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9882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及汽车,该传力结构包括处于车身门洞底部区域的第一传力结构,以及处于车身B柱底部区域的第二传力结构;第一传力结构和第二传力结构均具有相连设置的多个腔体结构;其中,第一传力结构和第二传力结构中的多个腔体结构均由外至内堆叠布置;沿由外至内的方向,第一传力结构和/或所述第二传力结构的底部以逐渐升高的趋势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通过第一传力结构和第二结构均具有由外至内堆叠布置的多个腔体结构,利于提高传力结构的强度和吸能效果,并通过第一传力结构和/或第二传力结构的底部以逐渐升高的趋势,利于进一步提高传力结构的强度,从而提高车身侧面碰撞时的安全性。碰撞时的安全性。碰撞时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及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同时,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的汽车。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安全性是指汽车在行驶中避免事故,保障行人和乘员安全的性能。碰撞安全性是汽车安全的重要性能指标。碰撞安全性一般通过提升车辆耐碰撞性、增加乘员约束系统(例如采用安全带),以及降低人员与驾驶舱内部部件接触刚度(例如采用安全气囊、软内饰)的途径来实现。其中,车辆耐碰撞性是最外侧防护屏障的体现,对乘驾人员的生命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0003]侧面碰撞是碰撞安全的重要检验项,发生侧面碰撞时,碰撞力作用于B柱下部,通过下门槛承传力结构分解后传递至车身另一侧。其中,下门槛与前地板中横梁交汇区域为侧面碰撞的辅助传力通道。目前,下门槛与前地板中横梁交汇区域设计结构由侧围外板、侧围门槛梁、地板门槛梁、前地板中横梁和前地板组成。
[0004]由于侧围门槛梁与地板门槛梁组成门槛腔体。侧面碰撞时,碰撞力由门槛腔体传递至地板中横梁腔体,并将碰撞力传递至车身另一侧。而侧面碰撞的碰撞力沿辅助传力通道传递过程中,会通过前地板的薄板区域释放能量,从而导致前地板的薄板区域变形溃缩,严重损伤车身,并影响车辆的安全性能。
[0005]另外,碰撞力作用于B柱下部,通过下门槛传递至车身另一侧,B柱与下门槛交汇区域的传力结构的强度对侧面碰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交汇区域传力结构的承力效果较弱,在侧面碰撞后,也会使得驾驶室内侧钣金发生折弯溃缩,严重威胁乘驾人员的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以提高车身侧面碰撞时的安全性。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8]一种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该传力结构包括处于车身门洞底部区域的第一传力结构,以及处于车身B柱底部区域的第二传力结构;所述第一传力结构和所述第二传力结构均具有相连设置的多个腔体结构;其中,所述第一传力结构和所述第二传力结构中的多个所述腔体结构均由外至内堆叠布置;沿由外至内的方向,所述第一传力结构和/或所述第二传力结构的底部以逐渐升高的趋势设置。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力结构还具有一吸能空间;所述吸能空间形成于所述第一传力结构中的最外侧的所述腔体结构的上方,并位于所述第一传力结构中的次外侧的所述腔体结构的外侧。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力结构包括相连设置的侧围门槛梁、地板门槛梁、前踏板梁、前地板纵梁、前地板,以及用于连接所述地板门槛梁与所述前地板纵梁的第一连接板;
所述第一传力结构中的多个所述腔体结构包括:所述侧围门槛梁和所述地板门槛梁之间围构形成的第一腔体结构;所述地板门槛梁、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前地板纵梁、所述前地板和所述前踏板梁之间围构形成的第二腔体结构;所述吸能空间形成于所述第一腔体结构的上方,并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结构外侧。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力结构还包括前地板中横梁;所述第一传力结构中的多个所述腔体结构还包括:所述前地板纵梁和所述前地板之间围构形成的第三腔体结构;所述前地板、所述前地板纵梁和所述前地板中横梁之间围构形成的第四腔体结构。
[0012]进一步的,所述前地板纵梁位于所述前地板的下方;所述前地板的上方设有与所述前地板纵梁对应布置的前地板上纵梁;所述第一传力结构中的多个所述腔体结构还包括:所述前地板上纵梁和所述前地板之间围构形成的第五腔体结构。
[0013]进一步的,所述车身门洞为车身中的前门洞。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传力结构包括所述侧围门槛梁、所述地板门槛梁、所述前地板、所述前地板纵梁,以及用于连接所述地板门槛梁与所述前地板纵梁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传力结构中的多个所述腔体结构包括:所述侧围门槛梁、所述地板门槛梁之间围构形成的第六腔体结构;所述地板门槛梁、所述前地板、所述前地板纵梁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围构形成的第七腔体结构。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传力结构中的多个所述腔体结构还包括:所述前地板纵梁和所述前地板之间围构形成的第八腔体结构;所述第七腔体结构和所述第八腔体结构依次布置在所述第六腔体结构内侧。
[0016]进一步的,所述前地板纵梁内设有前地板纵梁加强板;所述前地板纵梁加强板将所述第八腔体结构分隔为上腔体与下腔体。
