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型腔模具及摩擦体、闸瓦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20554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型腔模具及摩擦体、闸瓦制备方法,涉及车辆制动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的四周封闭式模腔模具在压制起模时摩擦体压坯侧面与模腔内壁容易摩擦拉裂的问题。所述型腔模具包括:固定侧立模、移动侧立模、上模头以及下模头。固定侧立模用于固定连接于模架上。移动侧立模与固定侧立模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移动侧立模可相对固定侧立模沿第一方向移动。上模头设置于固定侧立模与移动侧立模之间。下模头设置于固定侧立模与移动侧立模之间,上模头位于下模头上方,上模头和下模头相对上下移动。所述摩擦体制备方法包括:将摩擦粉倒入型腔;驱动上模头向下模头移动,将摩擦粉压制成型,得到摩擦体。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型腔模具用于压制摩擦体。制摩擦体。制摩擦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型腔模具及摩擦体、闸瓦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制动
,尤其涉及一种型腔模具及摩擦体、闸瓦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列车和机车的不断发展,对于工况苛刻的环境,常出现金属镶嵌的合成闸瓦逐步被粉末冶金闸瓦取代的情况。现有技术中的粉末冶金闸瓦主要由瓦背和多个摩擦组件组成,摩擦组件由内衬板和摩擦体组成。在现有技术中,其摩擦组件是通过加压烧结而成,其加压面为平面摩擦面,将多个摩擦组件焊合至瓦背后,形成了粉末冶金闸瓦雏形,最终再通过加工平面摩擦面形成带有斜度和弧度的摩擦面。
[0003]现有的型腔模具为四周封闭式模腔模具,这种模具压制起模时摩擦体压坯侧面与模腔内壁容易摩擦拉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型腔模具及摩擦体、闸瓦制备方法,用于解决现有的四周封闭式模腔模具在压制起模时摩擦体压坯侧面与模腔内壁容易摩擦拉裂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型腔模具,包括:
[0006]固定侧立模,用于固定连接于模架上;
[0007]移动侧立模,与所述固定侧立模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移动侧立模可相对所述固定侧立模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0008]上模头,设置于所述固定侧立模与所述移动侧立模之间;
[0009]下模头,设置于所述固定侧立模与所述移动侧立模之间,所述上模头位于所述下模头上方,所述上模头和所述下模头相对上下移动,所述移动侧立模贴合在所述固定侧立模的一侧后,所述固定侧立模、所述移动侧立模、所述上模头、所述下模头之间形成一型腔,用于压制摩擦体。
[001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下模头朝向所述上模头的一面为由斜面和弧面相连组成的异形面。
[001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上模头为柱状结构,所述上模头包括相连的模头基体和型腔配合冲部,所述型腔配合冲部靠近所述下模头,所述模头基体远离所述下模头,所述型腔配合冲部与所述型腔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模头基体与所述型腔的内壁之间的间隙。
[001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型腔配合冲部的表面粗糙度为Ra0.2~Ra0.8。
[001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模头基体的表面粗糙度为Ra1.6~Ra6.3。
[001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型腔模具还包括:
[0015]第一立模,设置于所述固定侧立模与所述移动侧立模之间,紧靠所述上模头与所述下模头的一侧,所述第一立模构成所述型腔的一个内壁面;
[0016]第二立模,设置于所述固定侧立模与所述移动侧立模之间,紧靠所述上模头与所
述下模头的另一侧,所述第一立模与所述第二立模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立模构成所述型腔的另一个内壁面,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
[001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立模和所述第二立模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立模在水平方向上的截面为半圆面或半圆面和矩形面组合而成的面。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型腔模具中,通过移动侧立模与固定侧立模移动配合,结合上模头与下模头形成压制摩擦体的型腔,在压制摩擦体的过程中,移动侧立模、固定侧立模、下模头保持不动,由上模头向下模头的方向移动,直至实现摩擦体的压制。此型腔模具为侧开式模具,在开模时,驱动移动侧立模,使得型腔打开,完成脱模,在脱模的过程中,压坯侧面与模腔内壁不会出现摩擦拉裂的情况。
[001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摩擦体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0]将所述固定侧立模和所述下模头固定于模架上;
[0021]驱动所述移动侧立模向所述固定侧立模移动,使所述移动侧立模与所述固定侧立模闭合形成型腔的侧壁面,所述下模头形成所述型腔的底面;
[0022]将摩擦粉倒入所述型腔;
[0023]驱动所述上模头向所述下模头移动,将所述摩擦粉压制成型,得到摩擦体;
[0024]驱动所述上模头远离所述下模头,驱动所述移动侧立模远离所述固定侧立模,使所述型腔打开,取出所述摩擦体。
[002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当所述型腔模具还包括第一立模和第二立模时,在将所述固定侧立模和所述下模头固定于模架上的同时,还将所述第一立模和所述第二立模固定于所述模架上;驱动所述移动侧立模向所述固定侧立模移动,使所述移动侧立模与所述固定侧立模闭合形成型腔的一对侧壁面,所述下模头形成所述型腔的底面,所述第一立模和所述第二立模分别形成所述型腔的另一对侧壁面。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上述步骤制备的摩擦体,由于使用了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型腔模具,在摩擦体压制完成后进行脱模,采用侧开式脱模方式(驱动移动侧立模远离固定侧立模,使型腔打开),使得压坯侧面与模腔内壁不会出现摩擦拉裂的情况。
[002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闸瓦制备方法,包括上述摩擦体制备方法,在取出摩擦体后,所述闸瓦制备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0028]将所述摩擦体与内衬板配合进行无压烧结得到摩擦组件;
[0029]将摩擦组件沿内衬板面焊接于瓦背上,得到闸瓦。
[00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闸瓦制备方法,有益效果与上述摩擦体的有益效果相同,这里不再赘述。另外,通过无压烧结解决了加压烧结无法实现复杂异形面摩擦体压坯烧结成型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3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一种型腔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图1的剖视图;
[0034]图3为图1中上模头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4为图2中下模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6]图5为本专利技术制备的一种闸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7]附图标记:
[0038]1‑
固定侧立模;2

