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敷创伤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0430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敷创伤贴,包括:粘贴层、吸液层、抗菌层、隔离层、离型纸与发热层;所述粘贴层上表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发热层;所述发热层上表面设置有吸液层;所述吸液层上表面设置有抗菌层;所述抗菌层上表面设置有隔离层;所述离型纸盖覆于所述隔离层上表面、并与所述粘贴层粘接;所述粘贴层、所述吸液层、所述抗菌层、所述隔离层与所述发热层均设置有透气孔。采用该热敷创伤贴能够对伤口进行有效的抗菌消炎处理,并有效促进伤口处的血液流通,从而有效促进伤口愈合。而有效促进伤口愈合。而有效促进伤口愈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敷创伤贴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用品
,特别是涉及一种热敷创伤贴。

技术介绍

[0002]创伤贴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医疗用品,现有的创伤贴虽然大多数都具备抗菌功能,但是,通常没有兼具抗菌消炎作用与促进伤口血液流通作用,从而不能有效促进伤口愈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促进伤口愈合的热敷创伤贴。
[0004]一种热敷创伤贴,包括:粘贴层、吸液层、抗菌层、隔离层、离型纸与发热层;
[0005]所述粘贴层上表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发热层;所述发热层上表面设置有吸液层;所述吸液层上表面设置有抗菌层;所述抗菌层上表面设置有隔离层;所述离型纸盖覆于所述隔离层上表面、并与所述粘贴层粘接;
[0006]所述粘贴层、所述吸液层、所述抗菌层、所述隔离层与所述发热层均设置有透气孔。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层为由若干网格单元构成的无纺布袋;所述网格单元内装有发热材料。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层为薄片发热芯。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贴层下表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隔氧层;所述隔氧层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与所述隔氧层的宽度相等的撕裂缝,和/或,所述隔氧层上沿宽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与所述隔氧层的长度相等的撕裂缝。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菌层含纳米银颗粒。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菌层内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凹槽,所述凹槽位置处的抗菌层含纳米银颗粒。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液层与所述抗菌层通过针刺法或水刺法连接。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液层为PVA海绵材质、泡沫敷料材质或棉质材质。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贴层为带胶无纺布材质。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离层为PE膜。
[0016]上述热敷创伤贴,通过吸液层吸收伤口渗液,通过抗菌层对伤口进行抗菌消炎,通过隔离层防止抗菌层与伤口粘连,通过发热层发出的热量对伤口热敷,以促进伤口处的血液流通,通过粘贴层将热敷创伤贴固定贴覆于伤口处,而且,粘贴层、吸液层、抗菌层、隔离层与发热层上均设置有透气孔,以保证创伤贴的透气效果,由此,能够有效防止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热敷创伤贴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热敷创伤贴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热敷创伤贴中隔氧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热敷创伤贴中抗菌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标:1、粘贴层;2、吸液层;3、抗菌层;4、隔离层;5、离型纸;6、发热层;7、发热层中的网格单元;8、隔氧层;9、撕裂缝;1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3]如图1与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热敷创伤贴,包括:粘贴层1、吸液层2、抗菌层3、隔离层4、离型纸5与发热层6;粘贴层1上表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发热层6;发热层6上表面设置有吸液层;2吸液层2上表面设置有抗菌层3;抗菌层3上表面设置有隔离层4;离型纸5盖覆于隔离层4上表面、并与粘贴层1粘接;粘贴层1、吸液层2、抗菌层3、隔离层4与发热层6均设置有透气孔。