[0017]进一步的,所述车身B柱包括B柱内板和B柱加强板;所述B柱内板、所述B柱加强板和所述侧围门槛梁之间围构形成有第九腔体结构;所述第九腔体结构位于所述第六腔体结构的上方。
[0018]进一步的,所述侧围门槛梁的外侧设有侧围外板;所述B柱加强板位于所述侧围门槛梁和所述侧围外板之间;所述侧围门槛梁的内侧设有侧围门槛梁加强板;所述地板门槛梁的一侧设有地板门槛梁加强板。
[0019]进一步的,所述侧围门槛梁的与所述车身B柱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上凸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与所述B柱内板相连;以及,所述凸出部两侧的轮廓为高度渐变的弧形。
[002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传力结构还包括前地板下横梁,所述前地板下横梁布置在前地板纵梁内侧,且位于前地板下侧;所述第二传力结构中的多个所述腔体结构还包括:所述前地板下横梁、所述前地板和所述前地板纵梁之间围构形成有第十腔体结构。
[002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传力结构还包括前地板上横梁,所述前地板上横梁布置在前地板上侧;所述第二传力结构中的多个所述腔体结构还包括:所述前地板上横梁和所述前地板之间围构形成的第十一腔体结构。
[002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2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通过第一传力结构和第二结构均具有由外至内堆叠布置的多个腔体结构,利于提高传力结构的强度和吸能效果,并通过第一传力结构和/或第二传力结构的底部以逐渐升高的趋势,利于进一步提高传力结构的强度,从而
提高车身侧面碰撞时的安全性。
[0024]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该汽车的车身具有如上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
[0025]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传力结构,能够提升侧面碰撞时的安全性,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26]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身的左侧视图;
[0028]图2为图1中的A

A方向剖视图;
[0029]图3为碰撞力在图2中所述第一传力结构上的传力方向示意图;
[0030]图4为图1中的B

B方向剖视图;
[0031]图5为碰撞力在图4中所述第二传力结构上的传力方向示意图;
[0032]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传力结构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结构包括处于车身门洞底部区域的第一传力结构,以及处于车身B柱底部区域的第二传力结构;所述第一传力结构和所述第二传力结构均具有相连设置的多个腔体结构;其中,所述第一传力结构和所述第二传力结构中的多个所述腔体结构均由外至内堆叠布置;沿由外至内的方向,所述第一传力结构和/或所述第二传力结构的底部以逐渐升高的趋势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力结构还具有一吸能空间(15);所述吸能空间(15)形成于所述第一传力结构中的最外侧的所述腔体结构的上方,并位于所述第一传力结构中的次外侧的所述腔体结构的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力结构包括相连设置的侧围门槛梁(401)、地板门槛梁(402)、前踏板梁(203)、前地板纵梁(202)、前地板(2),以及用于连接所述地板门槛梁(402)与所述前地板纵梁(202)的第一连接板(5);所述第一传力结构中的多个所述腔体结构包括:所述侧围门槛梁(401)和所述地板门槛梁(402)之间围构形成的第一腔体结构(10);所述地板门槛梁(402)、所述第一连接板(5)、所述前地板纵梁(202)、所述前地板(2)和所述前踏板梁(203)之间围构形成的第二腔体结构(11);所述吸能空间(15)形成于所述第一腔体结构(10)的上方,并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结构(11)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力结构还包括前地板中横梁(204);所述第一传力结构中的多个所述腔体结构还包括:所述前地板纵梁(202)和所述前地板(2)之间围构形成的第三腔体结构(12);所述前地板(2)、所述前地板纵梁(202)和所述前地板中横梁(204)之间围构形成的第四腔体结构(13)。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地板纵梁(202)位于所述前地板(2)的下方;所述前地板(2)的上方设有与所述前地板纵梁(202)对应布置的前地板上纵梁(201);所述第一传力结构中的多个所述腔体结构还包括:所述前地板上纵梁(201)和所述前地板(2)之间围构形成的第五腔体结构(14)。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门洞为车身中的前门洞(100)。7.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力结构包括所述侧围门槛梁(401)、所述地板门槛梁(402)、所述前地板(2)、所述前地板纵梁(202),以及用于连接所述地板门槛梁(402)与所述前地板纵梁(202)的第二连接板(6);所述第二传力结构中的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麻瑞祥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长城汽车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