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酶协同表达重组基因工程菌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0530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1 23: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酶协同表达重组基因工程菌,以及其在生物催化制备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酶协同表达重组基因工程菌及其应用
(一)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酶协同表达重组基因工程菌,以及其在生物催化制备L
‑2‑
氨基丁酸中的应用。
(二)
技术介绍

[0002]L
‑2‑
氨基丁酸(L
‑2‑
aminobutyricacid,L

ABA)是一种非天然氨基酸,可以提高葡萄糖磷酸酯酶活性,促进脑细胞新陈代谢,医学临床用于无痛去龋和脑血管病后遗症,并且具有降压功效。此外,L
‑2‑
氨基丁酸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医药中间体,可通过酰胺化制备(S)
‑2‑
氨基丁酰胺盐,是合成抗癫痫药左乙拉西坦的关键中间体,也可通过还原末端羧基用于制备(S)
‑2‑
氨基丁醇,并被用来合成乙胺丁醇。L
‑2‑
氨基丁酸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已成为制药工程研究的热点。
[0003]L
‑2‑
氨基丁酸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合成法、生物合成法两种。其中化学法包括脱硫反应、氨化水解反应、丁酮酸还原法等。化学合成策略存在明显的缺点,如选择性差、反应条件苛刻、副产物种类繁多、分离纯化难度大等。
[0004]L
‑2‑
氨基丁酸的生物合成方法包括微生物发酵法、酶的手性拆分法及酶转化法三种。微生物发酵法是以葡萄糖为营养物质,通过改造后的大肠杆菌生产L
‑2‑
氨基丁酸。手性拆分法是将混旋型的DL
‑2‑
氨基丁酸通过D/>‑
氨基氧化酶作用将D
‑2‑
氨基丁酸氧化掉生成酮酸,再用转氨酶或氨基酸脱氢酶催化使酮酸重新转化成L
‑2‑
氨基丁酸,使得原先的混旋物变成光学纯的L
‑2‑
氨基丁酸。L
‑2‑
氨基丁酸的合成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酶转化法。通过以L

苏氨酸为底物,通过转氨酶的作用转化为2

酮丁酸,在通过脱氢酶的作用将其转化成L
‑2‑
氨基丁酸,同时再偶联辅酶循环体系,提高辅酶的利用率可以极大的提高产量。酶转化法由于其转化效率高、原料价格便宜、无副产物生成、产品易于提取、环境友好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
[0005]核糖体结合位点是指起始密码子AUG上游的一段富含嘌呤的非翻译区,在RBS中有SD(Shine

Dalg

arno)序列,长度一般为5个核苷酸,富含G,A,该序列与核糖体16SrRNA的3'端互补配对,促使核糖体结合到mRNA上,有利于翻译的起始。RBS的结合强度取决于SD序列的结构及其与起始密码AUG之间的距离。SD与AUG之间相距一般以4~10个核苷酸为佳,9个核苷酸最佳。
(三)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了一种酶表达量高,底物转化率高的亮氨酸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共表达重组基因工程菌,将其应用于L
‑2‑
氨基丁酸的工业化生产中,利用细胞多酶协同表达系统,实现反应过程中对高浓度底物的催化反应。
[0007]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8]一种多酶协同表达重组基因工程菌,由如下方法构建获得:采用单质粒双基因表达载体,在其多克隆位点插入甲酸脱氢酶基因和亮氨酸脱氢酶基因,并将其限制性酶位点
前的RBS序列替换为CTACCCCCAAGGTTGATAAGGAGGTATTTT,转化宿主细胞,得到所述多酶协同表达重组基因工程菌;所述亮氨酸脱氢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所述甲酸脱氢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
[0009]所述单质粒双基因表达载体为pACYCDuet、pCDFDuet、pETDuet或pRSFDuet之一。所述重组基因工程菌的宿主细胞为大肠杆菌E.coliBL21(DE3)。
[0010]优选的,所述单质粒双基因表达载体为pRSFDuet,在其MCS1和MCS2中插入甲酸脱氢酶基因和亮氨酸脱氢酶基因,获得pRSFDuet

fdh

Leudh,并将其MCS1的RBS序列替换为CTACCCCCAAGGTTGATAAGGAGGTATTTT。
[0011]本专利技术还涉及所述的重组基因工程菌在生物催化制备L
‑2‑
氨基丁酸中的应用。
[0012]具体的,所述应用为:以所述的重组基因工程菌经发酵培养获得的活细胞为催化剂,以L

