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2094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基座及设于该基座上的多数间隔排列的散热鳍片,相邻散热鳍片间形成两端开口的气流通道,每一散热鳍片上设有若干连通相邻气流通道的开孔,该开孔边缘延伸有翘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散热装置使流经气流通道的气流在翘片的导引作用下通过开孔在各气流通道间流通,从而使气流充分接触散热鳍片进行热交换,提升该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冷却电子元件的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产业不断发展,电子元件(如中央处理器)的运行速度和整体性能不断提升,其发热量随之增加,另一方面,电子元件的集成度日益深化,体积越来越小,故其发热问题也就更加突出,然而,电子元件须在一定的工作温度范围工作,若超出该工作温度范围,其运行性能将受到严重影响,故其产生的热量需及时的散发出去,以确保其正常运行。为此,业界常在该电子元件上安装一散热装置以散发其产生的热量。通常,该散热装置包括一散热器,该散热器包括一基板及若干平板散热鳍片,该若干散热鳍片以一定间距平行设置于该基板上,从而,两相邻散热鳍片间形成一气流通道,为加强气流在散热鳍片间的气流通道的流动,促进气流与散热鳍片之间的热交换,该散热装置还常包括一风扇,该风扇对应气流通道方向置于在该散热器的一侧或顶部。由于流体的性质,气流通常在与散热鳍片接触的界面上形成一滞流层,该滞流层阻碍气流与散热鳍片充分接触,另外,该散热鳍片为平板形,其形成的气流通道为直线形,则在该气流通道滞流层外的区域,气流在流动方向上受到的阻力较小,从而该气流在没有与散热鳍片充分接触进行热交换的情况下流出气流通道,从而散热装置的散热鳍片利用率不高,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予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散热装置包括一基座及设于该基座上的多数间隔排列的散热鳍片,相邻散热鳍片间形成两端开口的气流通道,每一散热鳍片上设有若干连通相邻气流通道的开孔,该开孔边缘延伸有翘片。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实施例散热装置的散热鳍片设有开孔和翘片,该开孔连通各气流通道,该翘片对流向气流通道的气流起导引作用,使气流气流环绕散热鳍片流通,从而使气流充分接触散热鳍片,且避免气流在未与散热鳍片进行热交换的情况下就流出气流通道,进而使气流与散热鳍片间的热交换较为充分,提升该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进一步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散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图1中散热鳍片的示意图。图3是图1中部分散热鳍片沿III-III线的剖视平面图。图4是图1的立体组合图。图5是本技术散热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该散热装置用来安装在电路板(图未示)上以对其上安装的中央处理器(图未示)等发热电子元件上进行散热。该散热装置包括一基座10、一底板20、若干散热鳍片30、二侧板40、二热管50及一顶片60。上述基座10大致呈方形,其为具有高传热系数的铜等金属板体,其上表面于其近中心位置开设二结合热管50的凹槽110。上述底板20大致呈方形,设于上述基座10上,其具有一接触基座10的平板部210,该平板部210的一相对两侧稍向上延伸,形成一稍高出平板部210的延伸部220,该延伸部220边缘对应凹槽110位置处分别开设二切口230。上述若干散热鳍片30以一定间距平行层叠置于该底板20的平板部210上方二延伸部220间,最底层散热鳍片30与底板20的平板部210有一定间距。每一散热鳍片30大致呈方形,其具有一本体310,该本体310一相对两侧缘分别同向弯折延伸一折边320,该折边320抵顶相邻散热鳍片30的本体310,相邻散热鳍片30间形成一气流通道,该若干散热鳍片30的折边320形成一接触面,每一散热鳍片30的本体310上相对两部分于平行另一相对两侧的方向相对设有若干百叶窗式结构,每一部分的百叶窗式结构相同,该百叶窗式结构包括一纵长开孔330及一翘片340,该翘片340从该开孔330的一侧且与开孔330成锐角突伸出该本体310,即该翘片340向开孔330方向倾斜,该两部分的翘片340呈对称设置,位于本体310的同侧。