羟基或甲基,^为碳1_20 (d—C20)的支链烯基(_CiH2i, i=L20的整数)或烷基(一CiH2i工2, i=l-20的整数),n=4_11000的整数,m二l一3000的整数,p二l一3000的整数。重均分子量常用Mw表示,其值等于每种分子的分子量乘以其重量分数的总和。重均分子]l定方法有光散射法、超速离心沉降速度法以及凝胶色谱法等。本专利技术的聚硅氧烷的重均分子量采用凝胶色谱法测定。上述马来酸酐与(X—烯烃的共聚物为乙烯一丙烯酸丁酯一马来酸酐共聚物、乙烯一丙烯酸甲酯一马来酸酐共聚物、乙烯一丙烯酸乙酯一马来酸酐共聚物、乙烯一丙烯酸一马来酸酐共聚物、乙烯一丙烯酸异辛酯共聚物等共聚物,优先选择马来酸酐的重量为0.34%。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与(X—烯烃的共聚物为乙烯一丙烯酸丁酯一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共聚物、乙烯一丙烯酸甲酯一 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共聚物、乙烯一丙烯酸乙酯一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共聚物、乙烯一 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共聚物等,优先选择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重量为0.5 — 10%。马来酸酐接枝a—烯烃聚合物为马来酸酐接枝乙烯一丙烯酸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乙烯一辛烯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马来酸酐接枝三元乙丙胶(EPDM)、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等,优先选择接枝率在0.5-1.2%的接枝聚合物。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接枝a—烯烃聚合物为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接枝乙烯一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接枝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接枝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接枝聚乙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接枝三元乙丙胶(EPDM)、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接枝聚丙烯等,优先选择接枝率在0.5-1.2%的接枝聚合物。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复合使用。上述脂肪族伯酰胺为碳18—38 (C18—C38)的酰胺。这些酰胺为-硬脂酰胺、N,N' —亚乙基双硬脂酰胺、油酸酰胺、氢化油酸酰胺、芥酸酰胺、山嵛酰胺、棕榈酸酰胺、硬脂基芥酸酰胺、乙烯一双一硬脂酰胺、乙烯一双一油酸酰胺、乙撑双油酰胺、牛油脂肪胺、十八碳伯胺、氢化牛脂胺、氢化棕榈胺等。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复配使用。上述矿物填料为碳酸钙、滑石粉、硫酸钡、针状硅灰石、云母、晶须等。其粒径为500目一4000目。选择一种或几种填料混合。上述增韧剂是提高抗冲击的弹性体。增韧剂为乙烯一a—烯烃共聚物或苯乙烯基热塑弹性体中的一种或者是它们的混合物。至于乙烯一(X —烯烃共聚物中的(X —烯烃组分,可以为丙烯、丁烯一1、戊烯一1、己烯一l、庚烯—1、辛烯一l等,特别优选乙烯一辛烯共聚物和三元乙丙胶。至于苯乙烯基热塑弹性体,优选为苯乙烯一乙烯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苯乙烯一乙烯一丙烯一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PS)、苯乙烯一乙烯一丙烯嵌段共聚物(SEP)、苯乙烯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等。上述抗氧剂是一种能抑制和延缓聚合物材料氧化和降解的化学助齐l」。所用的抗氧剂为受阻酚类、胺类、亚磷酸酯类、硫脂类等。优先选择的抗氧剂有2,6—二叔丁基对甲酚、2,4,6—三叔丁基苯酚、4一羟甲基一2,6—二叔丁基苯酚、四季戊四醇、N—环已基一N'—苯基对苯二胺、N,N-二一B —萘基一对苯胺、亚磷酸三(2,4 二叔丁基苯基)酯等。上述耐候剂是提高聚合物材料光稳定性的助剂。由于汽车经常在室外,受到紫外线(UV)的辐射,必须满足一定的耐候要求,防止受阻胺光稳定剂等。耐候剂优选为水杨酸对辛基苯酯、水杨酸对叔丁基苯酯、间苯二酚单苯甲酸酯、2—氰基_33'—二苯基丙烯酸一2—乙基乙酯、2—羟基—4一正辛氧基一二苯甲酮2-(2'-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5-氯代苯并三唑、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耐划伤性能的聚丙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组分组成: 25-99.1%重量份聚丙烯; 0.1-8%的重量份聚硅氧烷; 0.5-5%重量份的的马来酸酐共聚或接枝α-烯烃共聚物或者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或接枝α-烯烃共聚物; 0.1-1%重量份的脂肪族伯酰胺; 0-40%重量份矿物填料; 0-20%重量份增韧剂; 0.1-1%重量份抗氧剂; 0.1-1%重量份耐候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华,丁超,黄达,罗忠富,陈广强,
申请(专利权)人: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