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脉止血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8762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脉止血贴,包括弹性胶带、吸收垫和按压层。所述弹性胶带分为加压粘带和动脉止血点粘带两部分。所述动脉止血点粘带中部包括吸收垫,所述吸收垫接触皮肤的一面为血液吸收层,另一面为缓冲层。所述加压粘带又分为第一加压粘带和第二加压粘带,所述第二加压粘带上设有透气孔,使用时可将所述第一加压粘带穿过所述透气孔以固定所述动脉止血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透气性强、显著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感染发生率,节省治疗成本。疗成本。疗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脉止血贴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护理用品
,具体涉及一种动脉止血贴。

技术介绍

[0002]现代手术进程中需要监护仪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维护患者安全。监护仪监测项目分为有创和无创。无创监测是指通过连接患者体表特定部位的电极、袖带、探头等间断获取患者的生命指标,如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末二氧化碳等;有创监测通过外周动脉和中心静脉置管,实时了解患者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和心脏功能。麻醉医师可以根据监测数据,随时了解患者术中情况,及时调整麻醉药用量或使用其他药物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稳定。有创监测相较于无创监测更能体现患者生命指标的实时性,准确性,方便麻醉医师及时准确判断数据并进行处理。
[0003]有创动脉血压的监测是指将导管通过穿刺的方法,置于被测部位的血管内(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等),导管的外端直接与压力传感器相连接,由于流体具有压力传递作用,血管内的压力将通过导管内的液体传递到外部的压力传感器上,从而可获得血管内实时压力变化的动态波形,通过特定的计算方法,可获得被测部位血管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
[0004]动脉穿刺获取血压的方式与传统无创获取血压的方式不同在于,过去用水银汞柱测压,只能得到其平均动脉压;而动脉穿刺获取血压可以了解收缩压、舒张压,包括压力波形,并可以随时抽取动脉血样进行血液气体分析。
[0005]因为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均属于大动脉血管,尽管穿刺针孔很小,但肝素化或存在出血性疾病时可能引起较大出血,因此拔管后应注意压迫止血,尤其是股动脉穿刺,穿刺过深可能造成后腹膜血肿,甚至危及生命。
[0006]现有的动脉止血器以气囊式、螺杆式居多,但两者都具有操作复杂,舒适性差、造价高的问题。对于螺杆式动脉止血器来说,穿刺点压迫处的压强无法轻易控制,长时间的压迫导致患者穿刺点压迫疼痛,舒适性差;此外,常用的螺杆结构为塑料旋钮,其体积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滑位,导致患者手腕部穿刺点血肿、淤血;再者,使用时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往塑料旋钮的相反方向旋转一圈来减轻压迫导致的压力,使用复杂,耗费使用人员的时间与精力。气囊式止血器主要是通过对气囊充气来增加压迫力,临床使用过程中操作较复杂。
[0007]现有技术中也有一些技术方案试图解决上述止血器的问题,它们提供了一些操作简便的止血贴,但这些技术方案自身也存在透气性差、易脱落的问题。如专利CN105250009A,使用时弹性带的连接处存在大面积重合,透气性差,降低了使用者的舒适性且不利于实时观察患者皮肤。又如专利CN208114623U,虽然减少了与使用者肌肤的贴合面积但因此影响了粘结稳定性,易于脱落。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不易移位、成本不高、易于临床人员使用的动脉止血贴。
[000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解决方案:
[0010]一种动脉止血贴,其包括弹性胶带,所述弹性胶带包括加压粘带和动脉止血点粘带;所述加压粘带包括第一加压粘带和第二加压粘带;所述第一加压粘带和所述第二加压粘带位于所述动脉止血点粘带两侧;所述第二加压粘带设有透气口,所述第一加压粘带可穿过所述透气口。
[0011]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动脉止血贴包括吸收垫;所述吸收垫与所述动脉止血点粘带通过胶粘剂层粘结在一起;所述吸收垫靠近所述动脉止血点粘带一面为缓冲层,另一面为血液吸收层。
[001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动脉止血贴还包括按压层,所述按压层位于所述缓冲层外侧一圈,与所述动脉止血点粘带通过胶粘剂层粘结在一起。
[0013]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按压层位于所述缓冲层和所述动脉止血点粘带中间,与所述动脉止血点粘带通过胶粘剂层粘结在一起。
[0014]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弹性胶带的弹性伸长率为30~50%;所述动脉止血点粘带为聚氨酯无纺布胶带,胶粘剂为丙烯胶粘剂;所述加压粘带为3M弹性胶带。
