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式记忆合金加压髓内针,它由针尾(2)、针体(1)、针尖(3)和弹簧垫圈(5)所组成。利用螺丝、螺帽及垫圈进行加压;为了防止术后反松,在螺帽与垫圈间又增加了一弹簧垫圈(5)。使用时,将记忆合金针尖(3)浸入冰盐水中,待分叉状针尖(3)收拢后,取出旋入针体(1),再击入骨折远端,复位保持一段时间,待记忆合金在骨髓腔内恢复原状而产生压力时,再旋紧尾端螺母,因骨折远端被记忆合金在髓腔内牢牢抓住,所以在旋紧螺母的同时便可产生骨折远端向近端的移动,从而达到使骨折端加压的效果。该髓内针使用简便,不增加手术切口,不延长手术时间,能有效地防止术后反松及应力遮挡现象,不需扩大髓腔,减少了术中出血。(*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治疗人体长管状骨骨折的记忆合金加压髓内针,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人体股骨干骨折的内置式记忆合金加压髓内针。自从1918年Key Groves首创髓内针并于1940年由Kuntsher改进并大量临床应用用来,各种髓内针应运而生。如“V”型针、梅花针、矩形针和Ender针等。最常用的髓内针为“V”型针和梅花针,这些髓内针均不能对骨折端实施加压。Kunster在60年代后期最先设计了插销髓内针,随后Klemm(1972年)以及Gosse(1976年)报告了在此基础上改进的插销髓内针,尽管类型很多,但基本方法是先用髓内针固定骨折,然后经皮穿入螺钉,穿过髓内针近端或远端的孔,有时还要在骨折两端同时用螺钉固定,用来阻止两断端顺针滑动,这样可获得旋转稳定性,但不宜负重,否则可引起内固定材料的断裂。由于阻止了两断端的纵向移动,两断端无加压作用,因而骨折愈合可能被延迟。Ender针和Kunsh针都属于弹性髓内针,这种针固定虽不牢固,但由于肌肉的收缩和早期负重引起骨折断端轴向运动,造成相互嵌插而达到稳定骨折的作用,但有发生感染、穿针后期关节刺激性疼痛、外旋畸形及短缩等合并症,近年应用有减少的趋势。1969年,Kaessman设计了加压髓内针,使螺钉穿过骨干的皮质骨和钢针,通过插销钉使髓内针固定,然后在近端用螺丝、螺帽及垫圈进行加压内固定,保持两骨折断端的紧密接触。这种髓内针可在术中加压,但操作较复杂,且待骨愈合后取针时,需在螺钉固定处切开,方能取出螺钉。在国内,谭瑞成于1995年设计了一种压缩髓内针,经应用后认为存在以下问题操作复杂,增加了手术切口及延长了手术时间,有时在插入横栓寻找槽口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压缩髓内针对骨折端的压缩力术后逐渐减弱,甚至发生松动现象。当股骨骨折用压缩髓内针扩大髓腔时出血较多。本技术内置式记忆合金髓内针操作简便,不增加手术切口,不扩大髓腔,术后因有弹簧垫圈和针尖上毛齿的作用而不会使骨折断端出现松动。本技术是一种内置式记忆合金加压髓内针,它由针尾(2)、针体(1)、针尖(3)和弹簧垫圈(5)所组成。利用通用的螺丝、螺帽及垫圈进行加压;为了防止术后反松,在螺帽与垫圈间又增加了一弹簧垫圈(5)。使用时,将记忆合金针尖部分浸入冰盐水中,待分叉状针尖收拢后,取出旋入针体,再击入骨折远端,复位保持一段时间,待记忆合金在骨髓腔内恢复原形而产生压力时,再旋紧尾端螺母,因骨折远端被记忆合金在髓腔内牢牢抓住,所以在旋紧螺母的同时便可产生骨折远端向近端的移动,从而达到使骨折端加压的效果。该髓内针使用简便,不增加手术切口,不延长手术时间,能有效地防止术后反松及应力遮挡现象,不需扩大髓腔,减少了术中出血。本技术内置式记忆合金加压髓内针,由针尾(2)、针体(1)、针尖(3)和弹簧垫圈(5)所组成,沿所述髓内针体(1)的纵向对称中心线,将针尖(3)分成对等的4至6个毛齿(4),所有毛齿长度为1至2厘米,与骨的接触面均制成毛刺状。针尖(3)的所有毛齿(4)形状相同,每个毛齿(4)的顶端棱角均被倒钝。毛齿(4)可制成圆柱体或长方体。针体(1)与针尖(3)的对接部分呈圆柱形。针体(1)与针尖(3)的衔接采用通常的螺栓、螺母形式,螺母端在针体(1)侧,螺栓端在针尖(3)侧。针尖(3)上的毛齿(4)呈张开状,所张开的角度随不同的髓内针而变化;越细的髓内针,毛齿(4)的张开的角度越小;越粗的髓内针,毛齿(4)的张开角度越大。每个毛齿(4)的长度依据髓内针的粗细而不同,通常为0.5厘米-2厘米之间。针尖(3)上的毛齿(4)设置在与骨相接触的一面,而不与骨接触的部分是光滑的。