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及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4690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6: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及摩托车,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包括:缓冲架,缓冲架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后减震器,后减震器的第一端与车架本体转动连接,后减震器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部转动连接;连接组件,连接组件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连接组件的第二端与车架本体转动连接。通过缓冲架和连接组件的设置与后减震器形成连杆机构,在行驶至路况较差的路段时,后减震器受到的力将通过缓冲架传递至连接组件进一步传递至车架本体上,以起到较好的缓冲效果,提高整车骑行时的舒适性。提高整车骑行时的舒适性。提高整车骑行时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及摩托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摩托车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的摩托车。

技术介绍

[0002]摩托车的车架是摩托车的主体部件,承载发动机、车轮、悬挂部件等。随着产业的发展,人们对摩托车的骑行舒适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车架的减震装置的结构形式以及悬挂部件的布置与骑行舒适性密切相关。
[0003]现有的车架的后减震器的两端直接与车架和平叉连接,人坐在车架上下压车架,后减震器受力后直接将力传递分散至车架和平叉上。此种方式下,后减震器与车架以及平叉之间为硬连接,仅仅依靠后减震器的弹性部件减震,对后减震器的调校要求较高,后减震器的受力直接传递于车架上,导致整车的骑行舒适性较低。
[0004]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骑行舒适性较高的车架,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该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通过缓冲架和连接组件的设置与后减震器形成连杆机构,在行驶至路况较差的路段时,后减震器受到的力将通过缓冲架传递至连接组件进一步传递至车架本体上,以起到较好的缓冲效果,提高整车骑行时的舒适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的摩托车。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包括:
[0008]缓冲架,所述缓冲架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0009]后减震器,所述后减震器的第一端与车架本体转动连接,所述后减震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转动连接;
[0010]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连接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车架本体转动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缓冲架的底部设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用于与平叉转动连接。
[0012]优选的,还包括主梁管以及设于所述主梁管下侧的主管件,所述主梁管的首端连接于所述车架主体上,所述主梁管的尾端与所述主管件连接,所述主梁管、所述车架主体、所述主管件共同形成放置区,所述放置区用于放置发动机。
[0013]优选的,所述主管件包括第一主管和第二主管,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二主管上均设有用于悬挂安装所述发动机的第一悬挂部,所述第一悬挂部为锻钢件。
[0014]优选的,所述车架主体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主梁大板,两个所述主梁大板之间连
接有若干个支撑件,其中两个所述支撑件上分别连接有第二悬挂部、第四悬挂部。
[0015]优选的,所述主梁管包括第一主梁管和第二主梁管,所述第一主梁管上和所述第二主梁管上均设置有第三悬挂部,所述第一悬挂部、所述第二悬挂部、所述第三悬挂部、所述第四悬挂部可配合以悬挂安装所述发动机。
[0016]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摇架,所述摇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摇架的第二端与所述主梁大板转动连接。
[0017]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摇架支架,所述摇架支架的第一端与所述主梁大板连接,所述摇架支架的第二端与所述摇架的第二端转动连接。
[001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摩托车,包括:
[0019]车架,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
[0020]行走机构,设于所述车架上;
[0021]平叉,所述平叉的一侧与所述行走机构连接,所述平叉的另一侧与所述车架本体连接。
[002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包括连接组件、缓冲架、后减震器,缓冲架的两侧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后减震器的第一端与车架本体转动连接,后减震器的第二端与缓冲架的第二连接部转动连接;连接组件的第一端与缓冲架的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连接组件的第二端与车架本体连接,即后减震器、缓冲架、连接组件依次转动连接,通过缓冲架和连接组件的设置与后减震器形成连杆机构;在行驶至路况较差的路段时,后减震器受到的力将通过缓冲架传递至连接组件进一步传递至车架本体上,以起到较好的缓冲效果,提高整车骑行时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的侧视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的正视图;
[0027]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的上视图。
[0028]图1

图4中,附图标记包括:
[0029]后减震器1、缓冲架2、平叉3、摇架4、摇架支架5、主梁大板6、后减震器支架7、第一主梁管8、第二主梁管9、第一主管10、第二主管11、第一悬挂部12、第二悬挂部13、第三悬挂部14、第四悬挂部15;
[0030]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2、第三连接部23。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在行驶至路况较差的路段时,后减震器1受到的力将通过缓冲架2传递至连接组件进一步传递至车架本体上,以起到较好的缓冲效果,提高该车架的骑行舒适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的摩托车。
[0033]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包括后减震器1、缓冲架2、连接组件以及车架本体,请参考图1,后减震器1的第一端与车架本体转动连接。具体的,后减震器1和车架本体之间设置有后减震器支架7。后减震器支架7的一端固定于车架本体上,后减震器支架7的另一端与后减震器1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后减震器支架7的设置,可提高后减震器1的连接强度,避免后减震器1与车架本体硬性连接,导致车架的骑行舒适性较差的问题。
[0034]缓冲架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其中第二连接部22与后减震器1的第二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接部21与连接组件的第一端转动连接,连接组件的第二端与车架本体转动连接,即后减震器1、缓冲架2、连接组件依次转动连接,以形成车架的减震机构。
[0035]可选的,连接组件可为多根连杆构成的连杆机构或支架,与缓冲架2共同作用以提高减震机构的减震性能,提高车辆骑行的舒适性。
[0036]通过缓冲架2和连接组件的设置,二者与后减震器1形成连杆机构;在行驶至路况较差的路段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架(2),所述缓冲架(2)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后减震器(1),所述后减震器(1)的第一端与车架本体转动连接,所述后减震器(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2)转动连接;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1)转动连接,所述连接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车架本体转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架(2)的底部设有第三连接部(23),所述第三连接部(23)用于与平叉(3)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梁管以及设于所述主梁管下侧的主管件,所述主梁管的首端连接于所述车架主体上,所述主梁管的尾端与所述主管件连接,所述主梁管、所述车架主体、所述主管件共同形成放置区,所述放置区用于放置发动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件包括第一主管(10)和第二主管(11),所述第一主管(10)和所述第二主管(11)上均设有用于悬挂安装所述发动机的第一悬挂部(12),所述第一悬挂部(12)为锻钢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减震机构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主体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简挥洋甘唯平刘权阙宇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宗申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