移动侧立模;3

上模头;301

模头基体;302

型腔配合冲部;4

下模头;5

第一立模;6

第二立模;7

摩擦体;8

内衬板;9

瓦背。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4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004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型腔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侧立模,用于固定连接于模架上;移动侧立模,与所述固定侧立模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移动侧立模可相对所述固定侧立模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上模头,设置于所述固定侧立模与所述移动侧立模之间;下模头,设置于所述固定侧立模与所述移动侧立模之间,所述上模头位于所述下模头上方,所述上模头和所述下模头相对上下移动,所述移动侧立模贴合在所述固定侧立模的一侧后,所述固定侧立模、所述移动侧立模、所述上模头、所述下模头之间形成一型腔,用于压制摩擦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腔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头朝向所述上模头的一面为由斜面和弧面相连组成的异形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腔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头为柱状结构,所述上模头包括相连的模头基体和型腔配合冲部,所述型腔配合冲部靠近所述下模头,所述模头基体远离所述下模头,所述型腔配合冲部与所述型腔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模头基体与所述型腔的内壁之间的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型腔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配合冲部的表面粗糙度为Ra0.2~Ra0.8。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型腔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头基体的表面粗糙度为Ra1.6~Ra6.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腔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立模,设置于所述固定侧立模与所述移动侧立模之间,紧靠所述上模头与所述下模头的一侧,所述第一立模构成所述型腔的一个内壁面;第二立模,设置于所述固定侧立模与所述移动侧立模之间,紧靠所述上模头与所述下模头的另一侧,所述第一立模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明海王剑杨国栋聂广远段建博宋宪旭黄启镇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菏泽德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