苏氨酸为起始底物、甲酸铵作为辅酶循环再生的辅底物,并添加苏氨酸脱氨酶,以去离子水为反应介质构成反应体系,进行酶催化反应,反应结束后,得到含L
‑2‑
氨基丁酸的反应液,反应液经过分离纯化,得到所述L
‑2‑
氨基丁酸。
[0013]重组基因工程菌的发酵培养方法为:将重组基因工程菌接种于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获得种子液,经扩大培养获得OD600达到0.6~0.9的菌液,加入IPTG作为诱导剂,22

28℃诱导10

18h,发酵培养结束后,收集湿菌体。
[0014]培养基可为本领域任何可使菌体生长并产生本专利技术的培养基,优选为TB培养基,TB培养基:蛋白胨12g/L,酵母粉24g/L,丙三醇5g/L,三水合磷酸二氢钾2.312g/L,无水磷酸氢二钾12.54g/L,加蒸馏水溶解,pH7.0。
[0015]种子液培养的条件为37℃,180r/min条件下培养12h。扩大培养的条件为37℃,180r/min。
[0016]摇瓶培养重组基因工程菌时,采用IPTG作为诱导剂,终浓度0.06

0.12mmol/L,诱导温度22

30℃,诱导时间10

16h。作为优选,诱导温度为28℃,诱导剂浓度为0.1mmol/L的IPTG,诱导时间为14h。
[0017]发酵罐培养基因工程菌时,采用乳糖作为诱导剂,往菌液中加到质量终浓度≥4g/L的乳糖,诱导培养13

19h。作为优选,乳糖最佳诱导浓度为8g/L,诱导时间为17h。
[0018]所述反应体系中,L

苏氨酸质量浓度为100~500g/L,甲酸铵质量浓度为100~200g/L,苏氨酸脱氨酶浓度为20000~30000U/L,重组基因工程菌活细胞以菌体湿重计为10~50g/L,酶催化的温度为25~40℃,反应时间为2~16h,反应开始20~30min后加入0.1~1.0g/L辅酶NAD+。
[0019]更为优选,最优的反应体系中,L

苏氨酸质量浓度为300g/L,甲酸铵质量浓度为158g/L,苏氨酸脱氨酶浓度为25000U/L,重组基因工程菌活细胞以菌体湿重计25g/L,辅酶添加量为0.20g/L;酶催化的温度为35℃,反应时间为12h,转化率为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酶协同表达重组基因工程菌,由如下方法构建获得:采用单质粒双基因表达载体,在其多克隆位点插入甲酸脱氢酶基因和亮氨酸脱氢酶基因,并将其限制性酶位点前的RBS序列替换为CTACCCCCAAGGTTGATAAGGAGGTATTTT,转化宿主细胞,得到所述多酶协同表达重组基因工程菌;所述亮氨酸脱氢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所述甲酸脱氢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组基因工程菌,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质粒双基因表达载体为pACYCDuet、pCDFDuet、pETDuet或pRSFDuet之一。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组基因工程菌,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质粒双基因表达载体为pRSFDuet,在其MCS1和MCS2中插入甲酸脱氢酶基因和亮氨酸脱氢酶基因,获得pRSFDuet

fdh

Leudh,并将其MCS1的RBS序列替换为CTACCCCCAAGGTTGATAAGGAGGTATTTT。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建妙马弋锋郑裕国柳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