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车辆通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5113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通风装置。所述轨道车辆通风装置包括进风口、风道系统、风机、散流器和排风口,所述进风口设置在客室中的相对两侧墙的上端,所述排风口设置在客室中的相对两侧墙的下端,所述风道系统与所述进风口相连,所述风机位于风道系统的中部,所述风机的底部设置所述散流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优化通风装置结构,将进风口设置在客室的侧墙上,有效增大进风口的尺寸,从而增大进入客室内的新风量,对没有采暖和制冷的车辆,新风量越大,客室内部舒适性越高。客室内部舒适性越高。客室内部舒适性越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车辆通风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城轨空调与通风
,尤其涉及一种轨道车辆通风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轨道车辆中,一般要求在客室内设置通风装置,特别是在没有采暖和制冷要求的车辆,为提高客室内部的舒适性,通风装置更不可缺少。
[0003]目前,对于没有制冷和采暖要求的车辆,在客室内部设置风机,将风机的出口对着乘客,吹风感强,但舒适性差。且风机一般都设置在客室内部的天花板上,噪声直接传入客室,降低乘客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客室舒适性的轨道车辆通风装置。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轨道车辆通风装置包括进风口、风道系统、风机、散流器和排风口,所述进风口设置在客室中的相对两侧墙的上端,所述排风口设置在客室中的相对两侧墙的下端,所述风道系统与所述进风口相连,所述风机位于风道系统的中部,所述风机的底部设置所述散流器。
[0006]上述方案中,优化通风装置结构,将进风口设置在客室的侧墙上,有效增大进风口的尺寸,从而增大进入客室内的新风量,对没有采暖和制冷的车辆,新风量越大,客室内部舒适性越高。
[0007]优选的,所述风道系统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位于客室内顶的中间,所述第二风道的两端分别通过一所述第一风道与对应的进风口连接,所述风机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内。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在客室长度方向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导流板向所述风机的方向倾斜设置。
[0009]优选的,所述第二风道内设有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自所述进风口向所述风机弯折延伸。
[0010]优选的,所述风机在所述第二风道内设有多个,每两个所述风机之间设置一降噪装置。
[0011]优选的,所述轨道车辆通风装置还包括面板和翅片,所述翅片在所述进风口内并沿进风口的长度方向排布设置有多个,所述面板在远离客室的一侧沿所述进风口围合;所述面板和翅片在排风口内布设的结构与在进风口内布设的结构相同。
[0012]优选的,所述面板的下端设有多个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位于翅片的下方;多个所述翅片远离面板的一侧设有挡水盘,所述挡水盘自所述翅片的底部向上延伸。
[0013]优选的,所述翅片形成进风口或排风口的厚度延伸方向上设有多个折角;多个所述翅片相互平行设置。
[0014]优选的,所述风机包括蜗壳和转动设于所述蜗壳内的叶片,所述蜗壳的顶部设有
与进风口相通的入风口,所述蜗壳的底部为喇叭口,所述散流器设于所述喇叭口处。
[0015]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一、增大进入客室内的新风量,从而解决了没有采暖和制冷车辆内舒适性差的问题;
[0017]二、在风道内设置导流板和降噪装置,有效减少风机之间相互抢风而导致的气流扰动和压力损失,有效降低噪声3dB(A);
[0018]三、采用喇叭口型的蜗壳,可以有效增加风机入风口的面积,减少叶片尾端的涡流噪声和气流噪声2dB(A);
[0019]四、进风口和排风口采用具有多个折角的翅片结构,并相互平行,合理设置翅片间距,对风形成有效导流;
[0020]五、进风口和排风口在靠近客室内侧设置挡水盘,使雨水自位于客室外侧的排水孔排出,避免雨水流入客室内。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轨道车辆通风装置安装在客室内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轨道车辆通风装置安装在单节车厢内的俯视客室顶部的示意图;
[0023]图3为面板和翅片在进风口内的设置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沿图3的A

A剖视示意图;
[0025]图5为沿图3的B

B剖视示意图;
[0026]图6为风机和散流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中:1、进风口;2、风道系统;3、风机;4、散流器;5、排风口;6、翅片;7、挡水盘;8、排水孔;9、第一导流板;10、降噪装置;11、第二导流板;12、蜗壳;13、叶片;14、面板;15、入风口;16、侧墙;17、喇叭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002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通风装置包括进风口1、风道系统2、风机3、散流器4、排风口5、翅片6、挡水盘7、排水孔8、第一导流板9、降噪装置10、第二导流板11、面板14。
[0030]所述进风口1设置在客室中的相对两侧墙16的上端,所述排风口5设置在客室中的相对两侧墙16的下端,所述风道系统2将两端的所述进风口1相连,所述风机3位于风道系统2的中部,所述风机3的底部设置所述散流器4。
[0031]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系统2包括第一风道21和第二风道22,所述第二风道22位于客室内顶的中间,所述第二风道22的两端分别通过一所述第一风道21与对应的进风口1连接,所述风机3设于所述第二风道22内。
[0032]如图2所示,在单节车厢客室内,进风口1依据车厢长度设置有三对,其中,位于车厢两端的第二风道22中均设置有两个风机3(C和D),C风机3正对该位置处的一对进风口1设置,两端的D风机3朝相互远离的方向设置。该位置的所述第一导流板9设置在第一风道21和第二风道22的连接处,所述第一导流板9朝向所述D风机3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导流板11设有所述第二风道22内,所述第二导流板11自所述进风口1向所述风机3弯折延伸。
[0033]位于车厢中部的第二风道22中设置有三个风机3(C、D1、D2),C风机3正对该位置处的一对进风口1设置,D1和D2分设在C风机3的两侧。该位置的所述第一导流板9设置在第一风道21和第二风道22的转角处,所述第一导流板9朝向所述D1风机3和D2风机3均有设置,并向所述D1风机3和D2风机倾斜。同样,在中部的第二风道22内设有朝两侧弯折延伸的第二导流板11。
[0034]在C风机3和D风机3之间、C风机3和D1风机3之间、C风机3和D2风机3之间设置降噪装置10(如降噪海绵等)。所述第一导流板9和第二导流板11在客室的同一个长度位置上设置两个,该两个在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以形成风道。所述降噪装置10部分位于宽度方向的两个第二导流板11内部。通过导流板能优化气流,减少气流扰动和压力损失,通过降噪装置10能降低噪声。
[0035]如图3

图5所示,所述面板14在远离客室的一侧沿进风口1围合所述翅片6在所述进风口1内并沿所述进风口1的长度方向排布设置有多个,如图4所示,所述进风口1的厚度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车辆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口(1)、风道系统(2)、风机(3)、散流器(4)和排风口(5),所述进风口(1)设置在客室中的相对两侧墙的上端,所述排风口(5)设置在客室中的相对两侧墙的下端,所述风道系统(2)与所述进风口(1)相连,所述风机(3)位于风道系统(2)的中部,所述风机(3)的底部设置所述散流器(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系统(2)包括第一风道(21)和第二风道(22),所述第二风道(22)位于客室内顶的中间,所述第二风道(22)的两端分别通过一所述第一风道(21)与对应的进风口(1)连接,所述风机(3)设于所述第二风道(22)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21)和第二风道(22)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导流板(9),所述第一导流板(9)在客室长度方向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导流板(9)向所述风机(3)的方向倾斜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22)内设有第二导流板(11),所述第二导流板(11)自所述进风口(1)向所述风机(3)弯折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3)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天智丁前庄易柯刘智远赵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