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电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1905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电设备,属于换电设备技术领域。换电设备可沿预设轨道行走以为换电车辆进行底盘式换电,换电设备包括换电模块、第一行走模块和第二行走模块,换电模块包括框架主体、举升机构和换电平台;第一行走模块连接于换电模块沿换电设备的行走方向的一侧,第一行走模块包括一个旋转连接的第一行走轮组;第二行走模块连接于换电模块沿行走方向的另一侧且与第一行走模块相对,第二行走模块包括两个滑动连接的第二行走轮组;其中,换电模块在第二行走轮组被驱动时能够以第一行走轮组为支点在水平面内旋转以与换电车辆的电池对位,使得换电设备与换电车辆之间的定位更加精确,进而保证换电的精确性,提高换电效率。提高换电效率。提高换电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电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换电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换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换电车辆的电池安装一般分为固定式和可换式,针对可换式的电池一般采用活动安装的方式,电池可以随时取下,以进行更换或充电,在更换或充电完毕后,再安装到车体上。
[0003]在换电站中对换电车辆的电池包进行更换时,需要换电设备相对于换电车辆进行精确定位,才能保证电池包被换电设备顺利地拆卸和安装。而现有的换电设备基本是沿着垂直于换电车辆的行驶方向的轨道行驶,仅能在轨道的延伸方向和垂直于轨道的延伸方向上进行位置调整,如果换电车辆相对于其行驶方向存在一定的角度倾斜,则可能导致换电设备无法相对于换电车辆进行精确定位,从而导致电池包的拆卸和安装无法顺利进行。又由于换电车辆由于其重量和体积较大,很难以精确的姿态被停靠在准确的位置,特别是对于重型卡车,因此,需要通过换电设备进行调整以相对于换电车辆准确定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换电车辆停放不到位而导致的换电设备与换电车辆不对应而难以定位并换电的缺陷,提供一种换电设备。
[0005]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6]一种换电设备,可沿预设轨道行走以为换电车辆进行底盘式换电,所述换电设备包括:
[0007]换电模块,包括框架主体、举升机构和换电平台,所述框架主体包括相围设的两个相对的横梁和两个相对的纵梁,以及平行于所述纵梁并与所述横梁相连的两个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框架主体分隔成中间区以及对称设置在所述中间区两侧的侧部区,所述举升机构连接于所述分隔板,所述举升机构部分位于所述侧部区且部分位于所述中间区,所述换电平台设置在所述中间区并与所述举升机构相连,使得可被所述举升机构举升而相对所述框架主体升降以为所述换电车辆更换电池;
[0008]第一行走模块,连接于所述换电模块沿所述换电设备的行走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行走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旋转连接的第一行走轮组;
[0009]第二行走模块,连接于所述换电模块沿所述行走方向的另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行走模块相对,所述第二行走模块包括至少两个滑动连接的第二行走轮组;
[0010]其中,所述换电模块在所述第二行走轮组被驱动时能够以所述第一行走轮组为支点在水平面内旋转以与所述换电车辆的电池对位。
[0011]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将换电设备模块化设置,便于在换电设备的各个模块上安装所需部件,提高安装效率,缩短各个模块的生产周期,同时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拆卸和修配,增强了换电设备应用的灵活性和广泛性,使得换电设备的适用性更强。在换电模
块两侧分别设置第一行走模块和第二行走模块,采用举升机构驱动换电平台,便于各个机构的独立运行,也保证了换电设备可以从换电车辆的底部进入以对换电车辆进行换电的安全性。同时,换电模块能够以第一行走轮组为支点在水平面内旋转,使得在换电车辆停靠位置存在偏差的情况下,换电设备可以通过转动实现与换电车辆之间的精确定位,进而保证换电的精确性,提高换电效率。
[0012]较佳地,所述第一行走模块还包括一第三行走轮组,所述第一行走轮组和所述第三行走轮组相对设置于所述换电设备平行于所述行走方向的两侧。
[0013]在本方案中,在第一行走模块中设置第三行走轮组,且第一行走轮组和第三行走轮组相对设置,有利于保证换电设备行走的平稳性以及提高换电设备的承载能力。
[0014]较佳地,两个所述第二行走轮组相对设置于所述换电设备平行于所述行走方向的两侧。
[0015]在本方案中,两个第二行走轮组设置于换电设备平行于行走方向的两侧,有利于保证换电设备行走的平稳性以及提高换电设备的承载能力。
[0016]较佳地,两个所述第二行走轮组中的一个设有驱动机构,且设有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第二行走轮组与所述第一行走轮组位于对角;和/或,两个所述第二行走轮组均独立设有驱动机构。
[0017]在本方案中,当两个第二行走轮组中的一个设有驱动机构时,可以通过驱动此第二行走轮组小浮度移动,使得第二行走轮组和第二行走模块相对滑动,进而使得换电设备能够以第一行走轮组为支点在水平面内旋转;当两个第二行走轮组均设置有驱动机构时,能够增大换电设备的旋转动力,增大换电设备的适用范围,同时可以对两个第二行走轮组反向驱动以使得第二行走轮组与第二行走模块滑动而扭转,从而换电设备实现在水平面内旋转。
[0018]较佳地,所述第一行走模块还包括第一行走架,所述第二行走模块还包括第二行走架,所述第一行走架和所述第二行走架相对设置于所述换电模块垂直所述行走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行走轮组和所述第三行走轮组沿所述行走方向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行走架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行走轮组沿所述行走方向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行走架的两侧。
