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曾国辉专利>正文

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0081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壳体,装在所述壳体中的叉流换热芯和风道构件,所述叉流换热芯与所述壳体通过风道构件形成面向设备内部的内循环风道,和面向设备外部的外循环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叉流换热芯至少为两个,每个所述叉流换热芯对应一个独立的所述外循环风道和一个独立的所述内循环风道。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采用了两个及以上的所述叉流换热芯且每个所述叉流换热芯都对应一个独立的所述内循环风道和一个独立的所述外循环风道,即使用于大功率的换热,也不会因所述叉流换热芯堆叠层数的过度增加导致换热效率降低,同时采用轴流风扇,实现与电子设备内部进行均匀高效气流交换的要求。具有高效率、低成本且可靠性高的优点。(*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尤其涉及一种大换热能力的气一气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由于气-气热交换器的可靠性高,而在国外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引起国内电子设备厂商的日益关注。现有的大换热能力气-气热交换器的典型结构一般采用逆流芯离心风机热交换器,如图1所示是逆流芯离心风机热交换器的结构及进出风方式示意图。逆流芯离心风机热交换器存在如下问题1、很多情况下电子设备(如通讯设备)要求热交换器采用直流供电,以便遇到市电停电时,热交换器可与电子设备一起利用后备直流电源(例如蓄电池)实现不间断的工作,但是国内目前尚无稳定供货的直流供电离心风机,2,而采购国外进口的离心风机价格又太昂贵,3,逆流热交换芯的使用方式决定了它必须完全做到密封,而且由于它在高度方向的尺寸特别大,刚度不易保证,变形难以控制,因此逆流热交换芯成熟制造技术国内商不具备,必须依赖进口。采用叉流芯直流风机虽然具有诸多优点但只适合换热能力不大(0~130W/K)的情况,如ZL 200520053860.8所述的产品,随着不断更新换代的电子设备内部发热量的急剧增加,对大换热能力热交换器的需求越来越急迫。另一方面,ZL 200520053860.8所述的专利是采用叉流(即内外气流在芯体里的流向是相互垂直交叉的)热交换芯,但若要使其达到高换热能力,必须增加芯体高度导致叉流换热芯堆叠层数的过度增加,同时,由于高度的增加,会使得叉流热交换芯的效率降低,即靠近风道的部分热交换效率会比较大但靠近上方的部分热交换效率会降低,同时还会使得内循环风道变得狭长,风阻变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热交换器,采用轴流风机和叉流换热芯即可解决与电子设备内部进行均匀、高效气流交换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壳体,装在所述壳体中的叉流换热芯和风道构件,所述叉流换热芯与所述壳体通过风道构件形成面向设备内部的内循环风道,和面向设备外部的外循环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叉流换热芯至少为两个,每个所述叉流换热芯对应一个独立的所述外循环风道和一个独立的所述内循环风道。在本技术所述的热交换器中,所述换热芯对应的外循环进风口和与其相邻的换热芯的外循环的出风口不相邻。在本技术所述的热交换器中,所述外循环风道的进出风口所在平面与所述内循环风道进出风口所在平面相邻或相对。在本技术所述的热交换器中,相邻所述外循环风道之间设有隔板。在本技术所述的热交换器中,所述叉流换热芯为两个,包括第一叉流换热芯和第二叉流换热芯。在本技术所述的热交换器中,所述第一叉流换热芯对应第一外循环风道,所述第二叉流换热芯对应第二外循环风道。在本技术所述的热交换器中,所述第一外循环风道的出风口和第二外循环风道的进风口不相邻。在本技术所述的热交换器中,所述第一外循环风道和第二外循环风道之间设有隔板。在本技术所述的热交换器中,还包括设置在风道中的风扇。在本技术所述的热交换器中,所述风扇为轴流风扇。实施本技术的热交换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本技术的热交换器采用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叉流换热芯且每个所述叉流换热芯都对应一个独立的所述内循环风道和一个独立的所述外循环风道,用于大功率的换热只需要增加叉流换热芯的个数即可,不会因叉流换热芯堆叠层数的过度增加导致换热效率降低;同时采用轴流风扇,实现与电子设备内部进行均匀高效气流交换的要求,具有高效率、低成本且可靠性高的优点。