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驱动装置及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4065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光盘驱动装置及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结构及光学拾波器用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光盘驱动装置的分割制造的固定于光学拾波器装置主体上的第一柔性电路板和分割制造的插入驱动器一侧的连接器内的第二柔性电路板的连接部中,其特征在于,将至少一方的柔性电路板的底膜的端面比配线导体的端面还向外侧延长。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在第一柔性电路板和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焊料连接中,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柔性电路板的配线的前端部上具有从第一柔性电路上板拆卸第二柔性电路板时用于确保重新连接所需的规定的焊料量的焊料隔挡,并使第二柔性电路板的配线的端部狭小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CD(光盘)或DVD(数字多用光盘)等的光盘的读取、记录的薄型光学拾波器装置或装有薄型光学拾波器装置的光盘驱动装置及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结构及光学拾波器用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涉及光盘驱动装置及装入该装置内的光学拾波器装置的现有技术,记载在例如日本特开平8-96390号公报(专利文献1)及日本特开平9-320078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在由光电探测器(受光元件)接受来自光盘表面的反射光束,并将由该光电探测器输出的信号向外部取出的同时,支撑于从外部被驱动控制的双轴驱动器(Actuator)上的光学拾波器(Pick-up)中,形成在配置于该光学拾波器的主体侧面上的柔性电路板和连接在该柔性电路板上并传输上述双轴驱动器的驱动控制信号和从上述光电探测器输出的信号的连接软线之间的各自的连接部上的焊盘。在柔性电路板的上述连接部上,形成有与连接在连接软线的各个信号线对应的多个焊盘,在连接软线的上述连接部(以下称之为光学拾波器一侧的端部)上,以分别接触形成于该柔性电路板上的该多个焊盘的方式形成有多个焊盘。该连接软线其光学拾波器一侧的端部通过由弹性材料构成的压紧部件压焊在设置于光学拾波器的侧面上的柔性电路板上。 还有,在专利文献2上公开有,在保持物镜的透镜架上卷绕了永磁的动磁式的光学拾波器上,通过将第二引出柔性电路板插入到向线圈通电的柔性电路板1的孔内并定位后进行钎焊作业,从而提供改善了组装作业性和减少了零件数的光学拾波器。 另外,在日本特开2004-63356号公报(专利文献3)上记载有,在柔性电路板具有较复杂的形状时,通过使分成多个的柔性电路板嵌合或连接,提供可增加从原材料板的裁取数量而减少原材料板的浪费的柔性电路板。 还有,在日本特开平5-90748号公报(专利文献4)上记载有,关于在柔性电路板和印制电路板的连接上,通过使柔性电路板的边缘部分突出、折弯并连接在与其相对的印制电路板的导电图形连接部背面上,从而缓解对柔性电路板的拉伸或弯曲的连接部分的应力,并能实现耐久性或剥离等较强的电路板之间的连接的连接方法。 另外,在日本特开平2005-276263号公报(专利文献5)上记载有,关于在光学拾波器的柔性电路板上,通过将柔性电路板分成两块并彼此利用钎焊连接,从而提高柔性电路板的组装作业性,降低不良情况发生的频率,并以此能够实现降低成本的光学拾波器的连接方法。 再有,在日本特开平6-85454号公报(专利文献6)上记载有,关于在柔性电路板和刚性电路板的钎焊连接上,通过在一部分重合的一对配线电路板上设置沿一方的配线电路板的端缘部的一条隔挡,在一对配线电路板的配线图形之间的焊料的末端部形成角焊缝而能够提高接合强度的连接方法。 随最近的光学拾波器装置的高功能化,在固定于连接该光学拾波器装置主体和装载有该装置主体的光盘驱动装置的驱动器一侧的印制电路板(柔性电路板)的光学拾波器装置主体上的部分,为了与形成于该部分上的信号配线的高密度化相对应,做成为用绝缘膜隔开形成有配线的多个层并将其层叠而成的所谓多层的柔性电路板,能够实现光学拾波器装置主体的安装面积(柔性电路板的面积)的减少。与此相比,在该印制电路板的至少插入驱动器一侧的连接器内的部分附近(或从该部分向对上述光学拾波器装置主体的固定部分延伸的区域),为了与对驱动器一侧的连接器的光学拾波器装置主体的移动相对应,将上述配线汇集做成1层(单层),为确保其弯曲性,例如该部分的插入驱动器一侧的连接器内的部分附近的面积加大到固定于光学拾波器装置主体上的部分的2倍左右。因此,一旦使具备了多层配线部分和单层配线部分的上述印制电路板一体化地制作,则发生其多层部分的裁取数量变少之类的成本方面的较大的问题。 还有,由于在现有的高功能化了的柔性电路板上的管脚非常多,且管脚间隔也有变为较窄间距的倾向,因此,与利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在柔性电路板上开通孔的精度相比,较窄间距部分的定位精度要求更严,其结果,存在连接时成品率非常低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现有技术中,在第二柔性电路板上还包括配置零件的部分。因此,为了一体化地制造第二柔性电路板使插入驱动器一侧的连接器内的部分和安装芯片器件的部分,可举出与上面所述相同的问题。 再有,上述专利文献3及专利文献4的现有技术,虽然对厚度上有余量的光学拾波器装置来说是有效的,但对其厚度变薄了的所谓薄型的光学拾波器装置来说,厚度限制很严,存在无法将连接器安装在光学拾波器装置内的柔性电路板上的问题。 还有,在如上述专利文献5那样的现有的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结构上,当进行分割连接了的柔性电路板的修复连接即对焊料连接部重新加热、熔融并拆卸第二柔性电路板时,在拆卸了的第二柔性电路板上熔融的焊料移动,因此,存在不能确保为重新连接到第一柔性电路板上所需的焊料量的问题。 再有,如上述专利文献6所示那样的现有的柔性电路板的接合结构,以通过设置沿一方的配线电路板的端缘部的一条隔挡,从而在焊料的末端部形成角焊缝而提高接合强度为目的,当进行分割连接了的柔性电路板的修复连接即对焊料连接部重新加热、熔融,并拆卸另一方的柔性电路板时,要抑制焊料向所拆卸的柔性电路板的移动是困难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要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盘驱动装置,它具备可实现薄型化,并满足不仅对CD、而且对相应各种规格的DVD都能进行读取和记录等高性能的光学拾波器装置所要求的性能,并具备低成本且维持高可靠性的柔性电路板。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结构及光学拾波器用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结构及光盘驱动装置,它们可以做到,在从焊料连接的柔性电路板之间的焊料连接部将另一方的柔性电路板与一方的柔性电路板拆开时,能够确保为重新连接到一方的柔性电路板上所需的焊料量,由于能容易地进行修复连接,可大幅度地降低柔性电路板彼此的接触不良并能对提高成品率及降低成本做出较大贡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在具备了设有安装了半导体芯片器件的光学拾波器装置主体并沿水平方向在光盘的内周一侧及外周一侧直线往复移动的光学拾波器用外壳的光盘驱动装置中,其特征是,将与第二柔性电路板分割制造的、在底膜与盖膜之间夹着配线导体层形成的第一柔性电路板固定在上述光学拾波器装置主体的上表面上;将固定在该光学拾波器装置主体的上表面上的上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连接端部的配线导体和插入驱动器一侧的连接器内且在底膜与盖膜之间夹着配线导体层形成的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连接端部的配线导体做成在上述光学拾波器用外壳上的端部附近叠合并定位后,使用接合材料连接的结构;在该连接部上,使至少一方的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端部的底膜的端面做成比上述配线导体的端面向外侧延长。 