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梯形框架内壁打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3082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梯形框架内壁打磨机构,包括打磨机构底座,打磨机构底座的顶面开设有活动槽,打磨机构底座的顶面活动安装有调节组件。上述方案中,设置调节组件和移动组件,通过第二电动伸缩杆的收缩,可以带动其一端所连接的夹板进行移动,使得夹板能够对梯形框架本体的侧面进行紧贴;可以带动打磨柱在梯形框架本体的内部进行一定距离的水平移动,并且通过第二驱动装置带动第二螺杆进行转动,因此不仅可以代替操作人员人工对梯形框架本体进行位置的调整,也能够通过打磨柱的双向移动扩大对梯形框架本体内壁的打磨范围,从而配合梯形框架本体的移动,可以实现更高效地打磨工作,从而达到了提高装置实用性的效果。从而达到了提高装置实用性的效果。从而达到了提高装置实用性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梯形框架内壁打磨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梯形框架加工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梯形框架内壁打磨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梯形框架是汽车柴油发动机上与缸体配合在一起,用于中间固定曲轴的产品,在其生产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相应的打磨机构来对其内壁进行打磨工作,但是其在实际使用时,仍旧存在一些缺点,如:在进行打磨工作时,通常会使用相应的夹持工装对梯形框架进行固定,但夹持工装的底面与打磨机构台面是固定式连接,以保证夹固时的稳定性,因此需要对梯形框架进行移动时,就需要操作人员将其从夹持工装上拆卸,在进行一定的调整后重新将框架重新固定,因此拆装与调整的过程会耗费一定的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梯形框架内壁打磨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梯形框架加工时需要操作人员手动调整位置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梯形框架内壁打磨机构,包括打磨机构底座,所述打磨机构底座的顶面开设有活动槽,所述打磨机构底座的顶面活动安装有调节组件,所述打磨机构底座的顶面固定安装有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的表面放置有梯形框架本体。
[0005]其中,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的顶面固定安装有第一驱动装置,所述安装柱的内部转动安装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的表面活动安装有升降柱,所述升降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活动柱,所述活动柱的顶面固定安装有打磨柱。
[0006]其中,所述移动组件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底面固定安装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表面与打磨机构底座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二螺杆,所述安装板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表面与第二螺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螺杆的表面活动安装有夹持组件。
[0007]其中,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移动块,所述底板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移动块,所述底板的底面固定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二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夹板,所述底板的底面转动安装有滑轮。
[0008]其中,所述安装柱的底面与打磨机构底座的顶面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柱的表面与升降柱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螺杆的顶端与第一驱动装置的表面固定连接。
[0009]其中,所述移动块的内部与第二螺杆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滑轮的表面与活动槽的内部活动连接。
[0010]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1]上述方案中,设置调节组件和移动组件,通过第二电动伸缩杆的收缩,可以带动其一端所连接的夹板进行移动,使得夹板能够对梯形框架本体的侧面进行紧贴;通过安装柱顶面安装的第一驱动装置带动第一螺杆进行转动,使得第一螺杆在转动时,其表面所安装的升降柱能够进行垂直方向上的移动,以带动打磨柱下移进入梯形框架本体的内部,并且通过第一电动伸缩杆的延伸或收缩,可以带动打磨柱在梯形框架本体的内部进行一定距离的水平移动,并且通过第二驱动装置带动第二螺杆进行转动,使得底板顶面放置的梯形框架本体能够在移动组件转动时,进行横向上的水平移动,因此不仅可以代替操作人员人工对梯形框架本体进行位置的调整,也能够通过打磨柱的双向移动扩大对梯形框架本体内壁的打磨范围,从而配合梯形框架本体的移动,可以实现更高效地打磨工作,从而达到了提高装置实用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装置立体装配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的调节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技术的移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本技术的夹持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0018]1、打磨机构底座;2、活动槽;3、调节组件;4、移动组件;5、梯形框架本体;31、安装柱;32、第一驱动装置;33、第一螺杆;34、升降柱;35、第一电动伸缩杆;36、活动柱;37、打磨柱;41、安装板;42、第二驱动装置;43、固定架;44、第二螺杆;45、固定板;46、夹持组件;461、底板;462、移动块;463、连接板;464、第二电动伸缩杆;465、夹板;466、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20]如附图1至附图5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梯形框架内壁打磨机构,包括打磨机构底座1,所述打磨机构底座1的顶面开设有活动槽2,所述打磨机构底座1的顶面活动安装有调节组件3,所述打磨机构底座1的顶面固定安装有移动组件4,所述移动组件4的表面放置有梯形框架本体5。
[0021]其中,如图3,所述调节组件3包括安装柱31,所述安装柱31的顶面固定安装有第一驱动装置32,所述安装柱31的内部转动安装有第一螺杆33,所述第一螺杆33的表面活动安装有升降柱34,所述升降柱34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电动伸缩杆35,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35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活动柱36,所述活动柱36的顶面固定安装有打磨柱37,所述安装柱31的底面与打磨机构底座1的顶面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柱36的表面与升降柱34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螺杆33的顶端与第一驱动装置32的表面固定连接,通过所设置的第一螺杆33结构,可以使得升降柱34在垂直方向上进行移动,并且通过第一电动伸缩杆35的延长或收缩,可以使得打磨柱37在梯形框架本体5的内部进行水平移动,以配合移动组件4进行相应
地移动。
[0022]其中,如图4至图5,所述移动组件4包括安装板41,所述安装板41的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二驱动装置42,所述第二驱动装置42的底面固定安装有固定架43,所述固定架43的表面与打磨机构底座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42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二螺杆44,所述安装板41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固定板45,所述固定板45的表面与第二螺杆44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螺杆44的表面活动安装有夹持组件46,所述夹持组件46包括底板461,所述底板461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移动块462,所述底板461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移动块462,所述底板461的底面固定安装有连接板463,所述连接板463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二电动伸缩杆464,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464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夹板465,所述底板461的底面转动安装有滑轮466,所述移动块462的内部与第二螺杆44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滑轮466的表面与活动槽2的内部活动连接,通过所设置的第二螺杆44结构,使得底板461能够进行横向移动,以代替人工对框架进行移动,并且设置滑轮466,使得滑轮466在活动槽2内部移动,可以减少底板461移动时受到的阻力。
[0023]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操作人员首先将梯形框架本体5放置在底板461的顶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梯形框架内壁打磨机构,包括打磨机构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磨机构底座(1)的顶面开设有活动槽(2),所述打磨机构底座(1)的顶面活动安装有调节组件(3),所述打磨机构底座(1)的顶面固定安装有移动组件(4),所述移动组件(4)的表面放置有梯形框架本体(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形框架内壁打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3)包括安装柱(31),所述安装柱(31)的顶面固定安装有第一驱动装置(32),所述安装柱(31)的内部转动安装有第一螺杆(33),所述第一螺杆(33)的表面活动安装有升降柱(34),所述升降柱(34)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电动伸缩杆(35),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35)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活动柱(36),所述活动柱(36)的顶面固定安装有打磨柱(3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形框架内壁打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4)包括安装板(41),所述安装板(41)的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二驱动装置(42),所述第二驱动装置(42)的底面固定安装有固定架(43),所述固定架(43)的表面与打磨机构底座(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42)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二螺杆(4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帅唐有朋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新重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