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缓冲隔热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9129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缓冲隔热垫结构。所述复合缓冲隔热垫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离型层、第一背胶层、第一补强层、支撑框架层、第二补强层、第二背胶层和第二离型层;所述支撑框架层内设有隔热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复合缓冲隔热垫结构既可以满足电池在正常运行中的缓冲需要,又可以满足电芯热失控中的隔热需求。满足电芯热失控中的隔热需求。满足电芯热失控中的隔热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缓冲隔热垫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缓冲隔热垫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受国家环保政策的牵引,随着动力电池技术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电池系统的热安全问题,备受人民关注。
[0003]动力电池模组由多个电芯排列组成,当单个电芯发生热失控时,由于剧烈的热化学反应,很容易引起相邻电芯的热失控,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爆炸事故,严重威胁司乘人员生命及财产安全。开发一款用于电芯之间的缓冲隔热垫产品至关重要。
[0004]现有电芯之间产品多为泡棉、橡胶框、隔热层等产品,泡棉耐温及压力保持率差,橡胶框虽具有很好的耐温及压力保持率,但不具备隔热效果;气凝胶毡具备良好隔热性,但其基材基本不具备回弹性且抗剪切能力差。
[0005]本专利技术旨在开发一款复合缓冲隔热垫结构,即具备缓冲功能的隔热垫,既可以满足电池在正常运行中的缓冲需要,又可以满足电芯热失控中的隔热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缓冲隔热垫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在正常运行中的缺乏缓冲以及电芯热失控中的隔热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复合缓冲隔热垫结构,所述复合缓冲隔热垫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离型层、第一背胶层、第一补强层、支撑框架层、第二补强层、第二背胶层和第二离型层;所述支撑框架层内设有隔热层。
[000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隔热层的厚度小于支撑框架层的厚度。
[000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离型层及第二离型层的长宽尺寸大于所述第一背胶层及第二背胶层的长宽尺寸。
[00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离型层及第二离型层的长度尺寸比所述第一背胶层及第二背胶层的长度尺寸大0.5mm~2mm。
[00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离型层及第二离型层的宽度尺寸比所述第一背胶层及第二背胶层的宽度尺寸大0.5mm~2mm。
[00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背胶层及第二背胶层的长宽尺寸与所述第一补强层及第二补强层的长宽尺寸相等。
[00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补强层和第二补强层的长宽尺寸与所述支撑框架层的外框的长宽尺寸相等。
[00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层的长宽尺寸小于所述支撑框架层的内框的长宽尺寸。
[00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层的长度尺寸比所述支撑框架层的内框的长度尺寸小0.1mm~0.5mm。
[00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层的宽度尺寸比所述支撑框架层的内框的宽度尺寸小0.1mm~0.5mm。
[00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离型层的厚度为0.05~0.20mm。
[001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背胶层的厚度为0.03~0.15mm。
[001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补强层的厚度为0.05~0.1mm。
[002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框架层的厚度为1mm~10mm。
[002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层的厚度为0.5~5mm。
[002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补强层的厚度为0.05~0.1mm。
[002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背胶层的厚度为0.03~0.15mm。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离型层的厚度为0.05~0.20mm。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背胶层或第二背胶层分别选自双面胶或AB胶带。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补强层或第二补强层的材质分别选自压敏胶带或热熔胶膜。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压敏胶带选自PET基材或PI基材的压敏胶带;所述热熔胶膜选自PET基材或PI基材的热熔胶膜。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支撑框架层选自硅橡胶框或橡胶条。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支撑框架层的材质选自阻燃硅胶、陶瓷硅胶、阻燃EPDM中的一种。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隔热层为气凝胶纤维毡;所述气凝胶纤维毡是由气凝胶和纤维基材复合而成。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气凝胶为二氧化硅气凝胶和/或氧化铝气凝胶;所述的纤维基材选自预氧丝纤维毡、玻璃纤维毡、陶瓷纤维毡、有机泡棉中的一种。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5]本技术的复合缓冲隔热垫结构是将隔热层置于支撑框架层内,且隔热层中气凝胶厚度尺寸小于支撑框架层厚度尺寸,并通过第一补强层和第二补强层将隔热层与支撑框架层位置固定,可防止隔热层掉粉,满足装配需求,且正常运行中,支撑框架层及补强层起支撑缓冲及剪切作用,又能在热失控发生时,使隔热层高发挥最优的隔热性。本技术的复合缓冲隔热结构既可以满足电池在正常运行中的缓冲需要,又可以满足电芯热失控中的隔热需求。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复合缓冲隔热垫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复合缓冲隔热垫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技术复合缓冲隔热垫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9]图中元件标号:
[0030]1ꢀꢀꢀꢀꢀꢀꢀꢀꢀꢀꢀꢀꢀꢀꢀꢀꢀꢀ
第一离型层
[0031]2ꢀꢀꢀꢀꢀꢀꢀꢀꢀꢀꢀꢀꢀꢀꢀꢀꢀꢀ
第一背胶层
[0032]3ꢀꢀꢀꢀꢀꢀꢀꢀꢀꢀꢀꢀꢀꢀꢀꢀꢀꢀ
第一补强层
[0033]4ꢀꢀꢀꢀꢀꢀꢀꢀꢀꢀꢀꢀꢀꢀꢀꢀꢀꢀ
支撑框架层
[0034]5ꢀꢀꢀꢀꢀꢀꢀꢀꢀꢀꢀꢀꢀꢀꢀꢀꢀꢀ
隔热层
[0035]6ꢀꢀꢀꢀꢀꢀꢀꢀꢀꢀꢀꢀꢀꢀꢀꢀꢀꢀ
第二补强层
[0036]7ꢀꢀꢀꢀꢀꢀꢀꢀꢀꢀꢀꢀꢀꢀꢀꢀꢀꢀ
第二背胶层
[0037]8ꢀꢀꢀꢀꢀꢀꢀꢀꢀꢀꢀꢀꢀꢀꢀꢀꢀꢀ
第二离型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缓冲隔热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缓冲隔热垫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离型层(1)、第一背胶层(2)、第一补强层(3)、支撑框架层(4)、第二补强层(6)、第二背胶层(7)和第二离型层(8);所述支撑框架层(4)内设有隔热层(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缓冲隔热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热层(5)的厚度小于支撑框架层(4)的厚度;和/或,所述第一离型层(1)及第二离型层(8)的长宽尺寸均大于所述第一背胶层(2)及第二背胶层(7)的长宽尺寸;和/或,所述第一背胶层(2)及第二背胶层(7)的长宽尺寸与所述第一补强层(3)及第二补强层(6)的长宽尺寸相等;和/或,所述第一补强层(3)和第二补强层(6)的长宽尺寸与所述支撑框架层(4)的外框的长宽尺寸相等;和/或,所述隔热层(5)的长宽尺寸小于所述支撑框架层(4)的内框的长宽尺寸。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缓冲隔热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型层(1)及第二离型层(8)的长度尺寸比所述第一背胶层(2)及第二背胶层(7)的长度尺寸大0.5mm~2mm;和/或,所述第一离型层(1)及第二离型层(8)的宽度尺寸比所述第一背胶层(2)及第二背胶层(7)的宽度尺寸大0.5mm~2mm;和/或,所述隔热层(5)的长度尺寸比所述支撑框架层(4)的内框的长度尺寸小0.1mm~0.5mm;和/或,所述隔热层(5)的宽度尺寸比所述支撑框架层(4)的内框的宽度尺寸小0.1mm~0.5mm。4.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亚森秦克良刘刚解士禹姜广照刘宏宇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沃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