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吸收荷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保险杆横梁,设置于车辆前方;横梁外延件,设置于所述保险杆横梁在所述车宽方向的端部,且朝向后方延伸;侧框架,设置于所述横梁外延件的后方,且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安装部件,设置于所述横梁外延件的后端部;以及第二安装部件,设置于所述侧框架的前端部,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件之间设置有延长部件,所述延长部件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厚度较所述第一安装部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件的厚度厚,且所述延长部件的刚性较所述第一安装部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件的刚性高。装部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件的刚性高。装部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件的刚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前部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考虑到交通参与者中的老年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提升交通系统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为实现这一目标,须致力于改善与车辆的刚性提升有关的开发,以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性和便利性。在现有技术中,车辆前部结构配合不同的动力室大小须调整整体结构,如果只单纯延长部件的长度并不能达到足够的安全性。因此,在每次调整车辆前部结构的情况下,增加了车辆开发、制造以及测试上的成本。本技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以达成以简易的结构具有高刚性为目的,进而有助于发展可持续输送系统。
[0003][现有技术文献][0004][专利文献][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第2017
‑
039371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吸收荷重。
[0007]本技术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保险杆横梁,设置于车辆前方;横梁外延件,设置于所述保险杆横梁在车宽方向的端部,且朝向后方延伸;侧框架,设置于所述横梁外延件的后方,且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安装部件,设置于所述横梁外延件的后端部;以及第二安装部件,设置于所述侧框架的前端部,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件之间设置有延长部件,所述延长部件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厚度较所述第一安装部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件的厚度厚,且所述延长部件的刚性较所述第一安装部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件的刚性高。
[0008]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延长部件形成为中空状,且所述延长部件的内部设置有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补强肋。
[0009]基于上述,在本技术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在横梁外延件以及侧框架之间设置了高刚性的延长部件。因此,可以在不影响横梁外延件以及侧框架的荷重吸收特性的情况下延长车辆前部结构的长度。并且,延长部件能轻易地设置于车辆前部结构中,进而能够降低测试次数、制造成本等。据此,本技术的车辆前部结构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吸收荷重。
[0010]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上视示意图。
[0012]图2是图1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0013]附图标记说明
[0014]100:车辆前部结构;
[0015]110:保险杆横梁;
[0016]120:横梁外延件;
[0017]130:侧框架;
[0018]140:第一安装部件;
[0019]150:第二安装部件;
[0020]160:延长部件;
[0021]162:补强肋;
[0022]T、T1、T2:厚度;
[0023]X:车宽方向;
[0024]Y:车辆前后方向;
[0025]Z:车辆上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上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车辆前部结构100例如是车辆中的动力室(未图示)周围的结构,但本技术不以此为限。附图中的车宽方向X、车辆前后方向Y以及车辆上下方向Z等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中各构件的位置关系。另外需说明的是,除非有特别说明,以下说明书所用的前方以及上方为车辆前后方向Y以及车辆上下方向Z箭头所指的方向,说明书所用的后方以及下方为前述相反的方向;说明书所用的内侧、外侧是以车宽方向X上的相对位置而言,车宽方向X箭头所指的方向并非用以限制内侧或外侧。以下将搭配图1以及图2说明本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00的具体结构,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号在附图和描述中用来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
[0027]请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车辆前部结构100包括保险杆横梁110、横梁外延件120以及侧框架130。保险杆横梁110设置于车辆前方,且形成为大致在车宽方向X上延伸、向车辆前后方向Y的前方突出的弓状,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制。横梁外延件120设置于保险杆横梁110在车宽方向X上的相对两外侧端部,且朝向车辆前后方向Y的后方延伸。侧框架130设置于横梁外延件120在车辆前后方向Y上的后方,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Y延伸(习知技术,故附图省略)。
[0028]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车辆前部结构100还包括第一安装部件140、第二安装部件150以及延长部件160。第一安装部件140设置于横梁外延件120在车辆前后方向Y上的后端部。第二安装部件150设置于侧框架130在车辆前后方向Y上的前端部。也就是说,第一安装部件140与第二安装部件150在车辆前后方向Y上相向地设置。并且,第一安装部件140与第二安装部件150之间设置有延长部件160。如图2,延长部件160在车辆前后方向Y上的厚度T较第一安装部件140的厚度T1与第二安装部件150的厚度T2厚。另外,延长部件160的刚性较第一安装部件140与第二安装部件150的刚性高。
[0029]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00中,在横梁外延件120以及侧框架130之间设置了高刚性的延长部件160。因此,可以在不影响横梁外延件120以及侧框架130的荷重吸收特性的情况下延长车辆前部结构100的长度。并且,延长部件160能轻易地设置于车辆
前部结构100中,进而能够降低测试次数、制造成本等。据此,本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00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吸收荷重。
[0030]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延长部件160例如是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于第一安装部件140与第二安装部件150之间,但也可以是通过螺丝等方式固定,本技术不对此加以限制。此外,延长部件160形成为中空状,且延长部件160的内部设置有在车辆前后方向Y延伸的补强肋162。由此,延长部件160能够提高刚性,在发生撞击时能够抑制变形,进而使得横梁外延件120以及侧框架130能够发挥原本荷重吸收特性,不受到长度变化的影响。
[0031]综上所述,在本技术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在横梁外延件以及侧框架之间设置了高刚性的延长部件。因此,可以在不影响横梁外延件以及侧框架的荷重吸收特性的情况下延长车辆前部结构的长度。并且,延长部件能轻易地设置于车辆前部结构中,进而能够降低测试次数、制造成本等。据此,本技术的车辆前部结构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吸收荷重。
[003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保险杆横梁,设置于车辆前方;横梁外延件,设置于所述保险杆横梁在车宽方向的端部,且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侧框架,设置于所述横梁外延件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且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安装部件,设置于所述横梁外延件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以及第二安装部件,设置于所述侧框架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滨野阳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