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2508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包括一第一散热器与一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具有一第一基座及若干设置于第一基座上的第一导热板;所述第二散热器具有一第二基座及若干设置于第二基座上的第二导热板;所述每一第一导热板的两侧面形成有第一散热鳍片,所述每一第二导热板的两侧面形成有第二散热鳍片,所述第一、第二导板位于二基座之间且间隔交替排列。该散热装置通过二较简单的散热器组合成一具有高密度散热器片、散热面积较大的散热装置,大大提高了散热装置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电子元件上的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发热电子元件(如中央处理器)运行时产生大量热量,而使其本身及系 统温度升高,继而导致其运行性能的下降。为确保发热电子元件能正常运行, 通常在发热电子元件上安装一散热器,排出其所产生的热量。但随着发热电子元件的功率越来越强大,其生产的热量也越来越多,为 提高散热器的性能,通常需增大散热器的散热面积,现有技术有的将两个独立的散热器通过一热管连接起来,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47914号所揭示。 但是这种散热装置占用空间比较大,受制程所限制其散热鳍片相对密度小, 单体积散热面积有限,其散热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在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高密度鳍片且散热面积大的散热装置。 该散热装置包括一第一散热器与一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具有一 第一基座及若干设置于第一基座上的第一导热板;所述第二散热器具有一第 二基座及若干设置于第二基座上的第二导热板;所述每一第一导热板的两侧 面形成有第一散热鳍片,所述每一第二导热板的两侧面形成有第二散热鳍片, 所述第一、第二导板位于二基座之间且间隔交替排列。本专利技术散热装置与先前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由于本专利技术散热装置的 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导热板两侧的散热鳍片在二散热器组合以后可获得 高密度散热鳍片使单位体积散热面积大幅增加,大大提高了散热装置的性能。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l是本专利技术散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l所示散热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囝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散热装置一较佳实施例,该散热装置包括二结构相同的散热器IO及连接该二散热器IO的热管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IO 为铝4齐型散热器。请参阅图2,所述每一散热器10包括一基座12及自该基座12顶部一体 垂直延伸设置的若干导热板14。基座12顶部相邻导热板14之间设有若干横 向延伸的凹槽13,这些凹槽13平行且等距间隔排列,所述凹槽13平行于导 热板14,该凹槽13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基座12底面中部形成一纵向延伸 的凸出部ll,该凸出部ll设有一纵向贯穿该基座12的贯穿孔16,用以收容 热管30。所述导热板14平行且等距间隔排列,每一导热板14两侧面形成若 干平行等距间隔排列的散热鳍片15且每一导热板14末端设置成圓角,这些 散热鳍片15垂直于导热板14且其厚度小于导热板14的厚度,相邻二导热板 14上的相对的散热鳍片15之间形成有一与凹槽13位置相对应且橫向延伸的 通道18,该通道18的宽度与凹槽13的宽度大致相同,用以容置另一散热器 IO相应的导热板14。热管30包括一吸热段31 、 一平行吸热段31的放热段32及一连接吸热段31 与放热段32的连接段33,所述热管30的吸热段31及放热段33用以插入二散热 器10的穿槽16中。组装该散热装置时,首先将其中一散热器10倒置过来并行放置,使该二散热器10的基座12相对,并且该倒置的散热器10的每一导热板14--对应于另一散热器10相应的通道18;然后将该倒置的散热器10沿凹槽13的延伸方向 推进于散热器IO,直到所有倒置散热器10的导热板14完全容置于通道18中, 此时二导热板14位于二基板12之间且间隔交替排列。最后,将上下该二散热 器10相对压紧,使该倒置散热器10的导热板14顶部插进另一散热器10的凹槽 13中,同时另 一散热器10导热板14顶部亦紧紧插入该倒置散热器IO的凹槽13 中,使二散热器10紧密结合在一起;最后,将所述热管30的吸热段31及放热 段33分别插置二散热器10的穿槽16中。整个散热装置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时,将其中 一散热器10的凸出部11贴 近电子元件表面。散热过程中,电子元件的热量传递至该散热器10的凸出部 11,其中一部分热量直接从该凸出部11经该散热器10的基座12传至二散热器 10的所有导热板14上的所有散热鳍片15,进而散发至周围的空气中;另一部分热量通过热管30传至所述倒置散热器10的凸出部11,再经过该倒置散热器 10的基座12传至所有导热板14,最后通过所有散热鳍片15,散发至空气中。由于组装后散热器10的散热鳍片15与该倒置散热器10的散热鳍片15相互 间隔错位并均匀排布,使整个组合的散热装置具有高密度的散热鳍片15,在 有限空间中获得较大的散热面积,有效地提高整个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并 且,在本实施例中,二散热器10可釆取同一模具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降低了不良率及生产成本。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第一散热器与一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具有一第一基座及若干设置于第一基座上的第一导热板;所述第二散热器具有一第二基座及若干设置于第二基座上的第二导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第一导热板的两侧面形成有第一散热鳍片,所述每一第二导热板的两侧面形成有第二散热鳍片,所述第一、第二导板位于二基座之间且间隔交替排列。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座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基座上设有若干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导热板与第二凹槽配合, 所述第二导热板与第一凹槽配合。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连接二散热器的热管。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散热器的基座上均 形成一凸出部,所述热管插置于该凸出部。5.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基座 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导热板平行于第二导热板且分别垂直于第一及第二基座。6.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器的第 二导热板顶部插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器的第一凹槽中,所述第一散热器的第一 导热板顶部插置于所述第二散热器的第二凹槽中。7.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相邻第一导热 板上相对的第一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有一与第一凹槽位置相对应用以容置第二导热板的第一通道;所述二相邻第二导热板上相对的第二散热鳍片之间形成 有一与第二凹槽位置相对应用以容置第一导热板的第二通道。8.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导热 板顶部呈弧形设置。9.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相 互间隔平行排列且平行于第 一基座,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相互间隔平行排列且 平行于第二基座。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迷第一散热鳍片与第 二散热鳍片相互交错排列。11.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与 第二散热器结构相同。全文摘要一种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包括一第一散热器与一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具有一第一基座及若干设置于第一基座上的第一导热板;所述第二散热器具有一第二基座及若干设置于第二基座上的第二导热板;所述每一第一导热板的两侧面形成有第一散热鳍片,所述每一第二导热板的两侧面形成有第二散热鳍片,所述第一、第二导板位于二基座之间且间隔交替排列。该散热装置通过二较简单的散热器组合成一具有高密度散热器片、散热面积较大的散热装置,大大提高了散热装置的性能。文档编号H01L23/367GK101115364SQ20061006180公开日2008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26日 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第一散热器与一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具有一第一基座及若干设置于第一基座上的第一导热板;所述第二散热器具有一第二基座及若干设置于第二基座上的第二导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第一导热板的两侧面形成有第一散热鳍片,所述每一第二导热板的两侧面形成有第二散热鳍片,所述第一、第二导板位于二基座之间且间隔交替排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光陈永东翁世勋陈俊吉
申请(专利权)人: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