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上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1432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2: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及车辆重量的增加,同时能够通过抑制顶盖振动来降低座舱噪音的车辆的上部结构。车辆(1)的上部结构具备顶盖、前窗楣(13)、顶棚(17)、振动衰减构件(18)。前窗楣(13)在顶盖的座舱内侧在车宽方向延伸。顶棚(17)从座舱内侧覆盖顶盖。振动衰减构件(18)固定于顶棚(17)的上侧面。振动衰减构件(18)在车宽方向配置于遮光板固定部(17b)和连接板固定部(17c)之间、在前窗楣(13)的附近。振动衰减构件(18)至少具有2个共振频率,且其中1个共振频率与顶棚(17)的共振频率大致相同。频率大致相同。频率大致相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上部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上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车辆中的顶棚振动抑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出于提高燃油效率等目的当下正推进车辆的轻量化。在如此推进车辆轻量化的过程中,重要的是降低座舱内的噪音。尤其对于安装于顶盖并覆盖顶盖的座舱内侧的顶棚,这一顶棚的振动是造成传向座舱的噪音的重大因素。
[0003]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顶盖和顶棚之间插入减振增强材料而构成的车辆上部结构。专利文献1中的减振增强材料由以下构成:基材层,由聚氨酯泡沫(Urethane foam)等构成;表皮层,由纸、树脂等构成并层叠于基材层的表里两面。减振增强材料相对于顶盖空有间隙地配置。并且,减振增强材料中面向顶盖的表皮层开有复数个孔。
[0004]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5-15110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减振增强材料几乎覆盖顶棚的整个顶盖侧表面,因此会出现制造成本上升及车辆重量增加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制造成本上升及车辆重量增加,同时能通过抑制顶棚振动来降低座舱噪音的车辆上部结构。
[0007]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一形态所涉及的车辆上部结构具备顶盖、车身骨架构件、顶棚、振动衰减构件。所述车身骨架构件是相对于所述顶盖配置于座舱内侧、且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构件。所述顶棚是相对于所述车身骨架构件配置于座舱内侧、且从座舱内侧覆盖所述顶盖的构件。所述振动衰减构件是固定于所述顶棚中所述顶盖侧的上侧面的构件。
[0008]在本形态所涉及的车辆上部结构中,所述顶棚具有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分别固定于所述车身骨架构件的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所述振动衰减构件配置于车宽方向上的所述第1固定部和所述第2固定部之间且所述车身骨架构件附近,并且,所述振动衰减构件具有至少2个共振频率,且所述至少2个共振频率中的1个共振频率与所述顶棚的共振频率大致相同。
[0009]在上述形态所涉及的车辆上部结构中,在车身骨架构件附近配置振动衰减构件,因此相对于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将减振增强材料配设为几乎覆盖整个顶棚上侧面的结构而言,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及重量的增加。
[0010]另外,在上述形态所涉及的车辆上部结构中,在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之间配设振动衰减构件,因此虽然从车身骨架构件介由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向顶棚传递的振动能
量会使得顶棚欲振动,但通过配设于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之间(振动波腹部分)的振动衰减构件能够让振动能量衰减,从而能够抑制振动。
[0011]并且,在上述形态所涉及的车辆上部结构中,振动衰减构件形成为至少具有2个共振频率且其中1个共振频率与顶棚的共振频率大致相同,因此能够在用于降低顶棚振动的目标共振频率处让振幅衰减,并且即使是在其他共振频率处也能让振幅衰减。因此,上述形态所涉及的车辆上部结构能够让顶棚在复数个频率范围的振动衰减。
[0012]而上述形态中“大致相同”不仅包括振动衰减构件的上述1个共振频率与顶棚的共振频率一致的情况,还指包括与顶棚共振频率峰底对应的频率区域。