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使上述延长的长度为大致1mm以上。 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上述第一连接端部和第二连接端部之间以使用粘接剂保护上述接合材料的方式固定而构成。 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上述粘接剂是热固性粘接剂。 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上述接合材料由焊料镀层形成。 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将上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配线导体的层数做成比上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配线导体的层数更多。 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上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配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盘驱动装置,具备了设有安装了半导体芯片器件的光学拾波器装置主体并沿水平方向在光盘的内周一侧及外周一侧直线往复移动的光学拾波器用外壳,其特征在于,将与第二柔性电路板分割制造的、在底膜与盖膜之间夹着配线导体层形成的第一柔性电路板固 定在上述光学拾波器装置主体的上表面上;将固定在该光学拾波器装置主体的上表面上的上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连接端部的配线导体和插入驱动器一侧的连接器内且在底膜与盖膜之间夹着配线导体层形成的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连接端部的配线导体做成在上述 光学拾波器用外壳上的端部附近叠合并定位后,使用接合材料连接的结构;在该连接部上,使至少一方的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端部的底膜的端面做成比上述配线导体的端面向外侧延长。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5-12-8 2005-354677;JP 2006-3-14 2006-0687341.一种光盘驱动装置,具备了设有安装了半导体芯片器件的光学拾波器装置主体并沿水平方向在光盘的内周一侧及外周一侧直线往复移动的光学拾波器用外壳,其特征在于,将与第二柔性电路板分割制造的、在底膜与盖膜之间夹着配线导体层形成的第一柔性电路板固定在上述光学拾波器装置主体的上表面上;将固定在该光学拾波器装置主体的上表面上的上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连接端部的配线导体和插入驱动器一侧的连接器内且在底膜与盖膜之间夹着配线导体层形成的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连接端部的配线导体做成在上述光学拾波器用外壳上的端部附近叠合并定位后,使用接合材料连接的结构;在该连接部上,使至少一方的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端部的底膜的端面做成比上述配线导体的端面向外侧延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使上述延长的长度为大致1mm以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连接端部和第二连接端部之间以使用粘接剂保护上述接合材料的方式固定而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接合材料由焊料镀层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配线导体的层数做成比上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配线导体的层数更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配线导体由1层形成,而上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配线导体由多层形成。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做成以用于保护安装于上述光学拾波器用外壳上的该光学拾波器装置主体的盖压紧上述连接部的结构。8.一种光盘驱动装置,具备了设有安装了半导体芯片器件的光学拾波器装置主体并沿水平方向在光盘的内周一侧及外周一侧直线往复移动的光学拾波器用外壳,其特征在于,将与第二柔性电路板分割制造的、在底膜与盖膜之间夹着配线导体层形成的第一柔性电路板固定在上述光学拾波器装置主体的上表面上;将固定在该光学拾波器装置主体的上表面上的上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连接端部的配线导体和插入驱动器一侧的连接器内且在底膜与盖膜之间夹着配线导体层形成的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连接端部的配线导体做成在上述光学拾波器用外壳上的端部附近叠合并定位后,使用接合材料连接的结构;在该连接部上,将上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连接端部的底膜的端面做成比上述配线导体的端面向外侧延长,将上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连接端部的底膜的端面做成比上述配线导体的端面向外侧延长的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使上述延长的长度为大致1mm以上。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连接端部和第二连接端部之间以使用粘接剂保护上述接合材料的方式固定而构成。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粘接剂是热固性粘接剂。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接合材料由焊料镀层形成。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配线导体的层数做成比上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配线导体的层数更多。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配线导体由1层形成,而上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配线导体由多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松广道古市浩朗荒井聪野村里佳佐竹光雄伊藤和彦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视听媒体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