[0019]在本方案中,第一行走架和第二行走架的设置方便行第一行走轮组、第二行走轮组和第三行走轮组的安装;第一行走轮组和第三行走轮组均不需要设置动力部件,二者设置在同一个行走架内,有利于节省出行走架的安装空间以进行其他元件的安装;两个第二行走轮组设置在同一行走架内,方便驱动机构的集中安装。
[0020]较佳地,所述第一行走轮组的上方和下方各自通过第一旋转组件与所述第一行走架相连,所述第一旋转组件包括设置为可承受径向力和轴向力且互相转动连接的固定部和转动部,且所述固定部和所述转动部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行走架相连,另一个与所述第一行走轮组的上方或下方相连。
[0021]在本方案中,通过相互转动连接的固定部和转动部实现第一行走架和第一行走轮组的转动连接,同时由于固定部和转动部可承受径向力和轴向力,从而能够使得转动连接的稳定性更好,进而能够提升第一行走架行走时的平稳性以及换电设备旋转过程的稳定性。
[0022]较佳地,所述第三行走轮组沿所述行走方向的前侧和后侧分别通过第一滑动组件
与所述第一行走架相连,所述第一滑动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滑轨与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第一滑块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行走架相连,另一个与所述第三行走轮组相连,使得所述第三行走轮组可沿与所述行走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相对所述第一行走架滑动;和/或,所述第二行走轮组沿所述行走方向的前侧和后侧分别通过第二滑动组件与所述第二行走架相连,所述第二滑动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二滑轨与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轨与所述第二滑块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二行走架相连,另一个与所述第二行走轮组相连,使得所述第二行走轮组可沿与所述行走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相对所述第二行走架滑动。
[0023]在本方案中,第三行走轮组通过第一滑动组件实现与第一行走架的滑动连接,第二行走轮组通过第二滑动组件实现与第二行走架的滑动连接,为换电模块在旋转时所需的水平面内的位移提供了实现方式;且第一滑轨和第一滑块的配合以及第二滑轨与第二滑块的配合使得滑动更加稳定。
[0024]较佳地,所述第一行走架内还设有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三行走轮组的前侧和后侧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滑动组件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电设备,可沿预设轨道行走以为换电车辆进行底盘式换电,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设备包括:换电模块,包括框架主体、举升机构和换电平台,所述框架主体包括相围设的两个相对的横梁和两个相对的纵梁,以及平行于所述纵梁并与所述横梁相连的两个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框架主体分隔成中间区以及对称设置在所述中间区两侧的侧部区,所述举升机构连接于所述分隔板,所述举升机构部分位于所述侧部区且部分位于所述中间区,所述换电平台设置在所述中间区并与所述举升机构相连,使得可被所述举升机构举升而相对所述框架主体升降以为所述换电车辆更换电池;第一行走模块,连接于所述换电模块沿所述换电设备的行走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行走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旋转连接的第一行走轮组;第二行走模块,连接于所述换电模块沿所述行走方向的另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行走模块相对,所述第二行走模块包括至少两个滑动连接的第二行走轮组;其中,所述换电模块在所述第二行走轮组被驱动时能够以所述第一行走轮组为支点在水平面内旋转以与所述换电车辆的电池对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走模块还包括一第三行走轮组,所述第一行走轮组和所述第三行走轮组相对设置于所述换电设备平行于所述行走方向的两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行走轮组相对设置于所述换电设备平行于所述行走方向的两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行走轮组中的一个设有驱动机构,且设有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第二行走轮组与所述第一行走轮组位于对角;和/或,两个所述第二行走轮组均独立设有驱动机构。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走模块还包括第一行走架,所述第二行走模块还包括第二行走架,所述第一行走架和所述第二行走架相对设置于所述换电模块垂直所述行走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行走轮组和所述第三行走轮组沿所述行走方向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行走架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行走轮组沿所述行走方向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行走架的两侧。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走轮组的上方和下方各自通过第一旋转组件与所述第一行走架相连,所述第一旋转组件包括设置为可承受径向力和轴向力且互相转动连接的固定部和转动部,且所述固定部和所述转动部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行走架相连,另一个与所述第一行走轮组的上方或下方相连。