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转换装置及能量转换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56998 阅读:2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披露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及一种群集多个该能量转换装置的能量转换设备。该能量转换装置包含一热导管、一第一散热构件、一第二散热构件及一能量转换构件。该热导管包含一接触部及一平坦部。该第一散热构件包含多个鳍片。该第二散热构件与该第一散热构件连接形成一容置空间,该接触部容置于该容置空间中并同时与该第一散热构件及该第二散热构件接触。该能量转换构件与该平坦部接触。以此,该能量转换构件于运行中产生的热可经由该平坦部传导至该热导管中,再经由该第一散热构件、该第二散热构件及所述多个鳍片散逸出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源量测方法及光源量测系统,并且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基于一光学频谱模型建构的对照表的光源量测方法及光源量测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石油能源日渐耗竭,对各种替代能源的需求急速成长,在同时顾及对生态环 境的冲击,以太阳能、风力、水力为发展主轴,其中又以太阳能最为持续且丰沛不绝。然而在 太阳能转换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入射光谱都能被太阳能电池所吸收,并完全转成电流。有 一半左右的光谱因能量太低(小于半导体的能隙),对电池的输出没有贡献,而再另一半被 吸收的光子中,除了产生电子电洞对所需的能量外,约有一半左右的能量以热的形式释放 掉。释放的热能将影响着太阳能电池,而过高的工作温度将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下降,如此将恶性循环,使得有更多的输入的太阳能以热的形式消耗,再进一步恶化太阳能 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另一方面,能源的使用也逐渐朝向节能方向发展。随着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发展,发光二极管已成为一种新兴的光源,具有省电、耐震、反应快、适合量产等等许多优点。因此,以发光二极管做为指示器已属常见,并且以发光二极管做为光源的照明产品,亦已渐成趋势。然而,为提供足够的照明,以发光二极管做为光源的照明装置多使用高功率的发光二极管,但却也带来散热的问题。发光二极管于运行中产生的热若未能及时散逸出去,将使发光二极管受到热冲击,进而影响发光效率并减少使用寿命,反而有违节能发展方向。 因此,现有技术并无法有效将对于光能与电能之间的转换而产生的热散逸出去,使得光电转换效率无法提升或维持,甚至对太阳能电池或发光二极管造成损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披露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可将能量转换构件于运行中产生的热有效散逸出去,避免能量转换构件遭受热冲击而能维持相当的光电转换效率,延长使用寿命。 根据一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能量转换装置包含一热导管、一第一散热构件、一第二散热构件及一能量转换构件。该热导管包含一接触部及一平坦部。该接触部沿一方向延伸。该第一散热构件包含多个鳍片,所述多个鳍片近似平行于该方向。该第二散热构件与该第一散热构件连接形成一容置空间。该接触部容置于该容置空间中并同时与该第一散热构件及该第二散热构件接触。该能量转换构件,例如包含太阳能电池或发光二极管,与该平坦部接触。其中,该第一散热构件沿该方向包含一第一半凹槽,该第二散热构件沿该方向包含一第二半凹槽,该第一半凹槽及该第二半凹槽形成该容置空间。 该能量转换构件于运行中产生的热将可经由与其接触的该平坦部传导至该热导 管中。该传导进来的热在该热导管中传递,并经由该接触部传导至该第一散热构件及该第 二散热构件。以此,该热即经由该第一散热构件及该第二散热构件散逸出去。其中,该第一 散热构件的该多个鳍片有助于散热,提升该第一散热构件的散热效率。 此外,该第二散热构件包含一电路容置空间,可用以容置控制该能量转换构件的 一控制模块电路,有利于本专利技术的能量转换装置的模块化。平行该方向设置的该多个鳍片 可减少因该能量转换装置的设置角度而影响散热的情形。 根据另一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能量转换设备包含一框架及多个能量转换装置。 于此具体实施例中,该框架包含一面板,该面板包含多个通孔。该多个能量转换装置对应该 多个通孔设置于该框架上。该能量转换设备进一步包含控制模块电路,设置于该框架上并 与所述多个能量转换装置电性连接。该能量转换设备通过框架衔接、固定多个能量转换装 置,并得以单一控制模块电路同步控制,以发挥群集的效益;进一步地,适当地同时配置不 同能量转换模式的能量转换装置,可形成自给自足的充电/发光系统。