[0015]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缓冲层为脱脂棉垫、聚乙烯醇垫、聚丙烯无纺布垫、聚酯无纺布垫、尼龙无纺布垫、甲基硅酮橡胶垫、纤维素垫、医用纱布垫或由动物体内提取的胶原制成垫子;所述按压层所用材料为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丙乙烯、聚碳酸酯、丙烯腈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聚氨酯、聚酰胺、热塑性弹性体、聚砜或聚醚醚酮;所述血液吸收层由纤维、水刺无纺布构成;所述缓冲层材质为丁腈橡胶;所述按压层材质为聚乙烯海绵。
[0016]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吸收垫的底面和顶面均呈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图形。
[0017]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按压层的形状同所述吸收垫的底面形状,但其面积不小于所述吸收垫的底面面积;所述吸收垫的底面和顶面均呈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图形。
[0018]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吸收垫、按压层为扁平圆柱体;所述吸收垫的直径为25
±
5毫米,厚度为10
±
2毫米;所述按压层的宽为5
±
2毫米。
[0019]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吸收垫、按压层为扁平圆柱体;所述吸收垫的直径为25
±
5毫米,厚度为10
±
2毫米;所述按压层的直径为30
±
5毫米。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1]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所述吸收垫在粘贴时对准动脉穿刺处,通过所述按压层保证所述吸收垫位置的固定,同时对所述按压止血结构起到初步的按压作用,接着使所述吸收垫继续作用,增大压迫止血的张力。使所述按压止血结构易于粘贴固定,且粘贴后位置稳定,可降低出血概率。与螺旋式动脉止血器相比,所述动脉止血贴造价实惠可节省治疗成本;无需手动减压,减轻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且所述动脉止血贴的粘带为弹性材料,显著提高患者使用舒适度,避免发生腕部血肿等并发症,患者肢体活动不受限。静脉回流好,止血彻底,并发症少,安全可靠。交叉粘贴。与常见动脉止血贴相比,本技术留有
透气孔,方便实时观察患者皮肤,减少皮肤粘贴面积,降低胶带过敏的几率。
[0022]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0023]图1A为动脉止血贴背面平面图
[0024]图1B为动脉止血贴正面平面图。
[0025]图2为动脉止血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说明:1、动脉止血点粘带;2、加压粘带;2a、第一加压粘带;2b、第二加压粘带部分;2c、透气口;3、吸收垫;3a、血液吸收层;3b、缓冲层;4、按压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造特征、达成目的和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但本技术不仅限于以下实施的案例。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脉止血贴,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胶带,所述弹性胶带包括加压粘带和动脉止血点粘带;所述加压粘带包括第一加压粘带和第二加压粘带;所述第一加压粘带和所述第二加压粘带位于所述动脉止血点粘带两侧;所述第二加压粘带设有透气口,所述第一加压粘带可穿过所述透气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止血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收垫;所述吸收垫与所述动脉止血点粘带通过胶粘剂层粘结在一起;所述吸收垫靠近所述动脉止血点粘带一面为缓冲层,另一面为血液吸收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脉止血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按压层,所述按压层位于所述缓冲层外侧一圈,与所述动脉止血点粘带通过胶粘剂层粘结在一起。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脉止血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按压层,所述按压层位于所述缓冲层和所述动脉止血点粘带中间,与所述动脉止血点粘带通过胶粘剂层粘结在一起。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止血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胶带的弹性伸长率为30~50%;所述动脉止血点粘带为聚氨酯无纺布胶带,胶粘剂为丙烯胶粘剂;所述加压粘带为3M弹性胶带。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动脉止血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为脱脂棉垫、聚乙烯醇垫、聚丙烯无纺布垫、聚酯无纺布垫、尼龙无纺布垫、甲基硅酮橡胶垫、纤维素垫、医用纱布垫或由动物体内提取的胶原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佳燕吴玉兰吴镜湘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胸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