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电磁阀的微型负压吸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91528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负压吸附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电磁阀的微型负压吸附系统。利用一个微型负压发生器分别连接电磁阀,每个电磁阀连接一个一进四出气排,每个气排连接四个吸盘。利用微型负压发生器来产生负压,通过电磁阀来控制不同吸盘来实现负压吸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电磁阀来控制气路开闭来实现负压吸附的系统体积以及质量较大的问题,从而取得了轻量化的效果;对于吸盘状态四个为一组进行集中控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控制较为复杂、繁琐的问题,从而取得了简化控制的效果。而取得了简化控制的效果。而取得了简化控制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电磁阀的微型负压吸附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负压吸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电磁阀的微型负压吸附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仿生是模仿生物系统的功能和行为,用于建造技术系统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打破了生物和机器的界限,将各种不同的系统沟通起来。仿生蜘蛛就是利用仿生学,将生物学机理和机械相互结合设计出来的。它是基于类蛛形纲节肢动物蜘蛛的生理结构,模仿其运动原理以及行为方式系统,设计出的能够平衡行走、判断方向、感受外界刺激的机械。仿生蜘蛛在结构上有别于人型或轮式机械,使其在路况较差条件下的行走成为可能,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恶劣环境,可在凹凸不平的地面移动、完成避障,能代替人在危险的环境下执行高难度、高危险的任务。仿生蜘蛛在众多行业中都具有很高的实际价值,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一直是国内外仿生机械领域的研究热点。
[000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功研制出仿生蜘蛛机械,该机械部分以蜘蛛为原型,在机械运动中实现自锁,凭借其特殊结构使得一个电机能够很好地控制多个自由度,进而在平地上能够完成前进、后退、转弯等动作。整个系统与地面附着能力强,在受外力时机身会产生一定偏移,当外力撤销后能够自动返回初始位置。该机械虽然已经采用一系列措施来增加驱动力、减小整机质量,但由于驱动力小,仍不具备攀爬能力,只能够在平地上爬行。
[0004]而现有利用电磁阀来控制气路开闭来实现负压吸附的系统体积较大,所使用的的负压源较大,通过气泵与真空发生器来产生负压,两项设备的体积的较大,质量较大且控制较为复杂、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电磁阀的微型负压吸附系统,包括微型负压发生器、第一电磁阀、四个第一吸盘金具、四个第一吸盘、第一气排、第二电磁阀、四个第二吸盘金具、四个第二吸盘和第二气排;所述微型负压发生器具有两个气孔;
[0006]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气孔与微型负压发生器的一个气孔相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出气孔连接第一气排;第一气排分别与四个第一吸盘金具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吸盘金具的另一端均连接有第一吸盘;所述第二电磁阀的进气孔与微型负压发生器的另一个气孔相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出气孔连接第二气排;第二气排分别与四个第二吸盘金具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吸盘金具的另一端均连接有第二吸盘;其中,微型负压吸附系统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吸盘和两个第二吸盘;且同侧的第一吸盘和第二吸盘为交替间隔设置。
[0007]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微型负压发生器具有两个电机。所述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的排气孔加装有消音器。所述第一气排和第二气排均为一进四出的气排。
[0008]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吸盘金具和第二吸盘金具的顶端设置有气动快速接口,并与第一气排或第二气排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吸盘金具和第二吸盘金具的底端设置有螺纹,第一吸盘金具通过底端螺纹分别与第一吸盘连接;第二吸盘金具通过底端螺纹与第二吸盘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吸盘和第二吸盘的底面为用于增加吸附时摩擦性的磨砂面。
[0011]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当第一电磁阀或第二电磁阀为打开的状态时,第一电磁阀或第二电磁阀的进气孔与出气孔相联通,气路为打开的状态,这一气路上的吸盘为吸附状态。当第一电磁阀或第二电磁阀为关闭的状态时,第一电磁阀或第二电磁阀的进气孔与排气孔相联通,这一气路上的吸盘为自然状态。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1)本技术运用一个具有两个电机的微型负压发生器集成的微型负压发生器作为负压源,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电磁阀来控制气路开闭来实现负压吸附的系统体积和质量较大的问题,从而取得了轻量化的效果。
[0014](2)本技术对于吸盘状态四个为一组进行集中控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控制较为复杂、繁琐的问题,达到简化控制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微型负压吸附系统运用在仿生蜘蛛上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一种基于电磁阀的微型负压吸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一种基于电磁阀的微型负压吸附系统中的负压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一种基于电磁阀的微型负压吸附系统中的电磁阀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一种基于电磁阀的微型负压吸附系统中的吸盘金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一种基于电磁阀的微型负压吸附系统中的吸盘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一种基于电磁阀的微型负压吸附系统中的一进四出气排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微型负压发生器;2、第一电磁阀;3、第一吸盘金具;4、第一吸盘;5、第一气排;6第二电磁阀;7、第二吸盘金具;8、第二吸盘;9、第二气排。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所述实施例仅是本公开内容的示范且不圈定限制范围。本技术中各个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在没有相互冲突的前提下,均可进行相应组合。
[0024]如图2所示,一种基于电磁阀的微型负压吸附系统,包括微型负压发生器1、第一电磁阀2、四个第一吸盘金具3、四个第一吸盘4、第一气排5、第二电磁阀6、四个第二吸盘金具7、四个第二吸盘8和第二气排9;所述微型负压发生器1具有两个气孔;所述第一电磁阀2的进气孔通过PU管与微型负压发生器1的一个气孔相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2的出气孔通过PU管连接第一气排5;第一气排5通过PU管分别与四个第一吸盘金具3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吸盘金具3的另一端均连接有第一吸盘4;所述第二电磁阀6的进气孔通过PU管与微型负压发生器1的另一个气孔相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6的出气孔通过PU管连接第二气排9;第二气排9通过PU管分别与四个第二吸盘金具7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吸盘金具7的另一端均连
接有第二吸盘8;其中,微型负压吸附系统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吸盘4和两个第二吸盘8;且同侧的第一吸盘4和第二吸盘8为交替间隔设置。
[0025]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吸盘4和第二吸盘8为三层真空吸盘,使吸附系统在吸附斜面时具有更高的冗余,能更好的吸附于斜面等复杂平面;且吸盘的底面为用于增加吸附时摩擦性的磨砂面,使其在吸附能更加的稳定。如图3所示,微型负压发生器1具有两个电机,选用型号为KVP15