[0024]粘贴层1的上表面设置有粘贴胶,由此,粘贴层1的上表面是指带胶面。发热层6贴覆于粘贴层1上表面的中部,吸液层2贴覆于发热层6上表面,抗菌层3贴覆于吸液层2上表面,隔离层4贴覆于抗菌层3上表面,吸液层2、抗菌层3、隔离层4与发热层6的表面(上表面与下表面)尺寸一致。
[0025]在一个实施例中,吸液层2、抗菌层3、隔离层4与发热层6的表面形状不作具体限定,比如矩形、圆形或菱形,但是,对于单个热敷创伤贴,吸液层2、抗菌层3、隔离层4与发热层6的表面形状一致。
[0026]发热层6固定于粘贴层1上表面的中部区域,发热层6的表面尺寸小于粘贴层1的表面尺寸。对于粘贴层1上表面,在发热层6的周围留设有用于与离型纸5粘贴连接的区域,或者,至少在关于发热层6对称的左右两侧(或前后两侧)留设有用于与离型纸5粘贴连接的区域。以发热层6的表面形状为矩形为例,发热层6设置于粘贴层1的中部区域,发热层6的长度小于粘贴层1的长度、且发热层6的宽度小于粘贴层1的宽度,或者,发热层6的长度等于粘贴层1的长度、且发热层6的宽度小于粘贴层1的宽度,或者,发热层6的长度小于粘贴层1的长度、且发热层6的宽度等于粘贴层1的宽度。
[0027]在一个实施例中,离型纸5为一体式结构,离型纸5的表面形状及尺寸均与粘贴层1的表面形状及尺寸一致,离型纸5的四周与粘贴层1粘接,中间覆盖于隔离层4上表面。或者,离型纸5包括两个可开合对称固定在粘贴层1左右两端(或前后两端)、且盖覆于隔离层4上表面的组成部分。离型纸5能够将粘贴层1的带胶面与隔离层4的上表面全部覆盖。
[0028]在一个实施例中,透气孔包括但不限于是圆形与方形。可以理解,透气孔的尺寸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0029]在一个实施例中,外界空气通过粘贴层1上的透气孔与发热层6接触,使得发热层发热形成热敷效果,以促进伤口处淤血的消退,以及伤口皮肤细胞的生长。发热材料包括铁
粉、活性炭(或木炭)、无机盐(如氯化钠),还可包括具有保温等效果的蛭石。发热层6中的发热材料与空气接触发生缓慢的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热能,热能依次通过吸液层、抗菌层与隔离层后均匀传递到伤口部位,用于对伤口处进行热敷。热能通过吸液层、抗菌层与隔离层后均匀传递到伤口部位,一方面,能够防止发热层与伤口直接接触,从而有效避免因自热产生的温度过高而对伤口产生过热刺激,另一方面,热能能够提高抗菌层的抗菌消炎效果,以抗菌层包含纳米银颗粒为例,纳米银颗粒在热能催化下能够达到更好的抗菌消炎效果。
[0030]可以理解,发热材料不局限于上述示例,只要能够自行发热达到对伤口的热敷效果,且不会对伤口造成负面影响,也不会影响热敷创伤贴的其他组成部分的功能即可。
[0031]上述热敷创伤贴,通过吸液层吸收伤口渗液,通过抗菌层对伤口进行抗菌消炎,通过隔离层防止抗菌层与伤口粘连,通过发热层发出的热量对伤口热敷,以促进伤口处的血液流通,通过粘贴层将热敷创伤贴固定贴覆于伤口处,而且,粘贴层、吸液层、抗菌层、隔离层与发热层上均设置有透气孔,以保证创伤贴的透气效果,由此,能够有效防止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0032]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发热层6为由若干网格单元7构成的无纺布袋;网格单元内装有发热材料。
[0033]无纺布通过热合形成透气(带透气孔)的无纺布袋,无纺布袋通过热合形成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敷创伤贴,其特征在于,包括:粘贴层、吸液层、抗菌层、隔离层、离型纸与发热层;所述粘贴层上表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发热层;所述发热层上表面设置有吸液层;所述吸液层上表面设置有抗菌层;所述抗菌层上表面设置有隔离层;所述离型纸盖覆于所述隔离层上表面、并与所述粘贴层粘接;所述抗菌层含纳米银颗粒;所述粘贴层、所述吸液层、所述抗菌层、所述隔离层与所述发热层均设置有透气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敷创伤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层为由若干网格单元构成的无纺布袋;所述网格单元内装有发热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敷创伤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层为薄片发热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敷创伤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粘贴层下表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庆玺邓宏远罗章元
申请(专利权)人:安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