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保险杠加强件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5493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31
一种车辆,配备有车身。车辆配备有安装于车身的前端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保险杠加强件。车辆配备有下保险杠加强件,所述下保险杠加强件安装于车身的前端,位于前保险杠加强件的下侧,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车辆配备有至少一个特定构件,所述特定构件固定于下保险杠加强件的延伸方向上的一部分的区间中。特定构件配备有覆盖下保险杠加强件的前表面的第一部分、以及比下保险杠加强件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第二部分。上方突出的第二部分。上方突出的第二部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下保险杠加强件以及车辆


[0001]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下保险杠加强件和车辆。特别是,涉及配备有下保险杠加强件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日本特开2017

94972中,记载了配备有下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在车辆碰撞到碰撞试验用障碍物等各种障碍物时,可以利用下保险杠加强件承受碰撞负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将下保险杠加强件的位置设定得越低,则从下保险杠加强件的下端到障碍物下端的重叠量就越小。即,下保险杠加强件与存在于障碍物下方的空间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变短。这样,当上述结构与障碍物碰撞时,存在着下保险杠加强件会向障碍物下方的空间潜入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难以利用下保险杠加强件恰当地承受碰撞负荷。
[000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方式的车辆,配备有车身。车辆配备有前保险杠加强件,所述前保险杠加强件安装于车身的前端,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车辆配备有下保险杠加强件,所述下保险杠加强件安装于车身的前端,位于前保险杠加强件的下侧,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车辆配备有至少一个特定构件,所述特定构件被固定于下保险杠加强件的延伸方向上的一部分区间。特定构件的每一个配备有覆盖下保险杠加强件的前表面的第一部分、以及比下保险杠加强件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第二部分。
[0005]专利技术人等发现,在下保险杠加强件的受压面积(承受碰撞负荷的区域的面积)小的情况下,会发生下保险杠加强件向障碍物之下潜入的现象。作为其要因之一,可以列举为,由于向下保险杠加强件输入集中负荷,因此,容易发生使下保险杠加强件向下侧移动这样的局部变形。因此,在上述车辆中,可以利用第二部分增加碰撞负荷的受压面积。由于输入给下保险杠加强件的碰撞负荷变得难以集中,因此,可以抑制使下保险杠加强件向下侧移动这样的局部变形的发生。能够抑制下保险杠加强件向障碍物之下潜入的现象。另外,由于第一部分覆盖下保险杠加强件的前表面,因此,可以将在第二部分受到的碰撞负荷经由第一部分传递给下保险杠加强件。能够利用下保险杠加强件恰当地承受碰撞负荷。
[0006]在根据上述方式的车辆中,特定构件的每一个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可以比下保险杠加强件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长。由此,可以充分地确保第二部分从下保险杠加强件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量。
[0007]在根据上述方式的车辆中,特定构件的每一个还可以配备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从第二部分向后方突出,并且,与下保险杠加强件的上表面接触。可以利用突出部抑制第二部分向后方侧的变形。能够恰当地承受输入给第二部分的碰撞负荷。
[0008]根据上述方式的车辆可以还包括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碰撞吸能盒。碰撞吸能盒的后端部也可以与车身的下部连接。碰撞吸能盒的前端部也可以与下保险杠加强件连接。当从车辆前方观察时,第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与对应的碰撞吸能盒的前端部
重叠。由此,可以将输入给第一部分的碰撞负荷直接传递给碰撞吸能盒。能够效率良好地将碰撞负荷传递给碰撞吸能盒。
[0009]在根据上述方式的车辆中,当从车辆前方观察时,第一部分也可以位于比对应的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侧壁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在碰撞吸能盒的前端部,可以形成没有配置第一部分的区域。
[0010]在根据上述方式的车辆中,当从车辆前方观察时,第一部分的一部分也可以位于比对应的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侧壁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由此,可以使第一部分与碰撞吸能盒的内侧侧壁重叠。能够将碰撞负荷效率良好地传递给碰撞吸能盒的内侧侧壁。
[0011]根据上述方式的车辆可以还包括将下保险杠加强件固定于碰撞吸能盒的固定构件。当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固定构件的每一个也可以位于比对应的碰撞吸能盒的外侧侧壁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比第一部分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面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由此,在碰撞吸能盒的前端部,可以在没有配置第一部分的区域配置固定构件。可以抑制在固定构件的组装时的固定构件与第一部分的干扰。
[0012]在根据上述方式的车辆中,车身也可以配备有副车架,所述副车架配置于车身的下部。碰撞吸能盒也可以与副车架的前端部连接。由此,可以将碰撞负荷经由碰撞吸能盒传递给副车架。能够利用副车架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负荷。