KM
‑2‑
C

P;如图4所述第一电磁阀2和第二电磁阀6的排气孔加装消音器,选用型号为VT307

6G1

021。如图7所示,第一气排5和第二气排9为一进四出的气排。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吸盘金具3和第二吸盘金具7的底端设置有螺纹,第一吸盘金具3通过底端螺纹分别与第一吸盘4连接;第二吸盘金具7通过底端螺纹与第二吸盘8连接。
[0026]当第一电磁阀2或第二电磁阀6为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电磁阀的微型负压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型负压发生器(1)、第一电磁阀(2)、四个第一吸盘金具(3)、四个第一吸盘(4)、第一气排(5)、第二电磁阀(6)、四个第二吸盘金具(7)、四个第二吸盘(8)和第二气排(9);所述微型负压发生器(1)具有两个气孔;所述第一电磁阀(2)的进气孔与微型负压发生器(1)的一个气孔相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2)的出气孔连接第一气排(5);第一气排(5)分别与四个第一吸盘金具(3)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吸盘金具(3)的另一端均连接有第一吸盘(4);所述第二电磁阀(6)的进气孔与微型负压发生器(1)的另一个气孔相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6)的出气孔连接第二气排(9);第二气排(9)分别与四个第二吸盘金具(7)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吸盘金具(7)的另一端均连接有第二吸盘(8);其中,微型负压吸附系统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吸盘(4)和两个第二吸盘(8);且同侧的第一吸盘(4)和第二吸盘(8)为交替间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磁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旭栋陈启钊王戈一李恩泽周鑫龙钟麒曹胜轲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