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6370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6 13: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车辆后部结构,具备:后板,其在车辆后部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以及后内嵌板,其在车辆后部的车宽方向侧面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后板具有:后板主体,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以及前方延长部,其从后板主体的车宽方向外侧朝向前方弯曲伸出。将前方延长部与后内嵌板连接而形成行李室的侧面。板连接而形成行李室的侧面。板连接而形成行李室的侧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后部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后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形成有行李室(trunk room)的车辆后部结构具备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后板、配置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侧部的外板、配置在外板的内侧的后内板(后内侧板)。后板伸出至与外板抵接为止。后内板在外板的车宽方向内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通过外板和后内板形成闭合截面。
[0003]然而,近年来,进一步希望车辆的安全性、便利性的改善。在此,如果将后板与后内板分别设置,则例如当在后方碰撞时等向后板施加了载荷时,容易发生后板向车辆前方的倾倒。为了防止该倾倒,有时在后板设置防倾倒构件。(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21

000936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然而,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根据行李室的大小而防倾倒构件可能会大型化。即,例如在行李室的高度高的情况下,相应地后板的高度也变高,因此为了防止后板的倾倒,防倾倒构件的高度也需要变高。因此,如果想要实现车辆的安全性的改善,则存在行李室的空间受到制约而车辆的便利性受损这样的课题。存在车辆的制造成本也增加这样的课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方案是考虑到这样的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车辆的安全性、便利性的改善并提高行李室的设计自由度,能够将行李室的空间确保得尽可能大,并且也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的车辆后部结构。
[0006]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方案。
[0007](1)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具备:后板,其在车辆后部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以及后内嵌板,其在车辆后部的车宽方向侧面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其中,所述后板具有:后板主体,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以及前方延长部,其从所述后板主体的车宽方向外侧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弯曲伸出,所述前方延长部与所述后内嵌板连接而形成车辆后部行李室的车宽方向侧面。
[0008]通过这样构成,在例如后方碰撞时向后板施加了载荷之际,能够经由前方延长部而由后内嵌板承受该载荷。这样,能够提高车辆后部结构的刚性,也不需要设置用于防止后板的倾倒的防倾倒构件。在车宽方向侧面能够形成用于配置音响等电子设备的焊接螺母、螺栓,不使用专用的板构件、后内嵌板,也能够在后板形成焊接螺母、螺栓。因此,能够实现车辆的安全性、便利性的改善,并提高行李室的设计自由度,尽可能大地确保行李室的空间。也能够降低车辆后部结构的制造成本。
[0009](2)在上述方案(1)中,可以是,所述后内嵌板具有:后内嵌板主体,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后方延长部,其从所述后内嵌板主体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伸出,其中,所述前方延长部与所述后方延长部连接而形成车辆后部行李室的车宽方向侧面。
[0010]这样,在后板及后内嵌板的双方形成延长部,因此能够消除上述延长部的任一方
容易折弯这样的不良情况。通过进行各延长部的长度调整,能够提供刚性更高的车辆后部结构。
[0011](3)在上述方案(2)中,可以是,所述后方延长部形成在比所述后内嵌板的上下方向中央靠下侧的位置。
[0012]通过这样构成,不用徒劳地增加后板与后内嵌板的连接部位而能够防止后板的倾倒。因此,能够高效地提高车辆后部结构的刚性。
[0013](4)在上述方案(1)中,可以是,所述后板与所述后内嵌板在比各自的上下方向中央靠下侧的位置连接。
[0014]通过这样构成,不用徒劳地增加后板与后内嵌板的连接部位而能够防止后板的倾倒。因此,能够高效地提高车辆后部结构的刚性。
[0015](5)在上述方案(1)中,可以是,在形成将行李室与车辆后方的外部连通的行李室开口部的周缘框架中的车宽方向侧部的拐角部处,形成所述周缘框架的相互重叠的多张板中的至少一张所述板具有形成在与其他的所述板重叠的外周缘部的切口部。
[0016]通过将后板与后内嵌板连接而提高车辆后部结构的刚性。因此,在周缘框架中的拐角部处,即使在多张板中的至少一张板形成切口部,也能够充分确保车辆后部结构的刚性。
[0017]在此,周缘框架中的拐角部处的各板的台阶多而复杂化,如果重叠多张板,则可能会产生应变。但是,通过在多张板中的至少一张板形成切口部,在该形成了切口部的部位,能够减少重叠的板的张数。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板彼此的焊接时或将各板重叠时的应变,并能够充分地确保车辆后部结构的刚性。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在车辆后部结构中,能够实现车辆的安全性、便利性的改善,并提高行李室的设计自由度,尽可能大地确保行李室的空间。也能够降低车辆后部结构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从上方的斜后方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后部结构的立体图。
[0020]图2是图1的II向视图。
[0021]图3是从前方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后板与连结框架的接合部位的立体图。
[0022]图4是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连结框架的切口部放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4]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车辆100的行进方向前方简称为前方,将车辆100的行进方向后方简称为后方,将铅垂上下方向称为上方、下方,将车辆100的车宽方向称为车宽方向或左右方向。在以下说明的各附图的适当位置记载指示车辆100的前方的箭头FR,指示车辆100的上方的箭头UP,指示车辆的车宽方向左侧方的箭头LH。在以下的说明中,接合是指基于点焊等的接合。
[0025]<车辆的后部结构>
[0026]图1是从上方的斜后方观察车辆100的后部结构1(以下,称为车辆后部结构1)的立
体图。车辆后部结构1形成为左右对称。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车辆后部结构1的左侧进行说明。省略关于车辆后部结构1的右侧的说明。
[0027]如图1所示,车辆后部结构1以在乘员室(驾驶室)2的后方设置的行李室3、将该行李室3与车辆100的后方外部连通的行李室开口部4、设置在行李室开口部4的后方下部的后外板5、以及设置在行李室开口部4的左右两侧的外板6为主结构。
[0028]行李室开口部4能够通过未图示的尾门开闭。车辆100是尾门安装成能够弹起转动的所谓掀背式的车辆。行李室开口部4具备左右配置的支柱梁7、将左右的支柱梁7的上端部彼此连结的车顶横梁8、以及将左右的支柱梁7的下端部彼此连结的后板横梁9作为形成该行李室开口部4的周缘框架10。
[0029]支柱梁7形成为,在随着从行李室开口部4的上端朝向后方而向斜下方延伸之后,在行李室开口部4的下端部稍微朝向车宽方向中央弯曲。在支柱梁7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外板6。后外板5、车顶横梁8以及后板横梁9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后板横梁9包括在车宽方向中央的大部分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主体15、以及从横梁主体15的车宽方向两端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一对连结框架16。
[0030]未图示的密封条遍及整周地安装在这样的周缘框架10。密封条在未图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具备:后板,其在车辆后部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以及后内嵌板,其在车辆后部的车宽方向侧面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后板具有:后板主体,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以及前方延长部,其从所述后板主体的车宽方向外侧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弯曲伸出,所述前方延长部与所述后内嵌板连接而形成车辆后部行李室的车宽方向侧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内嵌板具有:后内嵌板主体,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后方延长部,其从所述后内嵌板主体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伸出,所述前方延长部与所述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太一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