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轴调节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4790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部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软轴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软轴组件、调整杆和第二软轴组件,第一软轴组件的一端与变速箱连接,第二软轴组件的一端与操纵装置连接,调整杆包括左旋螺纹区域和右旋螺纹区域,第一软轴组件的另一端设置有与左旋螺纹区域相适配的第一螺纹结构,第二软轴组件的另一端设置有与右旋螺纹区域相适配的第二螺纹结构,通过转动调整杆实现软轴长度的调节。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软轴调节的便捷性。提高软轴调节的便捷性。提高软轴调节的便捷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轴调节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部件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软轴调节机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商用车的发展,很多变速箱选换挡操纵系统采用软轴操纵方式,软轴的两端分别连接变速箱和操纵装置,车辆下线后,需要对软轴进行测试和长度调整,现有技术中通常采取的对应措施是在软轴与变速箱的连接位置或者在软轴与操纵装置的连接处进行调节,进而实现软轴长度的调整。然而,现有技术中,软轴与变速箱、操纵装置的连接区域常常被各种器件或结构遮挡(例如,软轴与操纵装置的连接处常被防尘盖及其他车体部件遮挡,软轴与变速箱的连接处常被后置电池组、后置天然气瓶等遮挡),对软轴进行长度调节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车辆部件拆除,在调节完软轴长度后,又需要对拆除的部件进行重新组装,再对软轴进行测试,若测试结果不合格,又需要重复拆卸组装,导致实际应用中,软轴长度调节不便,软轴的长度调节工作的效率低下、工序复杂,耗费的工时长;且在底盘做好上装(如自卸车的举升油缸或者随车起重运输车的吊机部分等)后,会进一步遮挡软轴与变速箱顶盖的连接点,当需要更换新软轴时,更换软轴后对新软轴的调整会变得更加难以进行;如果以不遮挡为前提来设计上装,会浪费改装空间,无法兼顾布置空间的利用率和维修便利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通过提供一种软轴调节机构,解决现有技术中对软轴长度调节不便,软轴的长度调节工作的效率低下、工序复杂,耗费的工时长且影响车辆上装的布置空间的利用率的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软轴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软轴组件、调整杆和第二软轴组件;所述第一软轴组件的一端与变速箱连接,所述第二软轴组件的一端与操纵装置连接;所述调整杆包括左旋螺纹区域和右旋螺纹区域,所述第一软轴组件的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左旋螺纹区域相适配的第一螺纹结构,所述第二软轴组件的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右旋螺纹区域相适配的第二螺纹结构,通过转动所述调整杆实现软轴长度的调节。
[0005]优选的,所述第一软轴组件、所述第二软轴组件均包括:软轴内线、拉杆和导向套;所述软轴内线与所述拉杆连接,所述拉杆包括靠近所述软轴内线的第一区段和远离所述软轴内线的第二区段,所述导向套安装在车体上,所述第一区段穿过所述导向套,所述第二区段用于设置螺纹结构。
[0006]优选的,所述导向套的内孔截面与所述第一区段的外截面相匹配。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软轴组件、所述第二软轴组件均还包括:软轴外皮;所述软轴外皮包覆所述软轴内线和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区段,且所述软轴外皮的一端与所述导向套相连。
[0008]优选的,所述调整杆的内壁设置所述左旋螺纹区域和所述右旋螺纹区域,所述第
一螺纹结构、所述第二螺纹结构均为外螺纹结构。
[0009]优选的,所述软轴调节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调整杆两侧的第一锁紧螺母和第二锁紧螺母;所述第一锁紧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一软轴组件上,用于对左旋螺纹连接进行锁紧限位;所述第二锁紧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二软轴组件上,用于对右旋螺纹连接进行锁紧限位。
[0010]优选的,所述调整杆的外周面设置有至少一对用于与扳手配合的夹持面,用于调节所述调整杆转动。
[0011]优选的,所述调整杆包括螺纹杆本体和转动件,所述转动件连接于所述螺纹杆本体的中间区域,所述转动件的外周面设置有至少一对用于与扳手配合的夹持面,用于调节所述转动件转动以带动所述螺纹杆本体转动;所述螺纹杆本体的两侧区域分别设置所述左旋螺纹区域和所述右旋螺纹区域,所述左旋螺纹区域和所述右旋螺纹区域均为外螺纹结构,所述第一螺纹结构、所述第二螺纹结构均为内螺纹结构。
[0012]优选的,所述软轴调节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调整杆上的第一锁紧螺母和第二锁紧螺母;所述第一锁紧螺母用于对左旋螺纹连接进行锁紧限位,所述第二锁紧螺母用于对右旋螺纹连接进行锁紧限位。
[0013]优选的,所述软轴调节机构还包括:防尘罩;所述防尘罩用于包覆所述调整杆,以及包覆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软轴组件和所述第二软轴组件。