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行走轮组沿所述行走方向的前侧和后侧分别通过第一滑动组件与所述第一行走架相连,所述第一滑动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滑轨与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第一滑块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行走架相连,另一个与所述第三行走轮组相连,使得所述第三行走轮组可沿与所述行走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相对所述第一行走架滑动;和/或,所述第二行走轮组沿所述行走方向的前侧和后侧分别通过第二滑动组件与所述第二行走架相连,所述第二滑动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二滑轨与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轨与所述第二滑块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二行走架相连,另一个与所述第二行走轮组相连,使得所述第二行走轮组可沿与所述行走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相对所述第
二行走架滑动。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走架内还设有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三行走轮组的前侧和后侧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滑动组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座相连,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上方和下方各自通过第二旋转组件与所述第一行走架相连;和/或,所述第二行走架内还设有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二行走轮组的前侧和后侧分别通过所述第二滑动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座相连,所述第二连接座的上方和下方各自通过第二旋转组件与所述第二行走架相连。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组件上设有具有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的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可限制所述第二滑动组件相对滑动,使得所述第二行走轮组被驱动时可带动所述换电设备沿所述预设轨道行走;所述锁止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第二滑动组件可相对滑动,使得所述第二行走轮组被驱动时,所述第二行走轮组沿所述预设轨道移动预设距离,可带动所述换电设备以所述第一行走轮组为支点在水平面内旋转从而实现所述换电模块与所述换电车辆的电池对位。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包括可伸缩的锁止杆,当所述锁止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锁止杆自原始位置伸出并在预设位置抵住或插入所述第二滑轨以限制所述第二滑轨与所述第二滑块的相对移动;当所述锁止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锁止杆缩回至原始位置。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杆的伸缩方向指向所述第二滑轨的侧面,且所述锁止杆的端部形状与所述第二滑轨侧面的形状相配合或所述第二滑轨设有供所述锁止杆插入的锁止孔;和/或,所述锁止杆有两个,两个所述锁止杆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滑轨的上下侧面。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走架内设有止动组件,所述止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行走架和所述第一连接座之间,和/或,所述第二行走架内设有止动组件,所述止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行走架和所述第二连接座之间;所述止动组件具有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分别用于锁定或解锁所述第一行走架与所述第一连接座之间的相对转动状态或所述第二行走架与所述第二连接座之间的相对转动状态。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座沿所述行走方向的前后两侧与所述第一行走架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二连接座沿所述行走方向的前后两侧与所述第二行走架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止动组件包括可伸缩的楔形块,当所述止动组件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楔形块自原始位置伸出至所述第一间隙内以限制所述第一连接座与所述第一行走架之间的相对转动;和/或,所述楔形块自原始位置伸出至所述第二间隙内以限制所述第二连接座与所述第二行走架之间的相对转动,当所述止动组件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楔形块缩回原始位置释放所述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二间隙。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走轮组、所述第二行走轮组和所述第三行走轮组均具有可沿所述预设轨道行走的车轮,所述车轮为两侧下边沿可与所述预设轨道配合的槽轮;或,所述第一行走轮组、所述第二行走轮组和所述第三行走轮组均连接有行走保持机构,所述行走保持机构跨设于所述预设轨道上,使得所述第一行走轮组、
所述第二行走轮组和所述第三行走轮组的车轮被限制在所述预设轨道上行走。15.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平于新瑞王凯枫宋志强姬辉勤祝明倪波
申请(专利权)人: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