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车辆车头塑型施工的工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52889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5: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车头塑型施工的工艺方法,包括S1、车头前端开闭器区域的塑型;S2、车体双侧流线区域的塑型;S3、车体圆弧和平面与曲面圆弧链接区域的塑型。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解决车头棱线与前开闭位置棱线存在明显错位,并能有效控制车体双侧流线与车体平面链接及焊缝区域过度时焊缝与凹坑冲突和车体双侧流线型材存在较大的高低差缺陷,解决车头圆弧和平面与曲面圆弧链接区域平整度差问题;确保轨道车辆动车组车头车体塑型统一,从而更好地适应轨道客车车体楞线及流线拱形区域表面轮廓变化,进而使腻子的刮涂层圆润光滑;提高了生产效率,杜绝涂层施工后进行尺寸调修,有效的保证生产周期;降低了劳动强度,使整个动车组车头塑型简化易操作。车头塑型简化易操作。车头塑型简化易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车辆车头塑型施工的工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客车流线型车头塑型施工表面涂层涂装
,尤其涉及一种轨道客车流线型车头塑型的施工的工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轨道车辆动车组车头流线型车体包括车体楞线、车体两侧圆弧、车体双侧流线以及平面与曲面圆弧链接区域。车体双侧流线与车体平面链接及焊缝区域过度时,焊缝与凹坑冲突,车体双侧流线型材存在较大的高低差(双侧流线高度为10mm,焊缝凹度为4mm),且双侧流线走向与车体焊缝焊接位置形成Z型交叉,由于双侧流线与焊缝交叉较长、焊缝数量集中、焊接时的热输入较大、温度分布不均,薄厚板冷却散热不均匀,导致焊后易造成较大型材的凹陷(双侧流线与焊缝交叉凹陷12mm,最大凹陷深度可达15mm)与Z型交叉位置形成高低差对冲,车体两侧圆弧骨架间较大凹坑、车头棱线与前开闭位置棱线存在明显的错位、高度差或衔接不上的问题,致使其刮涂的腻子也无法形成均匀涂层表面,使车体双侧流线结构尺寸无法保证,形成影响车头整体流线,使车辆车体双侧流线型材涂装后达不到流线流畅和塑型完美自然,不能满足整体视觉感官自然。双侧流线塑型尺寸不能保证一致,影响轨道客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的空气动力学要求,且降低了产品质量。综上,现有的刮涂方法不能很好地满足轨道客车车体表面对楞线及流线拱形区域的高精度质量要求。
[0003]因此,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需研发一种一种轨道客车流线型车头塑型的施工的工艺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车头塑型施工的工艺方法,以通过该工艺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动车组车头流线型车体双侧流线与车体平面链接及焊缝区域过度时,焊缝与凹坑冲突,车体双侧流线型材存在较大的高低差,车头棱线与前开闭位置棱线存在明显错位,无法进行车头塑型施工,且该施工工艺方法适用于多项轨道车辆动车组车头流线型车体塑型施工。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轨道车辆车头塑型施工的工艺方法,该工艺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车头前端开闭器区域的塑型,通过车头前端三维定点测量记录数值,并按照尺寸数值制造铝制模具,对其模具与车头的基准圆点,将两者紧密贴合,并按照模具形状对车头前端刮涂腻子以进行车头前端开闭器区域的塑型施工;
[0008]S2、车体双侧流线区域的塑型,测量车体塑型尺寸,沿车体双侧正反弧与车体平面链接及焊缝区域刮涂腻子以进行车体双侧流线区域的塑型施工;
[0009]S3、车体圆弧和平面与曲面圆弧链接区域的塑型,使用铝制刮刀用纤维腻子将大凹坑处填平。
[0010]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11]S101、根据车体结构,通过车头前端三维定点测量记录数值,利用三维模型截取车体前端与开闭器的断面图形,且该断面为长条状半圆形,并按照尺寸数值制作铝制模具;
[0012]S102、铝制模具制造后,对齐模具与车头的基准圆点,将两者紧密贴合,利用两个车辆开闭器的安装螺丝孔作为样板的定位安装点,铝制模具固定在车辆前端区域的样板上具有一个横向棱与车体前端槽对齐,车辆棱线及弧形集中在前端两侧区域,并按照模具的形状对车头前端进行刮涂腻子以实现车头前端开闭器区域的塑型施工;
[0013]S103、腻子刮涂后参照三维模型,直视样本模型与前端位置查看腻子层是否超过工艺厚度要求,车辆棱线位置是否偏移,通过制作车头开闭棱线三维模型,保证车头前端尺寸和塑型统一。
[0014]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01中,铝制模具的制作是利用激光切割技术、并结合车体前端与开闭器的断面图形在厚度为5mm的铝板上切割出形状,并对铝制模具表面进行打磨和喷涂面漆。
[0015]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16]S201、测量车体双侧流线塑型尺寸,沿车体双侧正反弧与车体平面链接及焊缝区域刮涂腻子造型施工,并进行划线和防护胶带的粘贴;