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该能量转换装置具有组合式的散热结构有利于热导 管的组装,并进一步降低接触热阻、提升导热率。 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专利技术详述及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能量转换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能量转换装置1的剖面图。图3A为第一散热构件的示意图。图3B为第二散热构件的管状本体的示意图。图4A为光学调制构件经由一螺纹结构以旋转固定于载台的结构示意图。图4B为光学调制构件经由一卡勾结构以卡持载台的结构示意图。图4C为光学调制构件的卡勾与载台的卡槽衔接的示意图。图5为载台经由一螺纹结构以旋转固定于热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A为能量转换装置的能量转换构件及载台的俯视图。图6B为能量转换构件、载台及部分热导管沿图6A中线Z-Z的剖面图。图7为根据一具体实施例的能量转换构件、载台及部分热导管的剖面图。图8为根据另一具体实施例的能量转换构件、载台及部分热导管的剖面图。图9为根据另一具体实施例的能量转换构件、载台及部分热导管的剖面图。图10为根据另一具体实施例的能量转换构件、载台及部分热导管的剖面图,图11为根据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能量转换装置的示意图。图12A为第一散热构件的示意图。图12B为第二散热构件的示意图。图13A为根据第三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能量转换设备的示意图。 图13B为能量转换设备的局部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5 :能量转换设备 14 :第二散热构件18 :能量转换构件 22 :光学调制构件24a、24b :连接器1、3 :能』 12 :第一散热构件 16 :热导管 20:载台24:控制模块电路26 :连接器26a :电线32 :电线52 :框架54 :面板56 :控制模块电路58 :电线60 :固定部122 :板状本体122a :通孔122b :第一半凹槽122c :半通道124 :鳍片142 :管状本体142':板状本体142a :突出部142b :第二半凹槽142c :螺孔142d :半通道144 :前盖146 :后盖148 :鳍片162 :接触部164 :平坦部166 :外螺纹182 :能量转换半导体结构184 :基板184a :底面186、186':基座186a :第一凹陷部186b :第二凹陷部186c :外电极186d :通孔186e :底面186f :凹陷188 :封装材料190 :透镜192 :金属线202 :通孔204 :外螺纹206 :卡槽222 :环状本体224 :透镜结构226 :固定环228 :内螺纹230 :卡勾L1、L2 :电线S1、S2 :容置空间X、Y :方向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根据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能量转换装置1的示意图。 图2为能量转换装置1的剖面图,其中剖面对称贯穿整个能量转换装置1,图2的视角如图 1所示的方向X,并且为简化视图,控制模块电路24及连接器26均未予剖面,此外能量转换 构件18的剖面亦已经过简化。 根据该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能量转换装置1包含第一散热构件12、第 二散热构件14、热导管16 (Heat pipe)、能量转换构件18、载台20、光学调制构件22、控制模 块电路24及连接器26。第一散热构件12包含板状本体122及自板状本体122延伸的鳍片 124。第二散热构件14包含管状本体142、前盖144及后盖146。前盖144及后盖146分别 衔接管状本体142的两开口端,以形成一容置空间S2。此容置空间S2用以容置控制模块电 路24及部分的连接器26,其中控制模块电路24设置于管状本体142的突出部142a(此可 参阅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包含:一热导管,包含一接触部及一平坦部,其中该接触部沿一方向延伸;一第一散热构件,包含多个第一鳍片,其中所述多个第一鳍片近似平行于该方向;一第二散热构件,与该第一散热构件连接形成一容置空间,该接触部容置于该容置空间中并同时与该第一散热构件及该第二散热构件接触;以及一能量转换构件,与该平坦部接触;其中该第一散热构件沿该方向包含一第一半凹槽,该第二散热构件沿该方向包含一第二半凹槽,该第一半凹槽及该第二半凹槽形成该容置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振贤林俊仁
申请(专利权)人:新灯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BN[文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