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扭力盒结构、车身扭力梁及电动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2206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扭力盒结构、车身扭力梁及电动汽车,属于汽车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扭力梁不能同时对正碰和侧碰后产生的能量吸收效果差的问题。它包括三个空腔结构,扭力盒前加强板、前纵梁下加强板、扭力盒、扭力盒后加强板、门槛内板、前围挡板下板与前纵梁外板形成第一空腔,前纵梁内板与前纵梁后板、前纵梁后加强板、扭力盒、扭力盒后加强板、前纵梁下加强板、前纵梁后加强板、门槛内板、前围中部下板以及前围挡板下板形成第二空腔,前纵梁后加强板、前纵梁后板、扭力盒以及扭力盒后加强板与前围挡板下板形成第三空腔。它主要用于电动汽车。车。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扭力盒结构、车身扭力梁及电动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扭力盒结构、车身扭力梁及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0002]电动汽车近几年正在高速发展,电动车向较传统燃油车地板下方要布置动力电池,前机舱就成为了车身主要受力结构,前纵梁和扭力盒在力的传导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传统前纵梁和扭力盒的结构一般存在自身强度低、力的传递和吸收效果差的缺点,现有技术中,通常扭力盒总成的一端与门槛内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前纵梁后段外板和前副车架后安装板总成连接,形成腔体后吸收碰撞传递的能量,由于缺少扭力盒加强板,以及横梁位置设置的不理想,导致前纵梁和扭力盒整体稳定性和吸能效果均不理想,车身左右两个扭力盒中间没有联系不利于力的传导。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扭力盒结构、车身扭力梁及电动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扭力梁不能同时对正碰和侧碰后产生的能量吸收效果差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扭力盒结构,包括扭力盒、扭力盒后加强板、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扭力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扭力盒(7)、扭力盒后加强板(8)、前纵梁内板(1)、前纵梁外板(2)、扭力盒前加强板(3)、前纵梁下加强板(4)、前纵梁后加强板(5)、前纵梁后板(6)、门槛内板(9)、前围中部下板(13)以及前围挡板下板(10),所述扭力盒前加强板(3)、前纵梁下加强板(4)、扭力盒(7)、扭力盒后加强板(8)、门槛内板(9)、前围挡板下板(10)与前纵梁外板(2)形成第一空腔(16),所述前纵梁内板(1)与前纵梁后板(6)、前纵梁后加强板(5)、扭力盒(7)、扭力盒后加强板(8)、前纵梁下加强板(4)、前纵梁后加强板(5)、门槛内板(9)、前围中部下板(13)以及前围挡板下板(10)形成第二空腔(17),所述前纵梁后加强板(5)、前纵梁后板(6)、扭力盒(7)以及扭力盒后加强板(8)与前围挡板下板(10)形成第三空腔(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扭力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腔(16)内的前纵梁外板(2)与扭力盒前加强板(3)连接,所述第一空腔(16)内的前纵梁下加强板(4)、扭力盒(7)、扭力盒后加强板(8)以及门槛内板(9)皆与前纵梁外板(2)和扭力盒前加强板(3)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扭力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腔(17)内的前纵梁内板(1)和前纵梁后板(6)连接,所述第二空腔(17)内的前纵梁后加强板(5)、扭力盒(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亮付文强刘茹范晓松元燚宋子利温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