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弹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2904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机壳、弹出装置以及传输接头,且机壳具有一开口。弹出装置包括平台、可动件及弹性元件。平台固定于机壳内。可动件设置于平台及开口之间,并可相对平台移动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弹性元件连接于平台及可动件之间,并用以提供一弹力,使得可动件由第一位置朝向开口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当可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传输接头位于可动件及开口之间而收纳于机壳内。当可动件受弹力而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可动件推动传输接头,使得传输接头突出于开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弹出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将传输接头自机壳内弹出,并可再外拉一定传输线长度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弹出装置。
技术介绍
现行的电子产品或其周边的应用设备,多设有USB(Universal Serial Bus)接口以增加使用的方便性。尤以一般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如手机或随身硬盘,即可装设USB接头以与搭配的电子产品的USB插口连接,达到方便充电或数据存取等效果。然而,USB接头多直接固定于装置机壳上。当装置体积较大或机壳形状较复杂时,由于空间的限制,可能造成USB接头无法顺利插入搭配的电子产品的USB插口中。同时,也可能增加USB接头插入USB插口后连接处结构的负担,而使得装置发生毁损的情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弹出装置。弹出装置不但可将传输接头(如USB接头等)自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机壳内弹出,使用者并可再外拉一定传输线长度以方便将传输接头插入欲连接的插口处。此外,在未使用时,也能将传输接头收纳于机壳内,兼具美观及保护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提出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机壳、弹出装置以及传输接头,且机壳具有一开口。弹出装置包括平台、可动件及弹性元件。平台固定于机壳内。可动件设置于平台及开口之间,并可相对平台移动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弹性元件连接于平台及可动件之间,并用以提供一弹力,使得可动件由第一位置朝向开口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当可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传输接头位于可动件及开口之间而收纳于机壳内。当可动件受弹力而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可动件推动传输接头,使得传输接头突出于开口。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提出一种弹出装置,应用于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括机壳及传输接头,且机壳具有开口。弹出装置包括平台、可动件及弹性元件。平台固定于机壳内。可动件设置于平台及开口之间,并可相对平台移动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弹性元件连接于平台及可动件之间,并用以提供一弹力,使得可动件由第一位置朝向开口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当可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传输接头位于可动件及开口之间而收纳于机壳内。当可动件受弹力而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可动件推动传输接头,使得传输接头突出于开口。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部分立体结构图;图2A为图1的平台131的立体结构图;图2B为图1的可动件133的立体结构图;图3A为图1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00的侧视示意图;图3B为图3A的可动件133位于第二位置P2时的示意图;图4为传输接头150与传输线140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可携式电子装置110机壳110O开口120定位槽130弹出装置131平台131o、131o’开孔131p穿孔131a卡槽 133可动件133a、133a’卡勾133b、133b’、133B、133B’延伸部133c凸柱133d凸块135、190弹性元件140传输线140a第一端部140b第二端部150USB接头150a凹陷部150b连接处160定位块170开关180支撑环S第一弹簧S’第二弹簧P1第一位置P2第二位置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其绘示的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部分立体结构图。可携式电子装置100例如是手机或随身硬盘等,包括机壳110、弹出装置130以及传输接头150,且机壳110具有一开口110O。传输接头150例如是USB(Universal Serial Bus)接头。弹出装置130包括平台131、可动件133及弹性元件135。平台131固定于机壳110内。可动件133设置于平台131及开口110O之间。在图1中,此时传输接头150位于可动件133及开口110O之间。弹性元件135则连接于平台131及可动件133之间。在平台131、可动件133与弹性元件135之间存在多处对应关系,使得可动件133可相对平台131移动于如图1所示的第一位置P1及第二位置P2间。底下兹再附图详细说明相关机构设计。请参照图2A及图2B,图2A绘示的是图1的平台131的立体结构图,图2B绘示的是图1的可动件133的立体结构图。本专利技术主要设计平台131及可动件133分别具有第一卡合结构及第二卡合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的平台131,其第一卡合结构具有开孔131o。如图2B所示的可动件133,其第二卡合结构包括卡勾133a。较佳的是,平台131还具有另一开孔131o’,可动件133对应地还包括另一卡勾133a’。此外,在卡勾133a的移动路径(下详述)上,平台131还具有卡槽131a。另外,如图2B所示,可动件133还包括延伸部133b、133b’、133B及133B’。延伸部133b及133b’以实质上相互平行的方式分别设置于卡勾133a的二侧,并用以突出于开孔131o。延伸部133B及133B’则以实质上相互平行的方式分别设置于卡勾133a’的二侧,用以突出于开孔131o’。请参照图3A及图3B,图3A绘示的是图1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00的侧视示意图,图3B绘示的是图3A的可动件133位于第二位置P2时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135使用第一弹簧S来获得所需的弹力,第一弹簧S的第一端e1及第二端e2则分别连接平台131及可动件133。其中,在图2A中,平台131在对应第一弹簧S的第一端e1处具有穿孔131p;在图2B中,可动件133在对应第一弹簧S的第二端e2处包括凸柱133c,凸柱133c固定在可动件133上。凸柱133c可突出于穿孔131p,且第一弹簧S套设于凸柱133c。如图3A所示(同时参照图2A和图2B),凸柱133c突出于穿孔131p,套设于凸柱133c的第一弹簧S并处于一压缩状态,而卡勾133a即对应地扣接开孔131o,另一卡勾133a’同样扣接开孔131o’以平衡第一弹簧S的弹力,使得可动件133稳定地位于第一位置P1。此时,传输接头150位于可动件133及开口110O之间而收纳于机壳110内。在本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100还包括开关170。开关170邻近可动件133,并突出于机壳110,较佳的是开关170对应于扣接至开口131o(参考图2A)的卡勾133a(参考图2B)。如此一来,当可动件133位于第一位置P1时,使用者通过启动开关170,开关170即可推动卡勾133a脱离开孔131o。其中,利用可动件133的形状设计,卡勾133a’也同时脱离开孔131o’。此时,通过压缩的第一弹簧S所产生的弹力作用于可动件133,使其朝开口110O方向弹出。在移动过程中,延伸部133b及133b’的侧壁分别紧抵于开孔131o的孔壁,使得可动件133具有稳定的移动行程。此外,将第一弹簧S以套设于凸柱133c的方式而限制于可动件133及平台131之间,也具有稳定可动件133的移动行程的功能,避免因移位而造成弹出方向有所偏差。若再适当设计凸柱133c及穿孔131p的彼此直径大小,也可增加可动件133移动时的稳定性。如图3B的箭号A所示,当可动件133受弹力推动而远离第一位置P1时,可动件133同时推动传输接头150,使得传输接头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机壳,具有开口;弹出装置,包括:平台,固定于该机壳内;可动件,设置于该平台及该开口之间,该可动件可相对该平台移动于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及弹性元件,连接于该平台及该可动件之间,该弹性元件用以提供一弹力,以使该可动件由该第一位置朝向该开口方向移动至该第二位置;以及传输接头,当该可动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传输接头位于该可动件及该开口之间而收纳于该机壳内,当该可动件受该弹力而自该第一位置移动至该第二位置时,该可动件推动该传输接头,使得该传输接头突出于该开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海彭放明
申请(专利权)人:明基电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