[0013]根据上述方式的车辆可以还包括进气格栅,所述进气格栅配置于下保险杠加强件的上侧。当从车辆前方观察时,进气格栅也可以位于比第二部分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面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由此,第二部分与进气格栅不会相互干扰。能够确保进气格栅的配置空间。
[0014]在根据上述方式的车辆中,特定构件的材料的强度也可以比下保险杠加强件的材料的强度低。由此,可以使特定构件比下保险杠加强件更容易变形。可以抑制当与障碍物碰撞时负荷集中于特定构件。
[0015]在根据上述方式的车辆中,所述特定构件也可以与所述下保险杠加强件的前表面隔开间隔。
[0016]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种方式,涉及车辆用的下保险杠加强件。所述下保险杠加强件包括固定于所述下保险杠加强件的延伸方向上的一部分的区间中的至少一个特定构件。所述特定构件的每一个配备有覆盖所述下保险杠加强件的前表面的第一部分、以及比所述下保险杠加强件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第二部分。
[0017]在根据上述方式的下保险杠加强件中,所述下保险杠加强件也可以构成为位于车辆的前保险杠加强件的下侧。
[0018]在根据上述方式的下保险杠加强件中,所述特定构件的每一个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也可以比所述下保险杠加强件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长。
附图说明
[0019]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范性的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上的意义,其中,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部件,并且其中:
[0020]图1是车辆前部结构的俯视图。
[0021]图2是特定构件13附近的立体图。
[0022]图3是从图2的箭头Y1方向观察的正视图。
[0023]图4是从图2的箭头Y2方向观察的俯视图。
[0024]图5是从图2的箭头Y3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0025]图6是表示相关技术的下保险杠加强件112的碰撞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0026]图7是表示相关技术的下保险杠加强件112的碰撞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车辆前部结构>
[0028]图1中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俯视图。在此,图中的方向FR表示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方向RR表示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另外,方向LH表示车辆的左右方向(或者宽度方向)上的左方,方向RH表示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右方。并且,方向UP表示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的上方,方向DW表示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的下方。并且,在说明书中记载的方向,例如“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前(方)”、“后(方)”、“左(方)”、“右(方)”、“上(方)”以及“下(方)”等分别表示车辆中的方向。在后面的图中,坐标系的含义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前保险杠加强件,所述前保险杠加强件安装于所述车身的前端,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下保险杠加强件,所述下保险杠加强件安装于所述车身的前端,位于所述前保险杠加强件的下侧,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及至少一个特定构件,所述特定构件被固定于所述下保险杠加强件的延伸方向上的一部分区间,其中,所述特定构件的每一个配备有覆盖所述下保险杠加强件的前表面的第一部分、以及比所述下保险杠加强件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第二部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定构件的每一个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下保险杠加强件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长。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定构件的每一个还配备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从所述第二部分向后方突出,并且,与所述下保险杠加强件的所述上表面接触。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碰撞吸能盒,其中,所述碰撞吸能盒的后端部与所述车身的下部连接,所述碰撞吸能盒的前端部与所述下保险杠加强件连接,当从车辆前方观察时,所述第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与对应的所述碰撞吸能盒的前端部重叠。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当从车辆前方观察时,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比对应的所述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侧壁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当从车辆前方观察时,所述第一部分的一部分位于比对应的所述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侧壁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岛崎修池田聪塚原直树中野伸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斯巴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