毛齿(4)上倒刺的大小依髓内针的粗细而不同,平均为0.5至1毫米之间。在加压时毛齿(4)上的倒刺可将骨面紧紧抓牢而不产生松动。垫圈(5)为弹簧垫圈,其厚度为0.5-1.5毫米,垫圈是不连续的,周边有1毫米的缺口。下面通过附图更进一步解释本技术记忆合金加压髓内针,其特点和优点通过下列描述变得更加清晰明确。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内置式记忆合金加压髓内针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内置式记忆合金加压髓内针的局部剖视图;图3、4、5分别表示沿图2A-A线、图1B-B线、C-C线剖视的剖视图。图1示意地表示了本技术内置式记忆合金加压髓内针的形状,尤其是表示了针尾(2)、针体(1)和针尖(3)三部分的形状。该髓内针的所有棱角处均制成光滑面,所有棱锐边均被倒钝,以免对肌肉造成损伤,图中未详细表示。从图2可以清楚地看出髓内针的形状及与针尖所设计的连接方式。针体(1)与针尖(3)的连接是采用通常的螺栓、螺母形式,螺母端在针体(1)侧,螺栓端在针尖(3)侧,并且,针体(1)的远端由梅花形渐渐变为圆柱形,在工艺上,圆柱体制造螺母、螺栓较容易,而梅花体则较复杂。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针体(1)自梅花形变为圆柱形是逐渐变细的。图2示意地表示了针尖(3)的形状,针尖(3)分为4-6个毛齿(4),每个毛齿(4)长为0.5-1.5厘米,可为圆柱体,也可为长方体,与骨的接触面制成倒刺状,以分散对骨的压力,并可使骨折固定更可靠,防止旋转畸形的发生,图中未详细表示。另外,从图2还可以看出针尖(3)的毛齿(4)呈张开状,这是由记忆合金的特性所决定的。应用时,将针尖部分放入冰盐水中,即可使张开的针尖收拢,和针体对接后,再打入骨折远端,记忆合金的所有毛齿在髓腔内缓慢地恢复原状,并产生压应力而固定骨折远端。图3是沿图2A-A线所剖开的针体(1)的横切面图,针体(1)为梅花形,它由梅花形逐渐向针尖(3)和针尾(2)变为圆柱形。图4是沿图1B-B线所剖开的针尖(3)的横切面图,针尖(3)上的毛齿(4)呈张开状的,所张开的角度随不同的髓内针而变化;越细的髓内针,毛齿(4)的张开的角度越小;越粗的髓内针,毛齿(4)的张开角度越大。每个毛齿(4)的长度依据髓内针的粗细而不同,通常为0.5厘米-2厘米之间。针尖(3)上的毛齿(4)设置在与骨相接触的一面,而不与骨接触的部分是光滑的。毛齿(4)上倒刺的大小依髓内针的粗细而不同,平均为0.5至1毫米之间。图5是沿图1C-C线所剖开的横切面图,并示意地表示了针体(1)与针尖(3)的连接方式,针体(1)与针尖(3)是以最常用的螺母、螺丝方式连接的。垫圈(5)为一个弹簧垫圈,其厚度为0.5-1.5毫米,垫圈是不连续的,周边有1毫米的缺口。手术中将螺母在针尾螺杆上旋紧,术后患肢活动时,弹簧垫圈可有效地防止松动。手术时,将髓内针的记忆合金针尖浸入冰盐水中,待分叉状针尖收拢后,取出旋入针体,再击入骨折远端,复位保持一段时间,待记忆合金在骨髓腔内恢复原形而产生压力时,再旋紧尾端螺母,因骨折远端被记忆合金在髓腔内牢牢抓住,所以在旋紧螺母的同时便可产生骨折远端向近端的移动,从而达到使骨折端加压的效果。本技术内置式记忆合金加压髓内针由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制成,为降低成本,针尾、针体可用医用不锈钢制作,针尖部分采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制作。可根据不同的骨折部位,将内置式记忆合金加压髓内针制成各种型号,而形成系列髓内针。权利要求1.一种内置式记忆合金加压髓内针,由针尾(2)、针体(1)、针尖(3)和弹簧垫圈(5)所组成,其特特征在于沿所述髓内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置式记忆合金加压髓内针,由针尾(2)、针体(1)、针尖(3)和弹簧垫圈(5)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髓内针体(1)的纵向对称中心线,将针尖(3)分成对等的毛齿(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纪正春,
申请(专利权)人:纪正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