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电压可调的降压转换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04048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6 12: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路板开发领域,公开了一种实现电压可调的降压转换电路。所述提供的实现电压可调的降压转换电路,通过调节可调电阻单元的可调电阻RX1,改变降压转换芯片的输出电压,从而实现不同目标电压的稳定输出,所述实现电压可调的降压转换电路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不但可以方便电路板的开发调式,还可以实现输出电压微调,避免芯片在过压状态或欠压状态下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路板开发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实现电压可调的降压转换电路
技术介绍
电路板又名印刷线路板,是一种将多个芯片或器件组合在一起实现目标功能的集成板。电路板上涉及多个不同类型的芯片,它们的供电电压可能并不相同,但是为了电路板的接口,常用的输入电压源只有一个(例如外接5V或12V电压源),为了使各个芯片能够正常工作,需要设计降压转换电路实现局部降压,以驱动芯片正常工作。例如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芯片的工作电压为3.3V,就需要降压转换电路将外接的5V电压降至3.3V以驱动FPGA芯片正常工作。由于目前降压转换电路的器件参数都是固定的,一个降压转换电路只能降压到一个固定目标值,但是在开发调试过程中,常需要更换不同工作电压的芯片,当前的降压转换电路将不再实用,需要重新设计,给开发工作带来不便,同时由于降压转换电路中的器件参数都是固定值,往往不能精确达到指定目标,不可进行微调,芯片在工作时可能处于欠压状态或过压状态。针对上述目前降压转换电路的局限性,需要提供一种实现电压可调的降压转换电路,通过调节降压转换电路中的器件参数,实现不同目标电压的稳定输出,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方便电路板的开发调试。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目前降压转换电路的局限性,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实现电压可调的降压转换电路,通过调节降压转换电路中的器件参数,能够实现不同目标电压的稳定输出,从而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方便电路板的开发调试。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实现电压可调的降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降压转换芯片,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感L1,极性电容PC1,极性电容PC2,极性电容PC3和电阻调整单元;降压转换芯片的EN端连接电阻R1的第一端,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直流电压源VCC,降压转换芯片的VFB端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和电阻R3的第一端,电阻R3的第二端接地,降压转换芯片的VREG端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电容C1的第二端接的,降压转换芯片的SS端连接电容C2的第一端,电容C2的第二端接地,降压转换芯片的VIN端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和直流电压源VCC,电容C3的第二端接地,极性电容PC1的阳极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极性电容PC1的阴极接地,极性电容PC2的阳极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极性电容PC2的阴极接地,降压转换芯片的VBST端连接电容C4的第一端,降压转换芯片的SW端连接电容C4的第二端,电容C4的第二端同时连接电感L1的第一端,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5的第一端和电阻R2的第二端,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电容C5的两端并联电容C6,极性电容PC3的阳极连接电容C5的第一端,极性电容PC3的阴极接地,电容C5的第一端同时连接电阻R4的第一端,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电压输出端VDD;电阻调整单元并联在电阻R2的两端。具体的,所述可调电阻单元包括可调电阻RX1和电阻R5,可调电阻RX1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电阻R2的第一端同时连接可调电阻RX1的调节端,可调电阻RX1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2的第二端。具体的,所述可调电阻单元还包括电容C8,电容C8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电容C8的第二端接地。具体的,所述降压转换芯片为TPS54327,TPS54327的VREG5端为VREG端。综上,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提供的实现电压可调的降压转换电路,通过调节可调电阻单元的可调电阻RX1,改变降压转换芯片的输出电压,从而实现不同目标电压的稳定输出,所述实现电压可调的降压转换电路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不但可以方便电路板的开发调式,还可以实现输出电压微调,避免芯片在过压状态或欠压状态下工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实现电压可调的降压转换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通过实施例方式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现电压可调的降压转换电路。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本文中描述的各种技术可以用于但不限于电路板开发领域,还可以用于其它类似领域。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本文中术语“或/和”是描述另一种关联对象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两种关系,例如,A或/和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A和B两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关系。实施例一,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实现电压可调的降压转换电路图。所述实现电压可调的降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降压转换芯片,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感L1,极性电容PC1,极性电容PC2,极性电容PC3和电阻调整单元;降压转换芯片的EN端连接电阻R1的第一端,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直流电压源VCC,降压转换芯片的VFB端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和电阻R3的第一端,电阻R3的第二端接地,降压转换芯片的VREG端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电容C1的第二端接的,降压转换芯片的SS端连接电容C2的第一端,电容C2的第二端接地,降压转换芯片的VIN端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和直流电压源VCC,电容C3的第二端接地,极性电容PC1的阳极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极性电容PC1的阴极接地,极性电容PC2的阳极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极性电容PC2的阴极接地,降压转换芯片的VBST端连接电容C4的第一端,降压转换芯片的SW端连接电容C4的第二端,电容C4的第二端同时连接电感L1的第一端,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5的第一端和电阻R2的第二端,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电容C5的两端并联电容C6,极性电容PC3的阳极连接电容C5的第一端,极性电容PC3的阴极接地,电容C5的第一端同时连接电阻R4的第一端,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电压输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实现电压可调的降压转换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实现电压可调的降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降压转换芯片,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感L1,极性电容PC1,极性电容PC2,极性电容PC3和电阻调整单元;   降压转换芯片的EN端连接电阻R1的第一端,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直流电压源VCC,降压转换芯片的VFB端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和电阻R3的第一端,电阻R3的第二端接地,降压转换芯片的VREG端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电容C1的第二端接的,降压转换芯片的SS端连接电容C2的第一端,电容C2的第二端接地,降压转换芯片的VIN端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和直流电压源VCC,电容C3的第二端接地,极性电容PC1的阳极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极性电容PC1的阴极接地,极性电容PC2的阳极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极性电容PC2的阴极接地,降压转换芯片的VBST端连接电容C4的第一端,降压转换芯片的SW端连接电容C4的第二端,电容C4的第二端同时连接电感L1的第一端,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5的第一端和电阻R2的第二端,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电容C5的两端并联电容C6,极性电容PC3的阳极连接电容C5的第一端,极性电容PC3的阴极接地,电容C5的第一端同时连接电阻R4的第一端,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电压输出端VDD;   电阻调整单元并联在电阻R2的两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现电压可调的降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降压转换芯片,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感L1,极性电容PC1,极性电容PC2,极性电容PC3和电阻调整单元;
   降压转换芯片的EN端连接电阻R1的第一端,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直流电压源VCC,降压转换芯片的VFB端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和电阻R3的第一端,电阻R3的第二端接地,降压转换芯片的VREG端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电容C1的第二端接的,降压转换芯片的SS端连接电容C2的第一端,电容C2的第二端接地,降压转换芯片的VIN端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和直流电压源VCC,电容C3的第二端接地,极性电容PC1的阳极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极性电容PC1的阴极接地,极性电容PC2的阳极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极性电容PC2的阴极接地,降压转换芯片的VBST端连接电容C4的第一端,降压转换芯片的SW端连接电容C4的第二端,电容C4的第二端同时连接电感L1的第一端,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5的第一端和电阻R2的第二端,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电容C5的两端并联电容C6,极性电容PC3的阳极连接电容C5的第一端,极性电容PC3的阴极接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燕刘迪俊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盛军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