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逆流芯离心风机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叉流换热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叉流换热芯的走风方式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热交换器的一种实施方案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叉流换热芯的外循环的出风方向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热交换器的二种实施方案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俯视图; 图8是本技术的热交换器的三种实施方案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叉流换热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是叉流换热芯的走风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的热交换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的热交换器的外循环部分分为两段即第一叉流换热芯101和第二叉流换热芯201,第一叉流换热芯101对应第一外循环风道102,所述第二叉流换热芯201对应第二外循环风道202,第一外循环风道102和第二外循环风道202的风道口相对设置。第一外循环风道102和第二外循环风道202用于与外接进行热交换的。在第一外循环风道102和第二外循环风道202之间设有档板3,这样第一外循环风道102和第二外循环风道202的出风口和进风口可以任意设置在上方或者下方。图5是本实施例的叉流换热芯的外循环的出风方向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热交换器采用叉流换热芯至少为两个,每个所述叉流换热芯对应一个独立的外循环风道和一个独立的内循环风道。如果用于大功率的换热只需要增加叉流热交换芯的个数即可,不会因叉流换热芯堆叠层数的过度增加导致换热效率降低,这样还不会使风道变长。在本实施例中外循环风道的风道口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内循环风道相互平行。外循环风道的进出风口所在平面与所述内循环风道进出风口所在平面相邻或者相对。由于本技术的热交换器采用了两个及以上的所述叉流换热芯且每个所述叉流换热芯都对应一个独立的所述内循环风道和一个独立的所述外循环风道,即使用于大功率的换热,也不会因所述使得叉流换热芯堆叠层数的过度增加导致换热效率降低,同时采用轴流风扇,实现与电子设备内部进行均匀高效气流交换的要求。具有高效率、低成本且可靠性高的优点。如图6所示为本技术的热交换器的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的热交换器的外循环部分分为两段即第一叉流换热芯101和第二叉流换热芯201,第一叉流换热芯101对应第一外循环风道102,所述第二叉流换热芯201对应第二外循环风道202,第一外循环风道102和第二外循环风道202的风道口相对设置。第一外循环风道102和第二外循环风道202用于与外界进行热交换的。与前一实施例不同之处为,第一外循环风道102和第二外循环风道202之间没有设置挡板,其进风口设置在一起为一个。如图7所示为图6的俯视图,图中示出了内循环的风向流动方向。内循环风道分别与每个第一叉流换热芯101和第二叉流换热芯201对应,相互平行。内循环风道和内循环风道中都设有风扇,风扇为轴流风扇。采用轴流风扇,实现与电子设备内部进行均匀高效气流交换的要求。本技术的热交换器的外循环风道的进出风口可以设置在和内循环风道的进出风口的侧面如图4、图6所示。外循环风道的进出风口可以设置在和内循环风道的进出风口的对面如图8、图9所示。没有限制,根据需要设置。以上所述三种实施方案还具有一个特殊的优点即换热芯的外循环通道是竖直的,当外界的水由外循环风口进入所述热交换器后可直接落至所述热交换器底部再由排水机构排出,这样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换热芯本身的防水要求,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本技术还可以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叉流换热芯包括三个,四个或者五个构成,内外循环方式也可根据机箱的需要自由设置。权利要求1.一种热交换器,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壳体,装在所述壳体中的叉流换热芯和风道构件,所述叉流换热芯与所述壳体通过风道构件形成面向设备内部的内循环风道,和面向设备外部的外循环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叉流换热芯至少为两个,每个所述叉流换热芯对应一个独立的所述外循环风道和一个独立的所述内循环风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国辉林东腾郭全海
申请(专利权)人:曾国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