[0014]本专利技术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001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软轴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软轴组件、调整杆和第二软轴组件,第一软轴组件的一端与变速箱连接,第二软轴组件的一端与操纵装置连接;调整杆包括左旋螺纹区域和右旋螺纹区域,第一软轴组件设置有与左旋螺纹区域相适配的第一螺纹结构,第二软轴组件设置有与右旋螺纹区域相适配的第二螺纹结构,通过转动调整杆实现软轴长度的调节。即本专利技术通过转动调整杆,在左旋螺纹、右旋螺纹的作用下,位于调整杆两侧的两个软轴组件会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进而能够实现对连接于变速箱和操纵装置之间的软轴的长度进行调节。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在单个软轴的两端进行调节的方式,本专利技术能够解决由于软轴与变速箱、操纵装置的连接区域被遮挡导致软轴难以调整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将软轴的调节位置转移至调整杆所在区域,位于调整杆两侧的两个软轴组件的尺寸(例如,包括两个软轴的长度)可根据车辆设计需求更加灵活的设置,调整杆可以方便的设置于便于维修的位置(例如,车架上翼面处),能够极大地提高软轴调节的便捷性,相应的也能降低维护的成本,且能兼顾车辆上装的布置空间的利用率和维修便利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软轴调节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软轴调节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软轴调节机构中调整杆的截面示意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软轴调节机构中导向套的截面示意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软轴调节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
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0022]实施例1:
[0023]实施例1提供一种软轴调节机构,参见图1,主要包括:第一软轴组件、调整杆17和第二软轴组件。所述第一软轴组件的一端与变速箱连接,所述第二软轴组件的一端与操纵装置连接(即两个软轴组件在图中未画出的一端分别与变速箱、操纵装置连接)。所述调整杆17包括左旋螺纹区域和右旋螺纹区域,所述第一软轴组件设置有与所述左旋螺纹区域相适配的第一螺纹结构,所述第二软轴组件设置有与所述右旋螺纹区域相适配的第二螺纹结构,通过转动所述调整杆17实现软轴长度的调节。
[0024]其中,所述第一软轴组件、所述第二软轴组件均包括:软轴外皮11、软轴内线12、拉杆13和导向套14。参见图1和图2,针对任一个软轴组件,所述软轴内线12与所述拉杆13连接,所述拉杆13包括靠近所述软轴内线12的第一区段1301和远离所述软轴内线12的第二区段1302,所述导向套14安装在车体上,所述第一区段1301穿过所述导向套14,所述第二区段1302用于设置螺纹结构,所述软轴外皮11包覆所述软轴内线12且一端与所述导向套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轴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软轴组件、调整杆和第二软轴组件;所述第一软轴组件的一端与变速箱连接,所述第二软轴组件的一端与操纵装置连接;所述调整杆包括左旋螺纹区域和右旋螺纹区域,所述第一软轴组件的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左旋螺纹区域相适配的第一螺纹结构,所述第二软轴组件的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右旋螺纹区域相适配的第二螺纹结构,通过转动所述调整杆实现软轴长度的调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轴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轴组件、所述第二软轴组件均包括:软轴内线、拉杆和导向套;所述软轴内线与所述拉杆连接,所述拉杆包括靠近所述软轴内线的第一区段和远离所述软轴内线的第二区段,所述导向套安装在车体上,所述第一区段穿过所述导向套,所述第二区段用于设置螺纹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轴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套的内孔截面与所述第一区段的外截面相匹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轴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轴组件、所述第二软轴组件均还包括:软轴外皮;所述软轴外皮包覆所述软轴内线和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区段,且所述软轴外皮的一端与所述导向套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轴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杆的内壁设置所述左旋螺纹区域和所述右旋螺纹区域,所述第一螺纹结构、所述第二螺纹结构均为外螺纹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佳龚雪冯荣君黄少文洪光辉陈刚李元杰吴晓东彭振文冯伟余平兰王海李雨航郝雪凯丁治海代华红喻华向达石闪闪夏权陈伟毛梓权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