上述二侧板40均大致呈方形,分别置于上述底板20的延伸部220上,将上述层叠的散热鳍片30的夹置其间,每一侧板40的内侧面接触上述散热鳍片30的折边320,该内侧面于对应底板20的切口230处开设二结合热管50的沟槽410,该二沟槽410在该侧板40上的大致呈倒“八”字形分布。上述每一热管50大致呈“U”形,其包括一水平蒸发部510及由该蒸发部510两端垂直向上延伸的二平行冷凝部520,该蒸发部510与冷凝部520连接处略呈弧形,该蒸发部510结合至基座10的凹槽110内,冷凝部520通过底板20的切口230突伸出底板20而结合至侧板40的沟槽410内。上述顶片60罩设上述散热鳍片30上方,该顶片60一相对两侧相对弯折延伸有边部610,该边部610抵顶最顶层散热鳍片30。从而,上述底板20、侧板40及顶片60将上述散热鳍片30围置其中,而使散热装置的相对两侧开口,其中一侧安装一风扇(图未示),向该散热鳍片30提供强对流气流。该散热装置由基座10吸收中央处理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再由热管50传至侧板40,进而传至散热鳍片30,风扇提供的强对流气流在散热鳍片30间的气流通道内流动,与散热鳍片30进行热交换,继而散发于散热装置之外的空间。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散热鳍片设有百叶窗式结构,该百叶窗式结构的开孔330连通散热鳍片30间的各气流通道,当风扇提供的强对流气流流向气流流道时,该百叶窗式结构的翘片340对其流向起导引作用,使气流由该气流通道流向相邻气流通道,从而使气流环绕散热鳍片30流通,这样,一方面破坏散热鳍片30表面的气流滞流层,使低温气流充分接触散热鳍片30,另一方面避免气流在未与散热鳍片30进行热交换的情况下就流出气流通道,从而,使气流与散热鳍片30之间的热交换较为充分,进而提高散热鳍片30及风扇的利用率,使该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得以提升。另外,本实施例中采用热管50传递热量,提高散热装置的传热速度,且该散热装置在散热鳍片30两侧设置二侧板40,热管50的冷凝部520设置于该侧板40上,从而由该热管50传递至该侧板40的热量从散热鳍片30两侧传至其上,传热较为迅速。请参阅图5,该图揭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散热鳍片30平行并排等间距设置于一平板形底板20’上,每一散热鳍片30的底缘结合至该底板20’上,该散热鳍片30的顶缘设一顶板40’,二热管50’均大致呈“C”形,每一热管50’包括一蒸发部及与该蒸发部平行的冷凝部及连接该蒸发部和冷凝部的中间部,该蒸发部结合至基座10的凹槽110内,该冷凝部结合至顶板40’底面所设的二平行沟槽内,散热鳍片30两侧设置二侧片60’,该二侧片60’的顶部和底部分别结合至顶板40’和底板20’。该底板20’、顶板40’及二侧片60’将该散热鳍片30围置其中。上述实施例中,基座与底板可合为一体,热管的蒸发部可设为扁平状。上述实施例中,热管的冷凝部可直接结合至散热鳍片上;在散热鳍片的折边所形成的接触面能封闭气流通道的情况下,散热鳍片两侧的侧板或顶缘的顶板也可省去。上述实施例中,散热鳍片百叶窗式结构的翘片可均从开孔的同侧突伸出本体,该百叶窗式结构也可均匀分布于散热鳍片本体上。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基座及设于该基座上的多数间隔排列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相邻散热鳍片间形成两端开口的气流通道,每一散热鳍片上设有若干连通相邻气流通道的开孔,该开孔边缘延伸有翘片。2.如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基座及设于该基座上的多数间隔排列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相邻散热鳍片间形成两端开口的气流通道,每一散热鳍片上设有若干连通相邻气流通道的开孔,该开孔边缘延伸有翘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万林李涛钟勇
申请(专利权)人: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