[0013]在上述形态所涉及的车辆上部结构中,可以为:所述振动衰减构件的损失系数为0.01以上。
[0014]在上述形态所涉及的车辆上部结构中,振动衰减构件的损失系数设定为0.01以上,因此能够获得高的顶棚振动衰减效果。
[0015]在上述形态所涉及的车辆上部结构中,可以为:所述振动衰减构件固定于顶棚的上侧面,其具有:第1部分,向所述顶盖侧延伸且呈柱状;第2部分,与所述第1部分的上端连接,并且在俯视视角下的面积大于所述第1部分且侧周的至少一部分为自由端。
[0016]在上述形态所涉及的车辆上部结构中,振动衰减构件具有在俯视图中面积大于第1部分的第2部分,且第2部分的侧周的至少一部分为自由端,因此能够实现至少具有2个共振频率的结构,并且第2部分中自由端的振动使得振动衰减构件中的变形大从而有效地让振动衰减,适用于抑制顶棚的振动。
[0017]在上述形态所涉及的车辆上部结构中,可以为:所述振动衰减构件固定于顶棚的上侧面,其具有:第1部分,向所述顶盖侧延伸且呈柱状;第2部分,与所述第1部分的上端连接,且杨氏模量大于所述第1部分。
[0018]在上述形态所涉及的车辆上部结构中,振动衰减构件具有杨氏模量大于第1部分的第2部分,因此能够通过第1部分的伸缩实现振动衰减构件至少具有2个共振频率的结构,并且第1部分的伸缩振动会使振动衰减构件中的变形变大,从而能够有效地让振动衰减。因此在上述形态所涉及的车辆的上部结构中,能够通过简单且轻量的结构让顶棚的振动衰减。
[0019]在上述形态所涉及的车辆上部结构中,可以为:以所述第1固定部与所述第2固定部的直线距离为固定部间距时,所述振动衰减构件在俯视视角下配置于连结所述第1固定部和所述第2固定部的假想线上,或在前后方向距所述假想线相当于所述固定部间距的距离以下的范围内配置。
[0020]在上述形态所涉及的车辆上部结构中,将振动衰减构件配置于上述假想线上、或在距上述假想线上述相当距离以下的范围内配置,因此能够在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之间的振动波腹部分通过振动衰减构件让振动能量衰减、降低。
[0021]在上述形态所涉及的车辆上部结构中,可以为:以所述车身骨架构件为第1车身骨架构件时,还具备第2车身骨架构件,所述第2车身骨架构件在车宽方向延伸,其配置于所述顶盖和所述顶棚之间且相对于所述第1车身骨架构件向后方分离配置;所述振动衰减构件在俯视视角下配置于车宽方向上的所述第1固定部和所述第2固定部之间的区域、且前后方向上的所述第1车身骨架构件和所述第2车身骨架构件之间的区域。
[0022]在上述形态所涉及的车辆上部结构中,将振动衰减构件配置于上述区域,因此能够在车宽方向和前后方向这两个方向上的振动波腹部分通过振动衰减构件让振动能量衰减。
[0023]在上述形态所涉及的车辆上部结构中,可以为:所述车身骨架构件为前窗楣。
[0024]在上述车辆的上部结构中,上述车身骨架构件采用前窗楣,因此振动衰减构件配置于该前窗楣附近,从而能够使从前悬架介由前窗楣传递的振动切实地输入至振动衰减构件。因此,上述形态所涉及的车辆的上部结构能够有效地抑制顶棚振动来抑制座舱噪音。
[0025]在上述形态所涉及的车辆上部结构中,可以为:所述第1固定部是将遮光板与所述顶棚一起固定于所述车身骨架构件的遮光板固定部;所述第2固定部是连接板(Gusset)固定部,所述连接板固定部是所述顶棚介由连接板固定于所述车身骨架构件的部位。
[0026]在上述形态所涉及的车辆上部结构中,第1固定部采用遮光板固定部,第2固定部采用连接板固定部,因此能够将从前悬架介由前窗楣传递的振动切实地输入至配置于第1固定部(遮光板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连接板固定部)之间的振动衰减构件。因此,在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顶盖;车身骨架构件,相对于所述顶盖配置于座舱内侧、且在车宽方向延伸;顶棚,相对于所述车身骨架构件配置于座舱内侧、且从座舱内侧覆盖所述顶盖;振动衰减构件,固定于所述顶棚的所述顶盖侧上侧面,其中,所述顶棚具有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分别固定于所述车身骨架构件的第1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所述振动衰减构件配置于车宽方向上的所述第1固定部和所述第2固定部之间且所述车身骨架构件的附近,并且至少具有2个共振频率,且所述至少2个共振频率中的1个共振频率与所述顶棚的共振频率大致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衰减构件的损失系数为0.01以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衰减构件固定于所述上侧面,其具有:第1部分,向所述顶盖侧延伸,且呈柱状;第2部分,与所述第1部分的上端连接,并且在俯视视角下的面积大于所述第1部分,且侧周的至少一部分为自由端。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衰减构件固定于所述上侧面,其具有:第1部分,向所述顶盖侧延伸且呈柱状;第2部分,与所述第1部分的上端连接,且杨氏模量大于所述第1部分。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藏田三穗寺田荣山田大辅中川兴也宇都宫昭则山下亘贵松本健士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