[0017]S202、车体双侧流线上侧的塑型,使用80#砂纸手工打磨胶带外侧待刮涂腻子区域,用软质刮刀沿胶带对双侧流线上侧正反弧造型与车体过渡刮涂;
[0018]S203、腻子干燥后,撤除胶带继续刮涂腻子,沿双侧流线下侧正反弧造型与车体填补腻子过渡,腻子刮涂完璧后使得双侧流线下侧与上侧紧密结合;
[0019]S204、双侧流线塑型完毕后进行涂层打磨。
[0020]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01中,胶带防护层数为20层,且厚度为10mm。
[0021]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04中,涂层的打磨先用打磨机沿车体圆弧区域打磨,双侧流线塑型处用打磨机打磨后用手工再精细打磨造型。
[0022]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23]S301、填补凹坑,在施工前,对车体的凹陷部位进行确认,刮涂钱用80#砂纸手工打磨刮涂部位,使用1m铝制刮刀和纤维腻子将大型凹坑处填平,并根据凹陷深度确定填平次数;
[0024]S302、使用软质双层圆弧曲面腻子刮刀,对刮涂完纤维腻子圆弧部位进行精修刮涂,填补圆弧部位的缺陷;
[0025]S303、仪器测量,每次腻子干燥后,使用测厚仪测量涂层的厚度,将腻子涂层控制在工艺尺寸范围内;
[0026]S304、涂层打磨,先用打磨机沿车体后部区域向四周打磨,且打磨机与车体保持平行;
[0027]S305、水平尺检验,用水平尺检验涂层,高点区域打磨平整,凹陷区域继续修复腻子,打磨完毕后用测厚仪测量涂层厚度,每侧10个测量点,并做好记录;
[0028]S306、喷涂中涂后用240号圆形砂纸细致打磨,并局部修复边缘缺陷。
[0029]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02中,以缺陷点位中心点按照由上至下的顺序进行刮涂。
[003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车头塑型施工的工艺方法,具有
以下有益效果:
[0031]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方法可以解决车头棱线与前开闭位置棱线存在明显错位,无法进行车头塑型施工,并能有效控制车体双侧流线与车体平面链接及焊缝区域过度时,焊缝与凹坑冲突,车体双侧流线型材存在较大的高低差缺陷,解决车头圆弧和平面与曲面圆弧链接区域平整度差问题;保证产品质量,确保轨道车辆动车组车头车体塑型统一,从而更好地适应轨道客车车体楞线及流线拱形区域表面轮廓变化,进而使腻子的刮涂层圆润光滑;提高了生产效率,杜绝涂层施工后进行尺寸调修,有效的保证生产周期;降低了劳动强度,使整个动车组车头塑型简化易操作。
附图说明
[00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3]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轨道车辆车头塑型施工的工艺方法的车头前端开闭器区域施工示意图;
[003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车辆车头塑型施工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工艺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S1、车头前端开闭器区域(101)的塑型,通过车头前端三维定点测量记录数值,并按照尺寸数值制造铝制模具(2),对其模具与车头的基准圆点,将两者紧密贴合,并按照模具形状对车头前端刮涂腻子以进行车头前端开闭器区域(101)的塑型施工;S2、车体双侧流线区域(102)的塑型,测量车体塑型尺寸,沿车体双侧正反弧与车体平面链接及焊缝区域刮涂腻子以进行车体双侧流线区域(102)的塑型施工;S3、车体圆弧和平面与曲面圆弧链接区域(103)的塑型,使用铝制刮刀用纤维腻子将大凹坑处填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车头塑型施工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01、根据车体结构,通过车头前端三维定点测量记录数值,利用三维模型截取车体前端与开闭器的断面图形,且该断面为长条状半圆形,并按照尺寸数值制作铝制模具(2);S102、铝制模具(2)制造后,对齐模具与车头的基准圆点,将两者紧密贴合,利用两个车辆开闭器的安装螺丝孔作为样板的定位安装点,铝制模具(2)固定在车辆前端区域的样板上具有一个横向棱与车体前端槽对齐,车辆棱线及弧形集中在前端两侧区域,并按照模具的形状对车头前端进行刮涂腻子以实现车头前端开闭器区域(101)的塑型施工;S103、腻子刮涂后参照三维模型,直视样本模型与前端位置查看腻子层是否超过工艺厚度要求,车辆棱线位置是否偏移,通过制作车头开闭棱线三维模型,保证车头前端尺寸和塑型统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车头塑型施工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1中,铝制模具(2)的制作是利用激光切割技术、并结合车体前端与开闭器的断面图形在厚度为5mm的铝板上切割出形状,并对铝制模具(2)表面进行打磨和喷涂面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车头塑型施工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2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宏周君王大勇赵轩白岩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