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加热平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8693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加热平板,它由热板和电热管所组成,热板体内为一腔室,腔室内注入液态热传导介质,诸如硅油等,腔室内并置入电热管,该电热管为一整根并在腔室内成U状迂回排列。腔室可由两块中央带有凹陷平台的金属板扣合构成。(*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加热平板,尤其是一种以液体为传热介质的电加热平板。它适用于橡胶制品的硫化、热固性塑料制品的压制或皮革制品的熨烫处理。目前,国内外已推出的电加热平板是在金属热板的体内钻有若干并行通孔,通孔内插入电热管,电热管依靠空气为加热介质来使热板加热。但是上述电加热平板存在这样一些缺点一、加热时间长,热板表面温度的均匀性差。二、热板加工难度大,质量不易控制。三、若干电热管连接漏露点多,安全性差。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缺点而提供一种改进的电加热平板,使之具有升温快,热板表面温度均匀性好,并且结构简单、制作容易,质量容易控制、成本降低、安全可靠。本技术是采取以下措施实现其目的的。由热板和电热管所组成的本技术,其热板的体内有一个平腔室,腔室内注入液态热传导介质并置入电热管,该电热管为一根,并且在腔室内成U状迂回排列。热板内的腔室可由两块中央带有凹陷平台的金属板扣合构成。液态热传导介质为硅油。中央带有凹陷平台的金属板的凹陷平台上可置有若干小凸台。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3为沿图2中B-B方向的剖视图,图4为已有的热板结构主视图,图5为已有的热板结构俯视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述。由热板(7)和电热管(8)构成本技术,在热板(7)的体内有一个腔室(3),腔室(3)内注入液态热传导介质(9),如硅油。电热管(8)是一整根,在腔室(3)内均匀迂回排列成U状,在热板(7)上形成两个接线端子(10)。腔室(3)除可在一整热板(7)上加工成外,还可由两块中央带有凹陷平台(2)的上下金属板(1)(5)面对面扣合而成,为防止凹陷平台面(2)塌陷,可在其(2)上安置若干小支撑凸台(6)。本技术由于采用了液状热传导介质,使热板的热量传递迅速、均匀,热板表面温度一致性好。电热管采用一根代替传统的数根,减少了象接线端子这样的漏电点和漏油点,提高了热板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由于腔室采用两体结构,使热板的加工简便,成本降低,质量容易控制。权利要求1.一种电加热平板,它由热板和电热管所组成,其特征在于热板体内为一腔室,腔室内注入液态热传导介质并置入电热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热管为一根,并在腔室内成U状迂回排列。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加热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腔室可由两块中央带有凹陷平台的金属板扣合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加热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态热传导介质为硅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加热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央带有凹陷平台的金属板的凹陷平台上置有若干小凸台。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加热平板,它由热板和电热管所组成,热板体内为一腔室,腔室内注入液态热传导介质,诸如硅油等,腔室内并置入电热管,该电热管为一整根并在腔室内成U状迂回排列。腔室可由两块中央带有凹陷平台的金属板扣合构成。文档编号H05B3/68GK2116322SQ9221127公开日1992年9月16日 申请日期1992年2月21日 优先权日1992年2月21日专利技术者宋成东 申请人:青岛第五橡胶机械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加热平板,它由热板和电热管所组成,其特征在于热板体内为一腔室,腔室内注入液态热传导介质并置入电热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成东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第五橡胶机械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