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6618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6 04: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在胎面部以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多个主沟中的、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胎肩主沟;胎肩横沟,其从胎肩主沟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底面突起部,其在胎肩主沟与胎肩横沟的交叉部使得胎肩主沟的沟底隆起而形成;以及倾斜部,其从底面突起部的侧壁沿轮胎周向或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具有将底面突起部的顶面与胎肩主沟的沟底或胎肩横沟的沟底连结的倾斜面。主沟的沟底或胎肩横沟的沟底连结的倾斜面。主沟的沟底或胎肩横沟的沟底连结的倾斜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轮胎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0002]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充气轮胎,其能够维持雪地牵引性能、且实现滚动阻力的降低以及低噪音化。该充气轮胎具备:胎肩主沟,其沿轮胎周向延伸;以及多个胎肩横纹沟,它们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与胎肩主沟连接,在胎肩主沟及胎肩横纹沟的沟底形成有底面突起部。
[0003]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为了确保雪柱剪切力而形成为在胎肩主沟与胎肩横纹沟的交叉部未设置底面突起部的结构,但该结构在该交叉部引发夹石。夹石有可能成为在沟底、沟侧壁引起裂纹、或者产生振动、噪音的原因,因此并非为优选方式。
[0004]另一方面,为了抑制夹石,存在例如在沟底设置突起等对策,但是,若在沟底设置突起,则排水性能变差。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

3469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排水性能、且抑制夹石的充气轮胎。
[0009]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具备:在胎面部以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多个主沟中的、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胎肩主沟;
[0010]胎肩横沟,其从所述胎肩主沟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
[0011]底面突起部,其在所述胎肩主沟与所述胎肩横沟的交叉部使得所述胎肩主沟的沟底隆起而形成;以及
[0012]倾斜部,其从所述底面突起部的侧壁沿轮胎周向或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具有将所述底面突起部的顶面与所述胎肩主沟的沟底或所述胎肩横沟的沟底连结的倾斜面。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面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14]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俯视图。
[0015]图3是图2的III区域放大图。
[0016]图4是图3的IV区域放大图。
[0017]图5是图3的V区域放大图。
[0018]图6是图4的VI

VI线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
[0020]1…
充气轮胎、2

胎面部、2a

胎面表面、2d

接地端、2e

接地端、3a

主沟(胎
肩主沟)、3b

主沟(胎肩主沟)、4a

陆地部(胎肩陆地部)、4b

陆地部(胎肩陆地部)、4c

陆地部(中央陆地部)、30

胎肩主沟的沟底、33

胎肩主沟与胎肩横沟的交叉部、34

胎肩主沟与胎肩横沟的交叉部、41

胎肩花纹块、42

中央花纹块、51

胎肩横沟、52

胎肩横沟、61

中央横沟、62

中央横沟、71

底面突起部、71a

底面突起部的顶面、71b~71e

底面突起部的侧壁、72~74

倾斜部、72a~74a

倾斜面、75

底面突起部、75a

底面突起部的顶面、75b~75e

底面突起部的侧壁、76~79

倾斜部、76a~79a

倾斜面、510

胎肩横沟的沟底、520

胎肩横沟的沟底、620

中央横沟的沟底、d3

胎肩主沟的沟深、h7

底面突起高度、D1

轮胎宽度方向、D11

轮胎宽度方向第一侧、D12

轮胎宽度方向第二侧、D2

轮胎径向、D3

轮胎周向、S1

轮胎赤道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参照图1~图5对充气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附图中的尺寸比与实际的尺寸比未必一致,另外,各附图之间的尺寸比也未必一致。
[0022]在各图中,第一方向D1是与作为充气轮胎(以下,也简称为“轮胎”)1的旋转中心的轮胎旋转轴平行的轮胎宽度方向D1,第二方向D2是作为轮胎1的直径方向的轮胎径向D2,第三方向D3是环绕轮胎旋转轴的轮胎周向D3。
[0023]在轮胎宽度方向D1上,内侧是接近轮胎赤道面S1的那侧,外侧是远离轮胎赤道面S1的那侧。此外,在轮胎宽度方向D1中,第一侧D11也称为第一宽度方向侧D11,第二侧D12也称为第二宽度方向侧D12。另外,在轮胎径向D2上,内侧是接近轮胎旋转轴的那侧,外侧是远离轮胎旋转轴的那侧。
[0024]轮胎赤道面S1是与轮胎旋转轴正交的面、且是位于轮胎1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中心的面,轮胎子午面是包含轮胎旋转轴的面且是与轮胎赤道面S1正交的面。另外,轮胎赤道线是指轮胎1的轮胎径向D2的外表面(后述的胎面表面2a)与轮胎赤道面S1交叉的线。
[0025]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1具备:一对胎圈部1a,它们具有胎圈芯;胎侧部1b,其从各胎圈部1a朝轮胎径向D2的外侧延伸;以及胎面部2,其与一对胎侧部1b的轮胎径向D2的外端连接、且轮胎径向D2的外表面与路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胎1是内部填充有空气的充气轮胎1、且装配于轮辋20。
[0026]另外,轮胎1具备:胎体部1c,其架设于一对胎圈芯之间;以及内衬1d,其配置于胎体部1c的内侧,为了保持气压而阻止气体透过的功能优异。胎体部1c及内衬1d遍及胎圈部1a、胎侧部1b以及胎面部2地沿轮胎内周配置。
[0027]胎面部2具备:胎面胶2b,其具有与路面接触的胎面表面2a;以及带束2c,其配置于胎面胶2b与胎体部1c之间。而且,胎面表面2a具有实际上与路面接触的接地面,该接地面中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端称为接地端2d、2e。此外,该接地面是指将轮胎1安装于正规轮辋20、在填充了正规内压的状态下将轮胎1配置为与平坦的路面垂直、且施加有正规载荷时与路面接触的胎面表面2a。
[0028]正规轮辋20是:在包括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依据该规格,针对每个轮胎1而被确定的轮辋20,例如,若在JATMA规格中则为标准轮辋,若在TRA规格中则为“设计轮辋”,若在ETRTO规格中则为“测量轮辋”。
[0029]正规内压是:在包含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依据各规格,针对每
个轮胎1而被确定的空气压力,若在JATMA规格中则为最高气压,若在TRA规格中则为表“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所记载的最大值,若在ETRTO规格中则为“充气压力”,在轮胎1用于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充气轮胎具备:在胎面部以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多个主沟中的、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胎肩主沟;胎肩横沟,其从所述胎肩主沟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底面突起部,其在所述胎肩主沟与所述胎肩横沟的交叉部使得所述胎肩主沟的沟底隆起而形成;以及倾斜部,其从所述底面突起部的侧壁沿轮胎周向或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具有将所述底面突起部的顶面与所述胎肩主沟的沟底或所述胎肩横沟的沟底连结的倾斜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底面突起部的相对于所述胎肩主沟的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原诚也
申请(专利权)人: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